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军  齐冀鲁  王恒 《公路》2012,(6):237-242
沥青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黏弹性材料,其温度敏感性高,在重交通、高温的环境条件下,易出现早期损坏,影响道路的使用性能.因此,有必要对具有耐高稳、抗疲劳的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进行研究.选用了AC- 20C型级配,通过测试马歇尔试件体积指标.确定了不同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对比研究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简称HM)、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基质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高模量改性沥青具有较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更优越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2.
马朝鲜  周苗苗  田萌 《公路》2020,(11):61-65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是评价其抵抗变形能力的关键指标,高模量沥青及混合料通过加强路面材料的动态模量,实现路面抗车辙目的。研究采用TLA改性沥青、35号硬质沥青HMB-C以及SBS改性沥青分别制备了高模量沥青及混合料,采用沥青流变仪及路面性能简单试验仪分别测定了沥青及混合料动态模量,并分析了CAM模型及Sigmoidal模型对高模量沥青及混合料的适用性。结果显示,30%TLA改性沥青与35号硬质沥青性能相近,沥青混合料流变性质与其胶结料流变特性密切相关;沥青及混合料动态模量优劣排序均为30%TLA>HMB-C>5%SBS;CAM模型可适用于预测高模量沥青动态模量,而Sigmoidal模型可用于预测高模量混合料动态模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热再生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通过将普通沥青和不同掺量的布墩岩沥青(BRA)配制成改性沥青,分析了BRA掺量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以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为指标确定了BRA的合理掺量。通过测试不同旧料掺量下的再生混合料的动态模量、高温稳定性、低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疲劳性能,提出热再生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旧料合理掺量。结果表明:随着BRA掺量的提高,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有所提升,BRA的合理掺量为40%。旧料掺量的提升对于再生混合料的模量提高影响不大;旧料掺量的提升有益于改善再生混合料的抗车辙性,但会影响其低温稳定性;在旧料掺量小于60%时,对高模量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不大;旧料掺量过高不利于高模量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应用作了论述。高模量沥青混合料(High Modulus Asphalt Concrete)能够减少路面结构的变形,延缓车辙的产生,改善路面的疲劳性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目前HMAC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已有相应的规范标准,而我国刚刚起步,针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应进一步研究,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套技术。  相似文献   

5.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动态模量和高温稳定性能,在同等交通条件下,能减薄路面厚度,适用于路面标高受限制路段,如:位于上跨桥下的路段;适用于对高温稳定性能有较高要求路段,如:长上坡路段。按中、法2种标准,试验分析EME20、AC20和Sup20等3种级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动态模量、疲劳性能,供同行设计、施工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斌 《公路》2011,(11):169-171
采用低温弯曲试验和冻断试验评价了掺加“路宝”外掺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分析了级配和沥青用量及外掺剂成分对“路宝”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流变学试验方法研究低标号沥青胶浆试验的路用性能指标变化规律,然后结合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的验证,得出低标号沥青配合比设计的指导原则.研究表明,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试验中,粉油比增大,车辙因子不断提高,沥青标号降低,车辙因子增大,这一试验规律可映射到沥青混合料试验中.但对于低温性能而言,沥青胶浆试验中的粉油比映射的是沥青混合料中石油比(集料与沥青的比例)的概念,粉油比越大,沥青用量越少,沥青胶浆的低温性能越差.因此,低标号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原则是:在保持较高的粉油比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混合料中的沥青及其沥青胶浆的用量,单纯强调减少沥青用量抵抗高温车辙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建议在低标号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限定最小沥青用量.  相似文献   

8.
柴平 《上海公路》2014,(4):58-61
介绍了自主研发的复合改性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常规沥青实验和沥青混合料车辙、冻融劈裂和低温弯曲等试验,验证复合改性高模量沥青及其混合料的使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改性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能、水稳定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上海长江大桥跨江段桥面铺装工程的应用,证明复合改性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采用AH-30、AH-70和改性沥青拌制的沥青混舍料进行车辙和水稳定性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由AH-30沥青组成的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指标较AH-70沥青组成的沥青混合料均有较大的提高,接近改性沥青的使用要求;分析了不同矿物成分的矿粉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和水稳性的影响,提出在施工中控制矿粉质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孙广滨 《路基工程》2015,(2):98-102
为了研究高模量剂掺量对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劈裂强度、静态回弹模量和动态模量等试验,分析了高模量剂在不同掺量、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沥青混合料劈裂强度、抗压强度、静态回弹模量、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模量剂的加入能明显提高劈裂强度,但其掺量不宜超过0.6%;随着高模量剂掺量的增大,抗压强度和静态回弹模量逐渐增大,当掺量由0%增至0.7%时,抗压强度和静态回弹模量分别提高30.8%和49.4%;高模量剂掺量对动态模量的影响小于静态回弹模量;高模量剂的加入对相位角的影响很小,表明高模量剂对沥青混合料的黏弹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选用60℃、75 ℃车辙试验和动态模量试验来研究外掺剂高模量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高模量外掺剂后混合料高温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温度的增加,外掺剂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提升幅度不断增大.这说明越是在高温环境下,高模量混合料抵抗车辙病害的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2.
对沥青混合料掺入PR-Module高模量添加剂以提升其模量,通过劈裂强度试验和静态回弹模量试验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试验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添加剂,并将试验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可直观说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相对于普通沥青混合料在力学性能方面的具体优势。  相似文献   

13.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收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是目前我国道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该文主要对旧沥青混合料的回收和应用、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和性能分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关键技术所在,给出了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工程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该文详细介绍了SAK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工艺特点、工艺原理、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并对原材料及施工设备的要求、质量控制、安全及环保措施进行了阐述,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介绍了岩沥青在国内外的应用及研究状况,介绍了岩沥青改性制备工艺,研究分析了岩沥青对沥青性能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并对岩沥青的应用进行了经济分析,对岩沥青的特点及优势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从硬质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入手,讨论了硬质沥青混合料在夏季炎热地区沥青路面中的应用,并对其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硬质沥青能够较好地解决夏季炎热地区沥青路面的车辙问题和剪切破坏问题,严格控制施工温度是硬质沥青施工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合肥市城市主干道新蚌埠路的施工实践,本文对改性沥青制备、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以及运输、摊铺、压实等施工工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就如何提高岩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水平及质量控制进行了论述,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一种新的智能化的沥青混合料检测方式,论述了自动检测系统的整体构成和各部分的实现方法。使用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图像预处理、图像复原、图像分割、数学形态学、边缘跟踪、数据拟合和图像数据库等方法构筑沥青混合料自动检测系统。针对各种算法的实现分别使用了DELPHI和MATLAB等软件。文中给出了几种软件之间的实现接口。实验证明,该方法是一种新的智能化的检测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取沥青混合料的各项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9.
间歇式沥青混凝土热拌再生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针对中国沥青路面施工中普遍采用的间歇式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提出了与之配套的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技术方案.根据旧沥青混合料中作为粘结材料的沥青在加热重融和搅拌再生时须解决的问题,如再生料级配控制、沥青老化、二次污染等,给出间歇式工艺流程和解决方案.最后进行了样机设计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解决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玄武岩纤维是一种新型的矿物纤维.首先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玄武岩纤维的表面微观特征、高温性能及吸油性能,其次进行了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设计,研究了所设计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可以有效地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最后阐述了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