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布局,结合合肥铁路枢纽既有格局正在形成环形枢纽的特点,研究了今后枢纽建设、发展的总图构想方案,通过对枢纽客流特点、客车合理开行方案、跨线及折角车流径路的研究,对京福铁路、商阜杭铁路引入合肥枢纽方案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合肥枢纽客运系统仍维持两站格局,南北向两条客运专线合蚌和合杭引入合肥站、阜合和合福引入合肥南站的方案作为推荐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合宁高铁作为沿江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入合肥铁路枢纽方案将直接影响合肥铁路枢纽的运输组织、经济效益以及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了研究合宁高铁引入合肥铁路枢纽的最优方案,在充分研究已批复的合肥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综合交通规划,运用对比法、指标分析法等方法对引入肥东站并还建普速场方案、经肥东引入合肥南站以及经合新高铁新站区引入新合肥西站方案3种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推荐采用走行径路顺畅,运输组织便捷,旅客出行方便,与城市发展方向相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引入肥东站并还建普速场方案。最后对该方案的客运站分工、枢纽内主要客站和区间能力适应性以及合宁高铁向西延伸至武汉的方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合肥至安庆城际铁路引入合肥枢纽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合肥枢纽车流特点,以合肥至安庆城际铁路的引入为主线,重点研究合肥枢纽总图规划的客运系统格局,结合近期实施工程并充分考虑远期货车外绕线、合宁三四线引入枢纽的条件,客货运分离,普高速分开,补充本线引入合肥枢纽的总图规划格局。  相似文献   

4.
本溪铁路枢纽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之一,随着沈丹客运专线及远景规划辽溪、本抚城际铁路的引入,枢纽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从枢纽客运量预测及车流特点分析入手,对枢纽总图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沈丹客运专线引入既有本溪站和经卧龙取直两种方案,经技术经济比较,推荐引入既有本溪站方案。  相似文献   

5.
1 工程概况 合蚌高铁北连京沪高速铁路,南接合肥枢纽,与合宁、合武铁路相衔接,是京沪高速铁路与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间快速连通线. 合蚌高铁引入合肥站接触网过轨管线设计采用8根高强度PVC管(φ100 mm),位于DK127+280.739处,下穿淮南绕行下行线、合蚌上行线、合蚌下行线和合武绕行下行线4股有砟轨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合肥地区的整体规划以及合肥枢纽既有铁路概况的分析研究,从吸引客流、城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对合福铁路引入合肥枢纽方案进行比选,强调了铁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合蚌高铁位于安徽省中部,北起蚌埠,经蚌埠南站接入京沪高铁,再经蚌埠站接入津浦线,南至合肥,经合肥站引入合肥枢纽与合宁、合武线沟通,线路呈南北走向,是京福铁路的一部分,也是京沪高铁与沪汉蓉铁路的联络线. 合蚌高铁正线全线地面配置CTCS-3级列控系统(C3).京沪高铁蚌埠南站地面配置列控系统,合肥枢纽合肥站与合宁、合武线相接地面配置CTCS-2级列控系统(C2).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遵循"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设计理念,结合合肥枢纽的现状,统筹考虑枢纽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及规划项目,系统研究确定推荐方案及重大比选方案,为枢纽总图研究及设计积累经验。研究结论:随着合肥南站的建设,枢纽形成了两大客站的格局,以此为前提,研究了集中引入合肥南站方案、商阜杭引入合肥站方案、商阜杭引入合肥南站方案和商阜杭新建客站方案四大系列方案。经研究比选,集中引入合肥南站方案在运输组织、旅客出行、点线能力协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合肥南站已经开工建设,对其进行调整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建议下阶段根据合肥南站工程调整的可能性对集中引入合肥南站方案、商阜杭引入合肥站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比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铁路迎来了跨越式发展,铁路建设如火如荼,呈现出建设周期短、速度快的特点。新建铁路设计如何充分利用既有、在建工程优化设计,合理预留规划铁路条件是铁路规划设计的重点、难点。结合合肥枢纽合肥北城至合肥站工程初步设计,对商杭铁路淮南至合肥线路走向及引入合肥枢纽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比选,推荐合理的线路走向及引入合肥枢纽方案。  相似文献   

10.
汕潮揭地区有广梅汕铁路由北向南引入,厦深铁路由东向西穿过,形成"╋"型枢纽格局,汕漳铁路自西南侧引入汕潮揭地区。结合汕潮揭地区铁路的总体布局、运输能力、工程投资、与地区规划的协调性等方面对汕漳铁路引入地区研究了引入汕头站和引入潮汕站两个方案,并推荐引入汕头站构建高速铁路双通道方案作为贯通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