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睿  项红 《北京汽车》2002,(1):43-44
中国汽车企业自1983年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以来,目前已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企业建立了近600家三资企业,汽车产量已跃居世界前10位.然而,以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为主要目的汽车业合资,在走过20年风雨历程之后,在中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着新的课题--外方为什么越来越提高增资比例和期望控股(独资)?这是否应该引起中方合作伙伴的反思?中国汽车业合资之路还怎么走?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企业自1983年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以来,目前已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汽车企业建立了近600家三资企业,汽车产量已跃居世界前10位.然而,以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为主要目的的汽车业合资,在走过20年风雨历程之后,在中国即将加人世贸组织的前夕,面临着新的课题--外方为什么越来越提高增资比例和期望控股(独资)?这是否应该引起中方合作伙伴的反思?中国汽车业合资之路还怎么走?  相似文献   

3.
“自主”与“合资”是中国汽车业的两大关键词,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合资企业不可能产生自主品牌,自主品牌企业不轻言合资。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主”与“合资”几乎成为一对有你没我的“对头冤家”。直到最近,这种情况终于发生了惊天逆转——[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丁一 《世界汽车》2004,(1):14-15
2002年中国家轿井喷和国外汽车巨头掀起投资热使中国的汽车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2003年20多种品牌汽车的80多种产品先后降价、超载货车破坏道路、城市交通的拥堵、燃油供应紧张、汽车库存上升、外行企业投资汽车业等等,中国汽车业  相似文献   

5.
1953年,中国汽车业正式轰轰烈烈地展开,1984年成立了第一家轿车的合资企业,1993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突破了一百万量,2004年产销突破500万辆,2006年突破一千万辆,去年接近两千万辆,出口超过了一百万辆。这60年中,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猛,风光无限。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中国汽车还缺乏核心的竞争力,汽车产品的使用与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市场上有中德合资、中美合资、中法合资、中日合资  相似文献   

6.
推荐者语:日前,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新华网联合举办的"合资与自主——中国汽车行业后合资时代新思维高端论坛"上,就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发表了看法。该委相关负责人的观点,有不少独到和新颖之处,例如汽车制造大国、汽车技术的分类、发动机技术决定汽车业  相似文献   

7.
<正>进入2022年,一场对中国汽车品牌来说从未经历过的严峻考验,正步步逼近。继新能源及商用车股比放开后,今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不超过2家的限制。至此,中国汽车业对外投资将全面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放开”大势所趋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合资股比限制”始终是无法回避的敏感话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中国汽车业资金、技术、经验、人才都十分匮乏,很多关键领域都还是空白,  相似文献   

8.
麦格纳国际自十年前开始运作中国业务以来,一直以低调埋头为特征,稳扎稳打,直至目前在华布局了19个实体以及获得与国内许多家主流OEM稳定配套合同关系。在面临着中国汽车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合资  相似文献   

9.
余欣尔 《商用汽车》2012,(21):69-71
中国乘用车业曾经掀起过一轮合资潮,从1984年到1998年14年间,中国有8家乘用车企业10次与外国企业合资。这8家企业囊括了当时具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全部企业,也就是说,中国乘用车企业几乎一边倒地走上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引起了公众对乘用车工业空心化的担忧,从而引发了长达5年的汽车自主开发大讨论。在乘用车合资潮期间,中国卡车业依靠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成功地完成了技术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管理转  相似文献   

10.
2002年中国汽车业实在是好得出奇,超高利润向市场发出了美好的信号,本已遍地开花的中国汽车业热度再次猛升.在国内外对中国汽车市场的一片叫好声中,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看一看在骄人的成绩背后可能掩盖的问题?在炙手可热的车市后面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转入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雷丽 《时代汽车》2011,(6):68-73
三十年前,中国为了发展汽车工业,开始引入外资,以市场换技术,出现了世界汽车业中角色最特殊的合资企业。三十年后,经历了数十年合资历程,存活、发展、壮大的合资车企已经开始尝试走一种建立合资自主品牌的新发展路线。也就是"合资自主品牌"。简单点儿讲,合资自主品牌就是在国内的合资企业二次合资共同打造属于合资企业的全  相似文献   

12.
3月底,宝钢、首钢、武钢“三巨头”结盟,媒体称——钢铁业枪口一致对外。 平日里趾高气扬、互不服气的铁老大们,如今都坐到一起,力求“三嬴”,人们不免对汽车业的联合重组重燃希望。但是,车老大们会不会坐到一起?汽车业能不能“枪口一致对外”?记者认为,中国汽车业已经失去这种机会与可能! 虽然同样是低层次竞争,同为生产能力过盛,但钢铁业自1998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些合资汽车企业在中国推出所谓的"自主品牌"车型,人们对它的争议越来越多,支持者和反对者意见极为对立,甚至上升到"汽车业国耻"的高度。在我看来,根本不必大惊小怪,这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300多万的汽车产量由100多家汽车企业分摊,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明显与世界汽车业生产高度集中的发展规律相悖。生产分散、盲目投资、恶性竞争,中国汽车业存在着众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制定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即将问世,新政策将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做大做强,使  相似文献   

15.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国内汽车企业之间合资的整车企业10家、整车合资项目3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86%;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10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5倍。其他领域与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的有13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近3倍。资产重组企业27家,重组企业数同比增长3.38倍。2003年国内企业之间合资与  相似文献   

16.
据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2年国内15家主要国有汽车生产商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57%,其中:三大集团一汽、东风和上汽的利润达到192.6亿元,并且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三大汽车集团凸现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居"半璧江山",其中轿车更是占据75.1%的市场份额排名前15位的企业在整个汽车市场中占据91%的市场份额.而资料里统计的106家汽车厂中,去年实际上有25家产量下降,21家零产量,5家增长在10%以下,这些共占48.1%.亏损企业已达1055个(含零部件企业),占总数的1/5强.真是几家欢笑几家愁,汽车行业两极分化更趋明显.这固然说明了2002年我国汽车业加强整合重组所显示的效应,但另一方面说明了虽然加强了重组的力度,但全行业分散性和低规模的现象尚未完全消除,因此说,2003年中国汽车业的主旋律仍然应该是整合重组.  相似文献   

17.
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特点 1)零部件业始终是外商投资热点 2004年新签约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21家,投资额14.19亿美元,无论是从合资数量还是从投资额看,零部件业是外商投资的热点。2005年零部件合资企业共计38家,零部件合资项目7家,合资规模较以往大,这从投资额、合资生产产品及合资双方企业规模可见一斑。2006年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13家,虽说数量没有以往多,但相对整车等领域,零部件的合资风头还是强劲的。  相似文献   

18.
《财富》杂志日前公布了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汽车业成为500强榜单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共有30家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轮胎企业荣登500强榜单,其中整车企业近2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8家、轮胎企业3家。从整体来看,全球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行业的情况并不乐观;但从区域看,日系汽车企业、中国汽车企业则表现相对突出。以丰田汽车为首的汽车集团不仅在体量上稳居前列、且仍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以上汽集团、一汽集团组成的中国兵团则连续三年跻身世界500强。  相似文献   

19.
一、按企业产量排序 目前国内汽车喇叭主要生产企业有20家。下表列出1992年这20家企业的汽车业总产值,包括除喇叭外的汽车电器产品。  相似文献   

20.
蔚青 《城市车辆》2007,(11):19-19
10月31日,中国第一家生产大功率缸内直喷压燃气体机的合资公司——潍柴动力西港新能源发动机有限公司在潍柴诞生.这个以领先于世界先进的高压直喷技术为核心的合资公司,将专门生产大功率重型汽车和城市公交车用新能源发动机.它是由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西港创新公司、香港培新(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的.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大功率新能源绿色发动机的先河.目前,工程项目已破土动工,一期投资2000万美元,设计纲领年产1万台新能源车用大功率高速发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