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应用构造深度评价沥青混合料离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郑晓光  朱云升  丛林 《公路》2005,(12):175-179
为了解决目前国内缺乏离析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的问题。在大量调查国内外资料基础上,分析运用构造深度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可能性。在各种构造深度测试方法中,以激光断面仪最为有效快速。采用离析区域构造深度与均匀区域构造深度比值作为离析评价指标.得出了不同程度离析的砰价标准。针对均匀区域构造深度难以测定的问题,提出了几种均匀区域构造深度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应用构造深度评价沥青混合料离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对阿博高速AC-25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离析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下面层综合离析率为3.2%,轻度离析路面的最大构造深度比一般在1.2~1.4,严重离析路面最大构造深度比在1.4~1.8。在离析部位进行试验,确定不同离析程度部位的构造深度比、孔隙率和渗水系数,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不同离析程度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施工工艺下产生的沥青混合料离析问题造成渗水系数过大以及均匀性较差,从而容易引起沥青路面的水损坏。沥青转运车很好地解决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渗水系数指标及均匀性,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沥青路面的水损坏。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国内缺乏沥青混合料离析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的情况,在调研国内外资料基础上,对比分析各种不同评价方法,特别是无损检测方法,评定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揭示了路面施工离析评价和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使用激光断面仪和核子密度仪来评价混合料离析是较为快速有效的,而且对路面没有损坏;使用红外线温度记录仪可以有效控制现场施工温度离析,提高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5.
国外热拌沥青混合料离析评价方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了国外常用热拌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定位、评价方法,并对各方法进行了对比、总结,指出了沥青混合料离析定位、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由于材料、结构、施工、环境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局部离析不可避免。通过对某高寒阴湿地区沥青路面局部离析调查分析,提出了采用水泥乳浆灌注技术对离析进行处治的新方案。本文研究了水泥乳浆材料的组成及性能指标、水泥乳浆配合比设计、水泥乳浆灌注技术施工机具、施工工艺,并对灌注技术处治后的路面钻芯取样及渗水试验,发现芯样完整,水泥水化产物与沥青混合料结合稳固;处治后的沥青路面抗渗水性能提高。应用效果表明水泥乳浆灌注技术是处治沥青路面局部离析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表面离析作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鉴于离析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和使用寿命的严重影响。以及缺乏定量指标体系进行离析评价的现状,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离析的判别方法、程度评价、检测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借鉴QC/QA原理,提出了以离析百分率作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离析评价的指标体系和QC/QA过程,对于定量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离析控制的效果、提高路面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评价方法新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辛  彭勇 《公路》2005,(8):343-346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离析状况,主要是由其混合料组成成分中集料的分布状态所决定。基于这一点,在对目前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评价方法进行回顾的同时,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评价方法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9.
黄云涌  郑如岩  刘曙光  陈雷 《公路工程》2010,35(3):67-69,108
我国现有的离析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多是着眼于对成型道路的研究,而很少涉及混合料中集料的组成对离析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混合料中集料的不同组成比例对离析的影响,提出不易离析的集料级配,建立基于混合料设计阶段的粗集料离析评价方法和指标,从源头上控制离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弥补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级配离析评价方法方面的不足,选取SMA-13沥青混合料进行基准配合比以及离析配合比设计,同时采用沥青有效油膜厚度相等的原则设计离析配合比,对级配分形维数指标进行修正,结合分形维数值对SMA-13级配离析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原分形理论对SMA-13离析级配曲线进行拟合,其拟合结果的相关性差,得到整体的分形维数并不适用于最大粒径小于16 mm的级配。通过有效沥青油膜厚度相等的原则,能够准确计算出不同离析级配对应的油石比,且更加贴近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段计算级配的分形维数,再按比例计算总的级配的分形维数的方法,解决了由于SMA-13最大粒径过小和自身离析级配的原因而使曲线拟合相关性不高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对于SMA-13级配离析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路面混合料的均匀性影响路面的路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 Python 程序语言,结合格子方差法提出颗粒分布离散系数作为均匀性评价指标。采用 CT扫描仪获取不同离析程度的集料截面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将集料按不同粒径范围分组,计算每档集料的离散系数,加权平均得出总离散系数;并将此评价指标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研究结果表明,用格子方差法计算得出的离散系数作为均匀性评价指标,能够定量地评价路面混合料的均匀性。通过试验研究给出路面混合料离析程度分类的建议值,为路面混合料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南友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过程中,采用沥青路面密度仪(PQI)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离析进行检测和评价。通过广泛采集路面的密度资料,根据检测路段密度的变化情况,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判断路面的离析程度及范围。结果表明,无离析地带为每台摊铺机的中部,轻度离析地带为摊铺机两侧边缘地带,严重离析地带为两台摊铺机搭接处。并分析了施工过程中离析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利用沥青路面密度仪对路面离析问题进行检测快速准确、无损及无放射源,可以为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3.
沥青路面渗水性能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进的渗水系数测试试验对湖南省在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进行渗水系数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结合沥青路面渗水性能的评价方法对沥青路面各面层的渗水性能进行评价分析,得出了沥青路面不同沥青混合料类型的渗水性能差异,提出了沥青混合料不同公称最大粒径的沥青混合料路面检验用的建议指标.最后对路面结构层的透水性能的差异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分析表明:沥青路面各面层的渗水性表现出很大的变异性;粗粒式沥青混合料类型更易渗水;粗粒式沥青混合料掺入抗车辙剂其渗水性能会有所降低;渗水系数随着面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施工质量变异性造成了渗水系数沿路面横向的分布表现为超车道大于行车道.  相似文献   

14.
应用红外温度热像仪对沥青路面施工摊铺的温度分布进行了记录,并按照NCAT标准进行分析后指出该标准缺乏条件性,仅仅根据摊铺后的温度和初压的温度难以全面反映和控制路面的质量;对碾压过程中温度场的测定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采用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3个统计量所表征的温度离散程度不断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施工质量是材料、温度和压实方式三者相互影响的结果。温度离析标准的问题具有条件性、多因素和动态性的特点,可分别对各时段提出要求,碾压与温度变异相协调则温度离析将随碾压过程逐步缩小,反之,将逐步扩大。对压实过程中温度的动态变化积累数据建立模型,针对不同的具体工程可以在试拌试铺中确定实际参数,用以指导碾压工艺与施工组织并确定相应的温度离析标准。  相似文献   

15.
运用红外热像仪改善沥青混合料温度离析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国外先进检测设备红外热像仪对安徽、江苏多条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运料车、摊铺机进料口、卸料斗、螺旋布料器轴后等不同离析位置进行定位,总结红外热像仪定性判断温度离析情况的效果。结合红外热像仪判断温差并与PQI(Pavement Quality Indicator)测量路面密实度共同研究温度离析对沥青路面压实度的影响,直观定性分析路面离析情况和找到离析的原因并定量评价路面离析程度及范围,从而为寻找有效解决沥青路面温度离析的方案,实现沥青路面质量全过程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构造深度表征沥青路面的离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沥青路面的离析,在生产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离析的本质是沥青混合料颗粒组成、混合料结构和空隙结构存在的变异。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三者独自或组合出现的状态。之后为了判别离析,提出以表面特性指标——构造深度分析离析的方法,并分析了路面检测构造深度数据的概率分布函数,证明其符合正态分布。最后设计不同级配和变异的同一级配沥青路面的构造深度实验,验证了以构造深度判别沥青路面离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混合料的离析状况,选择了不同离析程度的试件,通过现场和室内路用性能试验,定量地分析了不同离析程度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离析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离析的分类和产生的原因分析,从大功率的摊铺机运动学原理及结构构造方面入手.提出了防止横向离析、竖向离析和纵向离析的具体解决方案及控制措施,达到减少路面材料离析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