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切除的食管黏膜下肿瘤152例患者资料,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切除治疗的不同术式的特点、并发症和疗效。结果患者发病平均年龄(52.74±10.53)岁,无性别差异;食管黏膜下肿瘤各段均可发生,以食管中下段较多。病理分类以平滑肌瘤多见(73.68%),其余依次为间质瘤(11.18%)、血管瘤(3.95%)、囊肿(3.29%)、脂肪瘤(1.97%)等,瘤体分别位于黏膜肌层(31.58%)、固有肌层(57.89%)和黏膜下层(10.53%)。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3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52例,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63例,全层切除术(EFTR)1例,均完整切除病灶。EMR术切除瘤体较小,手术时间短。ESD和STER切除瘤体大,手术时间长(P<0.05),3种术式的并发症均有效控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局部复发及残留病例。结论食管黏膜下肿瘤成年发病多见,无性别差异,食管各段均可发生,多来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多见,其次依序为间质瘤、梭形细胞瘤、血管瘤等。内镜切除术式取决于病变部位及来源和大小,内镜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舌鳞状细胞癌平阳霉素单一化疗前后的病理组织学对照及化疗后肿瘤局部出现明显的临床愈合现象对手术治疗效果、生存率、生存质量的影响。治疗方法采用肌注或静脉滴注,动脉插管灌注PYM,每日10mg,效果显著。手术前瘤体明显缩小、消失,手术后病理组织学发现肿瘤细胞数量减少,残留细胞退变并被大量淋巴、巨噬细胞及炎性细胞包围,似疤痕化,确保原发灶完整干净切除。  相似文献   

3.
食管神经鞘瘤十分罕见,且难以通过一般检查方法确诊,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报道1例35岁男性患者,约1年半吞咽困难病史,胃镜及胸CT发现食管中段巨大肿块,长度超过6cm,管壁均匀增厚,明显压迫气管。行肿块大部切除、胃食管吻合术,恢复良好。术后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食管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9例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确诊为SFT的临床及预后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例腹膜后SFT肿瘤细胞Vimintin(Vim)、CD34、CD99、Ki-67、Bcl-2和S-100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 9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37~69岁,5例表现为腹胀,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大小(1.0 cm×1.0 cm×2.0 cm)~(30.0 cm×25.0 cm×10.0 cm),单发7例,多发2例。组织学表现为束状、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和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伴有黏液变性及血管外皮瘤样形态。免疫组化阳性率结果:Vim、CD34、CD99 100%(9/9),Ki-67 77%(7/9)、Bcl-2 67%(6/9)、S-100 22%(2/9)。均获有效随访,2例死亡,均与研究疾病不相关,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6.5、8.3年,存活病例中有1例在术后3年复发,二次手术后未再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腹膜后SFT临床少见,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多于查体发现,超声、CT检查是主要术前检查方法,但对SFT诊断无特异性,根治性切除是治疗首选,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方法,早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及术后定期复查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正> 症状性胆囊结石长期以来多采取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该手术已有百年历史。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手术并发症大约为5%,由于手术及并发症可出现2%死亡率;高龄、心肺疾病等高危因素者手术死亡率可达4.9%~10%;一些资料说明胆囊切除后,人群中的大肠  相似文献   

6.
骨盆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盆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术前CT或MRI表现,按Enneking分区及Enneking骨肿瘤分期分类。对Enneking骨肿瘤分期Ⅱ期及转移瘤患者,术前化疗或放疗3个疗程。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对能保留骨盆承重环的Ⅰ区、Ⅲ区、Ⅳ区肿瘤,直接手术扩大切除;不能保留骨盆承重环的Ⅰ区、Ⅲ区、Ⅳ区肿瘤,手术扩大切除肿瘤,自体或异体骨移植+重建钢板固定。Ⅱ区肿瘤,手术扩大切除肿瘤,可调式人工半骨盆置换或瘤块切除,克式针固定骨水泥填塞。术后继续放、化疗2-3个疗程。结果术后随访1-3.5年,平均2.8年。所有患者均能下地行走,无肢体短缩。2例于术后1.5-2年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骨盆肿瘤的部位选择相应的术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术前放、化疗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可提高骨盆肿瘤的切除率。综合治疗可提高骨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保肢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我院自1957年至1979年期间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间隙的肿瘤121例)其中良性47例(38.8%),恶性74例(61.2%),恶性肿瘤的切除率为33.8%,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2.4%,39.1%、及38.1%。讨论了原发性腹膜后间隙的肿瘤的诊断方法及外科手术治疗原则和我们的初步体会。分析了原发性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次手术的效果和经验,并提出我们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Quadrant通道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手术适应证、技巧及该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0月~2015年7月经Quadrant通道进行显微切除手术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资料及手术方式和临床恢复情况。结果共16例肿瘤患者,其中硬脊膜外3例、髓外硬膜下12例、髓内1例;包括颈段(C3~C7)3例,胸段(T1~T10)5例,下胸及腰骶段(T11~S2)8例,肿瘤均做到镜下全切,无中转开放性手术者;按病理分型包括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2例)、脊膜瘤(4例)和神经上皮性囊肿(1例)。术后患者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随访2~10月无1例肿瘤复发或出现脊柱失稳的并发症。结论采取Quadrant通道可进行长度小于2个椎体节段、横截面小于2/3椎管面积的硬膜外及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切除,但粘连广泛及髓内病变的手术应更慎重,其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正> 淋巴上皮瘤恶变极为罕见,现报告一例如下:患者男性,64岁,以左侧腮腺帅块7年,右下腹包块伴下肢肿4年,加重4个月的主诉入院。10年前曾因左侧腮腺肿块、颈淋巴结肿大,手术切除,病检为淋巴上皮瘤。术后深部X线治疗,腮腺颈部各为DA25GY/2周。1年后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又行X线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同位素血池扫描、高分辨超声仪和CT的广泛应用,肝血管瘤的发现率日益增多,过去对较大或具有压迫症状的肝血管瘤,常为手术切除治疗.自1987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应用微波固化术的新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取得了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共6例,男3例,女3例;年龄35岁~55岁;瘤体位于右前叶1例,左内叶2例,左外叶2例,右前叶加左外叶1例;瘤体直径在5.3cm以上,最大者15cm;采用固化旷置者5例,固化肝叶切除者1例.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heochromocytomas in urinary bladder and review relative literatur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 cases of bladder pheochromocyt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ladder submucosal mass was detected by B-ultrasound in 6 cases,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in 4,and cystoscopy in 3.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urgical operation.Results Two patients showed obvious fluctuation of blood pressure during operation.All patients were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as pheochromocytoma postoperatively.Fiv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3 months to 7 years),and their blood pressure returned to normal No patient had relapse and malignancy.Conclusion Typical hypertension during urination and hematuria constitute the chief symptoms of bladder pheochromocytoma.B-ultrasound,CT,and cystoscopy are the main methods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lesions.Partial cystectomy or excision of the tumor is the preferred management and postoperative long-term follow-up i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2.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及胃肠外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了53例GIST的CD117、CD34、SMA、Desmin和S-100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53例间质瘤中梭形细胞型38例,上皮样细胞型6例,混合型9例;良性9例,交界性20例,恶性24例;9例良性间质瘤,8例发生在胃,而肠和胃肠外间质瘤仅1例良性。CD117、CD34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45%及77.36%。结论GIST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CD117和CD34同时检测有助于GIST的诊断;肠和胃肠外GIST的恶性潜力较胃GIST高;GIST良恶性的评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核分裂的多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我院1957~1984年共收治的肾脏恶性肿瘤216例其中肾细胞癌120例(55.6%),占肾脏肿瘤的第一位。有82例通过手术及活组织检查得到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76例(占91.5%),颗粒细胞癌2例,未分化癌5例。在患者中31岁以上者占86.7%,而20岁以下者6例,其中年龄最小者为7岁(1例),值得注意。本组中75例做了肾切除术。术后随访,三年存活率为47.1%,五年存活率为32.9%,有23例存活五年以上。其中Ⅰ期17例,Ⅱ期6例。因此在今后应尽早诊断、治疗肾肿瘤,以提高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早期胃癌向晚期胃癌进展中 ,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方法 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 1 3例早期胃癌 ,2 0例晚期胃癌组织中与调节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IFN γ、IL 2、IL 1 0、GM CSF、TGF β五种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情况。 结果 胃癌进展过程中 ,IFN γ/IL 1 0比值明显下降 ,Th2型反应随肿瘤进展而加重 ;随着疾病的进展 ,肿瘤间质及实质中IFN γ、IL 2阳性细胞减少 ,几乎难以找到 ;Th2型因子IL 1 0和TGF βmRNA在瘤实质的表达明显增强 (P <0 0 5 ) ,且IL 1 0与TGF β表达的增多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所致。结论 胃癌进展过程中 ,局部Th2型反应逐步增强 ,免疫抑制逐渐加深。肿瘤局部微环境的这种变化为肿瘤逃逸宿主免疫监视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发现为设计肿瘤免疫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贲门癌的 X线征象在病变范围的确定及评估手术可能性中的价值 ,收集 10 6例采用双对比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贲门癌 ,对其 X线表现与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0 6例中 ,90例行开腹探查术 (其中病变切除 70例 ,未能手术切除 2 0例 ) ,16例因失去探查机会而采用非手术疗法。提示 :贲门癌的有些 X线征象在决定能否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患者中CD4~+CD25~+T细胞与CCR4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全身及肿瘤局部的免疫状态及其与CC类趋化因子受体-4(CCR4)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鼻咽癌患者组织(25例)及外周血(35例)中CD4~+CD25~+T细胞与CCR4阳性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咽癌组织及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及CCR4阳性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细胞在鼻咽癌组织中的比例高于外周血(P<0.05),而对照组外周血与组织中却无明显差别(P>0.05);鼻咽癌Ⅲ+Ⅳ期组织中的 CD4~+CD25~+T细胞比例高于Ⅰ+Ⅱ期(P<0.05),外周血中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鼻咽癌组织及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与CCR4阳性细胞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鼻咽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肿瘤局部免疫抑制更为严重;CD4~+CD25~+T细胞的比例与鼻咽癌分期相关,分期越晚,该细胞比例越高;CCR4在介导CD4~+CD25~+T 细胞趋化到肿瘤局部的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间质肥大细胞及肿瘤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定量检测与肿瘤恶性度及预后的关系,应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及AgNOR染色法对41例资料完整有随访结果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染色以显示肥大细胞及Agxon,常规及体视学方法定量检测。结果: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区肥大细胞定量明显高于肿瘤中,C及正常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定量,并与生存期正相关(r=0.7353,P<0.001),肥大细胞定量高值组较之肥大细胞定量低值组患者生存期长(P<0.01),肿瘤无转移组肥大细胞定量高于有转移组(P<0.05),肿瘤位置浅在组肥大细胞定量高于肿瘤位置深在组(P<0.05)。肿瘤细胞核AgNOR定量与生存期负相关(r=-0.6107,P<0.001),AgNOR定量高值组患者生存期短,肿瘤恶性度高(P<0.01);肿瘤转移组较光转移组AgNOR定量高(P<0.05);肿瘤位置深在组较浅表组AgNOR定量高(P<0.05)。肥大细胞定量与AgNOR定量负相关(r=-0.3514,P<0.05)。结论: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区肥大细胞及肿瘤细胞核AgNOR定量与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与肿瘤转移及位置深浅等反?  相似文献   

18.
对12例不同部位癌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与瘤细胞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电镜研究。发现有少数淋巴细胞以多种方式和瘤细胞相接触。与淋巴细胞接触的瘤细胞有些出现了破坏性改变,这些改变符合细胞自谢(Apoptosis)变化。此等结果表明,有些浸润淋巴细胞在体內对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被杀伤瘤细胞的主要死亡形式为自谢。然而由于和瘤细胞接触的淋巴细胞极少,浸润淋巴细胞在肿瘤局部的杀伤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568例腮腺肿瘤的分析,总结了腮腺肿瘤常出现的临床症状,提出了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并对术后并发症,误诊原因,复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腮腺肿瘤的发生、诊断、误诊原因;及术中对面神经的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1.本文报告60例骨巨细胞瘤手术,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31.75岁,21—40岁占75%。部位以四肢长骨端为多见,占78.33%,其中好发于膝部,占长骨端的68%。随访55的,有9例死亡,二例肺转移及3例局部复发。共占25.45%。2.病理:5年生存率Ⅰ级93.8%,Ⅱ级80.2%,Ⅲ级0,肿瘤间质细胞的形态与预后亦有关,F型5年生存率95%,H型75.9%。且H型及有血窦样结构者,肺转移较多。3.刮除加植骨术。复发率为13.3%,疗效较好,大块截除关节融合术,复发转移率为13.3%,截肢术主要用于Ⅲ级,但亦不能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