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快慢车是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常用的组织形式,研究不同快慢车运营模式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能够为运营企业开行快慢车提供参考.本文考虑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约束,研究无越行均衡、无越行非均衡、有越行条件等3种快慢车运营模式的开行技术条件,得到快慢车运营组织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及快车对慢车的扣除系数.案例结果表明:相同发车频率条件下,无越行均衡发车、无越行非均衡发车、有越行条件下的快车最大跨站数量逐渐增加;相同快车跨站数量条件下,无越行均衡发车、无越行非均衡发车、有越行条件下列车最大发车频率逐渐提高,快车对慢车的扣除系数逐渐减小,说明以上3种模式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2.
3.
由于市郊客流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的特点,单一交路、站站停列车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流需求,因此根据市郊客流特点研究不同停站方案(如快慢车)、开行区段(如大小区段) 组合的列车开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乘客出行广义费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列车开行方案与乘客选择之间的主从博弈关系,建立了市郊线路多交路快慢车开行方案的双层规划模型,并设计了遗传-模拟退火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在算例研究中,针对某一具体市郊线路,对结合大小交路、快慢车的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优化,求解得出相对于传统的单一交路、站站停开行模式,多交路快慢车结合的开行方案使乘客的总旅行时间和企业运营成本分别降低了2.25%和9.25%,验证了本文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快车对慢车的越行影响了市域轨道交通快慢车运营组织下乘客换乘选择行 为.本文考虑乘客的时间感知差异,按照乘客出行起讫点的车站种类划分乘客,建立出行 广义费用模型;采用了Logit 模型求解案例中各类乘客的路径选择概率,并分析影响因素 的灵敏度.结果表明:换乘时间感知系数或始发站发车间隔增加时,乘客选择需换乘路径 的概率减小而选择慢车直达的概率增加;乘客出行途经车站数量或快车越行慢车次数增 加时,乘客选择需换乘路径的概率增加而选择慢车直达的概率减小.说明快慢车运营方式 适用于线路较长且乘客出行距离较远的市域轨道交通,能诱发乘客为了节省出行时间而 选择可能需要换乘的快车. 相似文献
5.
彭其渊;刘思源;江山;冯涛;陈垚;张永祥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25,25(2):36-47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贯通运营下列车开行方案的协同优化对于提升线网的整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贯通运营下市域铁路与地铁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和客流分配一体化优化模型;以最小化乘客出行费用与企业运营费用之和为目标;考虑通过能力和列车载客能力、车底资源以及列车服务数量等实际约束;同时设计改进的自适应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进行求解;确定全线的列车开行交路;以及各交路上的列车开行频率、编组类型和停站方案;并验证算法在不同客流需求水平案例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两阶段法;改进的自适应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能以平均234s的计算时间得到满意解;目标函数值平均下降3.6%;与独立运营相比;贯通运营后;企业运营费用平均降低了11.3%;全线乘客和跨线乘客出行费用分别平均降低了3.9%和10.7%;跨线乘客换乘次数平均减少了18.7%;车底使用数量平均减少了14.4%;与站站停模式相比;市域铁路本线和贯通列车采用灵活停站的运营模式后;全线乘客出行费用平均降低了4.2%。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为市域铁路与地铁贯通运营开行方案编制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市域通勤客流欲快速到达目的地的需求问题,以乘客的出行时间节约值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大小交路条件下的快慢列车停站方案模型。基于乘客出行时间效益优先原则,考虑乘客候车时间、乘客在车区间运行时间、乘客在车等待时间以及越行对慢车乘客的延误和快车乘客的时间变化影响等因素,构建了目标函数,同时以列车开行密度、满载率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0-1 整数规划模型。通过在实际算例中运用遗传-禁忌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快车的最佳停站方案,并将计算所得方案的乘客出行时间与相同交路条件、发车间隔以及开行比例下的普通站站停开行模式的时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节省总出行时间约8 062h,节省人均出行时间约8.5min,人均延误时间约0.86min,总体提高了乘客出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考虑不同线路间乘客的脉冲性到达特征和拥挤度对乘客出行行为选择的影响,对轨道交通网络列车开行方案进行协调优化。以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成本和广义乘客出行费用之和最小为目标,构建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对路网中各条线路的列车发车间隔和各线路间的发车时刻相位差进行优化,并结合客流的离散性特征和模型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真的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给定某轨道交通网络,实例验证了所提出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优化方法,本文所提出的优化模型能够有效降低网络化运营条件下的系统总成本,在提高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效益的同时降低了乘客的广义出行费用。 相似文献
9.
市域轨道交通采用快慢车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其各类客流的复合需求,快慢车停站方案是快慢车模式的基础,其核心在于市域线路沿线车站的等级划分。以市域轨道交通的客流量为依据,应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车站等级划分,进而确定快慢车停站方案。以Z市轨道交通S线为例进行分析,应用系统聚类法对S线8个车站进行大小站划分,在聚类过程中采用平方欧式距离设定不同初始对象之间的距离,用最短距离法计算不同类别车站的聚合度,并依据聚类结果确定S线的快慢车停站方案,验证系统聚类法在市域轨道交通快慢车停站方案运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给出市域轨道交通线分段、贯通模式的定义,分析了分段、贯通模式对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环境、乘客出行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从服务水平、经济性和环境影响3个方面建立了市域轨道交通线衔接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总费用现值方法为基础构建了市域轨道交通线衔接模式的评价模型,最后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1.
考虑轨道交通的公众服务性,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分析轨道交通换乘的影响因素,确定其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指标体系,建立轨道交通换乘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具体实例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目标城市换乘效率高低提出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考虑输送能力、列车速度、车辆运用、经济效益、服务质量等因素,建立快捷货物列车开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案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使用者、运营者和投资者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AHP-隶属度函数评价方法,并以西安地铁2号线远期设计运营方案为实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屈明月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12,(2):81-84,89
城市轨道交通开行跨站停列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概述跨站停车方案,分析其优缺点并构建多目标综合评价体系,包括通过能力、服务水平、运营效率和费用支出4个一级指标及相应9个二级指标,阐述各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最后运用AHP-F法,结合具体实例对城市轨道交通跨站停车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以分析其优劣并指出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考虑影响城市公交系统方案优选的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公交系统方案优选的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物元理论,建立了公交系统方案优选评判模型.引入熵理论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计算各模糊物元与标准模糊物元之间的欧式贴近度值,对各方案进行优劣排序,从而得到最优方案,并结合实例进行应用.通过与模糊综合评判法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简便和实用. 相似文献
16.
客流预测结果是轨道交通发展建设的重要依据。首先分析了深圳市近期轨道交通发展的特点,并总结其对轨道交通客流成长和预测方面的启示。针对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利用“客流预测规划审核”和“预测结果综合决策”的办法改进客流预测。前者探讨了重要基础数据的核实、轨道交通出行特征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内容。后者包括确定系统规模的综合决策以及确定车站设计规模和运营组织方案的综合决策。最后提出客流预测发展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根据绿色交通原则,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合成权重的优化算法,进而用信息熵技术和已知方案的信息修正合成权重,用基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评选出最优方案.以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为例说明了综合评价决策方法的应用过程,所得结果与专家评审意见一致. 相似文献
18.
快慢车运营模式作为提升轨道交通运输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论证其实施必要性及应用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及作用.以重庆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为例,结合线网规划、线路条件、客流特征等充分论证快慢车运营的必要性;综合能力折损、配线设置等确定越行方案;分析出行效率、车辆投资、土建追加及经济效益后,最终得出结论:重庆市轨道交... 相似文献
19.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7,(1):14-20
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是铁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减少城市轨道列车的能耗,将列车处理为单质点模型,近似地认为城市轨道列车在两站间只经历牵引、惰行和制动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单列车能耗优化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利用序列二次规划法(SQP)优化求解,并给出算例验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