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共交通出行者的出行特征是地铁及公交线网规划与运营优化的重要依据。基于多模式刷卡数据,提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出行链提取方法,利用存在换乘的出行链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提取成功率达 96.1%。基于出行者历史刷卡数据构建了多种机器学习分类器以识别通勤人群,经过精度比较,发现随机森林分类器效果最优,准确度达 99.96%。利用分类器和出行链提取方法,对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出行链结构、换乘特征等进行初步分析。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取分析通勤人群出行特征,为公共交通系统方案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通勤者的换乘决策,分析高峰期通勤者出行过程中换乘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行为,构建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通勤者换乘行为决策模型。以可接受的最早到达时刻与工作开始时刻为参考点,以预留出行时间与换乘等待时间2个动态变量为核心,分别建立常规公交之间换乘与常规公交换乘地铁的出行前景价值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在不同预留出行时间及换乘等待时间下的最优决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换乘方式与2个时间参数密切相关。在到达时刻约束下,预留出行时间过多或过少,出行前景值均会减少。当换乘等待时间相同时,常规公交之间换乘与常规公交换乘地铁的出行前景值相比较,差值随预留出行时间增长呈现由负到正的变化趋势,且随换乘等待时间的增长其差值零点沿预留出行时间坐标轴正向移动。表明当预留出行时间较少时,通勤者选择常规公交换乘地铁的出行方式将获得更高的收益,更倾向于选择常规公交换乘地铁方式出行;预留出行时间越长时,通勤者更倾向于选择常规公交之间换乘的出行方式。研究建立的模型不仅适用于常规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同时还可以描述其他交通工具相结合的换乘方式。研究结论可为城市高峰期通勤者的换乘决策提供依据,以提升通勤者的出行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齐艳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5):后插8-后插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种类逐渐多元化、便利化、高效化,成为社区居民出行、通勤的重要交通工具.城市公共交通具有其他民营交通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公益性、公共性、规律性等.城市公共交通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是事业单位、行政部门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于城市内部经营的一种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国营交通设施,因此城市公共交通的票价相对较低,票价几乎等于公共交通每日运营的基本费用,因此公共交通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特征;公共交通不会特意选择乘客,因此所有具备公民权利(包含公民待遇)的居民均可自由选择是否乘坐、何时乘坐,因此公共交通具有公共性;同时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有其基本时间规则和空间规则,即使在乘客较少甚至无乘客的情况下城市公共交通也会正常运行,以稳定城市的基本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城市公共交通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共享单车与公交之间的结合为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二者合作为有效解决城市“最初/后一公里”难题、提高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提供了新方法。然而,如何推广公交-共享单车集成模式仍未得到研究。为此,从公交和共享单车集成化研究角度出发,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公交与共享单车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该模式中各参与主体的演化趋势及内在机理。首先,建立三方博弈主体的收益矩阵和各参与主体的复制动态方程,并通过稳定性分析得到理想稳定策略;其次,分析理想策略和不稳定策略下的三方主体演化路径,对公交与共享单车企业的初始合作意愿进行数值仿真分析;最后,讨论政府行为对公交、共享单车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合作意愿数值变化下,当一方合作意愿较低时,则双方不能达成合作。政府采取积极发展策略是促进公交与共享单车合作联运模式的重要因素,政府对两企业的财政补助、对其违规行为的监管、惩罚,以及督查力度的加强仅改变二者选择合作策略的演化速率。通过对比发现数值仿真分析结果与各博弈方的策略稳定性分析结论一致且具有效性。所建模型有效,假设合理,可为公共交通行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挖掘共享单车出行数据、轨道交通客流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市共享单车和轨道交通的出行特征,以及共享单车出现后轨道交通车站级、线路级、线网级的进站量变化和运距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享单车对轨道交通线网级进站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外围车站进站量增幅较大,6 km以下运距的客流略有减少,其中2 km以内出行运距的客流减少最为明显。同时,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不利于大客流车站的客运组织和应急情况下的客流疏散,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需共同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秩序化管理,使其在不影响城市交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地铁开通后对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以及居民出行的影响,文章以青岛市中心城区为例,从公共交通、居民出行、街道共享等角度分析地铁开通后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结果表明:地铁开通后对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的服务范围影响较小,仅提高 3.2%,但是能够明显提高交通网络可达性,站点平均可达时间降幅达 16.22%,并且形成“圈层+廊道”的新模式;地铁开通后更加方便居民出行,居民点出行范围平均提高 12.57%,居民点可达时间平均降幅 12.83%;地铁开通能够减少不同街道在可达时间上的差异,各街道可达时间的公平性有所提高。相关研究可为群体出行分析及客流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个人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19世纪末小汽车发明至今,只有100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惊人,在某些发达国家,小汽车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给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小汽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今天人们似乎有所警醒,于是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重新得以重视。在诸如伦敦和纽约这样的特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在北京和上海,虽然公交分担率仅为15%~20%,但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快速完善,相信这一数字会快速提高。问题是,目前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常规公共汽车交通和轨道交通)能完全遏制小汽车交通所产生的危害吗?有一种个人快…  相似文献   

8.
基于出行时耗的轨道交通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居民全日出行时耗的稳定性特征,提出将平均出行时耗30min作为区分通勤出行和其他出行的时间指标,据此提出基于出行时耗的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原则。结合城市轨道、市域铁路、区域铁路及高速铁路的服务特点,提出各层次轨道交通功能定位的要点。针对通勤出行特征明显的城市轨道及市域铁路以及计划出行特征明显的区域铁路及高速铁路,在分析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各层次轨道交通的衔接方式。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是近几年福州公共交通系统的重点建设项目,在未形成整体轨道交通网络之前,为了更好地解决末端"最后1公里"的客流集散问题,需要其他交通方式进行换乘衔接。分析福州市公共交通方式的基本特征、轨道交通接驳换乘的现状,阐述共享单车换乘轨道交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该换乘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常规地面公交起讫点与轨道交通吸引半径的关系,结合青岛地铁1号线黄岛段的具体情况,研究城市地铁线与常规公交线路接驳问题.对已有常规地面公交线网和新增接驳公交线网进行调整和优化,初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的两方面功能:一方面多模式分层次的公共交通结构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方式中的分担比例;另一方面,常规公交为城市轨道交通集散客流,降低两者之间不合理的竞争,达到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双赢,为乘客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