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中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轨道类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为实例,总结体系构建的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原则,并从教育理念、专业融合、课程建设、实践平台、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构建轨道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创业教育的变革是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将创业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的育成,其实质就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培养“老板”。创业教育是一场高等教育的立体变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创新教育理念,正确认知创“业”,以学生的“成长”为本,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校自身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作为素质教育的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指导课或者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应当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引领,是教学方法改进的航标,是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迅速、效果显著。其在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面存在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主题鲜明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和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如何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创新观念与创新人才培养》一书对这一时代命题进行了良好的解答,提出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方法和对策。指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首先要充当受教育者,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然后才能作为教育者去积极实践和推进教育工作,培植全民创新的优秀文化,推动国家创新驱动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走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有利于大湾区经济的发展.但体制机制壁垒、协同创新理念缺乏以及师资队伍薄弱等因素制约着双创教育的开展.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协同发展需要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树立新时代协同发展理念、打造高水平的双创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教育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创业教育的缘起入手,在分析我国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薄;三是创业教育的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提出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重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营造宽松的创业教育环境;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7.
文中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服务理念欠缺、创业类师资匮乏、实践环节薄弱及缺乏系统创新创业服务等问题,创新性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平台、"导师+伙伴"的创新创业指导模式、"政府+企业+高校"综合保障支持、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三课堂"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模式,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是合乎时代发展和高职教育要求的顺势之为。本文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入手,结合社会环境,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助推其成功创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理性、实用、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是解决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大幅受挫,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这一特定时期发挥应有的价值,科学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在疫情背景下,本文从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队伍等各方面提出了课程重建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高校推动学生就业创业,缓解社会矛盾,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对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接受创业教育和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两组学生在创业意向、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知识三个方面的比较对照研究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具有正向显著作用,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影响不具有同质性,高校创业教育影响的实效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结果范畴和终点范畴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它的构成要素是:A.起点范畴:思想与行为:B.中心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C.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D.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E.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12.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所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合作企业介入成为重要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施教主体,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校企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打造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形成学校与企业协同运作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及相关文件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作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已逐步形成符合高职教育新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教学体系和理念。本文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方案,概要地介绍了构建“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强化特色的课程(群)建设与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化,关注解决人的实际生活问题,切实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并重点探讨了教学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好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由于可以实现技术院校教学改革的零距离对接,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和零距离上岗,倍受青睐。但在"订单式"培养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文中在阐述"订单式"培养目的意义和基本环节的基础上,重点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对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订单式"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一部教育史著作当为蒋黼于1905年撰写的《中国教育史资料》,而非通常认为的是"黄绍箕草创、柳诒徵辑补"完成于1910年的《中国教育史》,故此,中国教育史学科诞生的年限将由1910年提前到1905年.论文对《中国教育史资料》的作者蒋黼的生平围绕其教育事业作了简介,并析明《中国教育史资料》非翻译而是原创著作,继而对《中国教育史资料》的版本、内容作了介绍,并认为蒋黼与好友罗振玉共事于晚清时期的教育事业十数年,其《中国教育史资料》的内容受罗振玉有关中国教育史论文的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媒体对他们心理意识、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给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特点,准确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明确其优势与不足,侧重点放在实现新媒体的优势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有效对接上,并结合这些分析,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对策,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大校园环境提供更具持久性意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提出有效的建设思路,更新观念,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分析,提出建设要求和能力要求.树立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理念,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20.
中美教育理念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世界许多国家纷纷研究其他国家的教育优势来弥补本国教育的不足。教育改革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