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在地质条件恶劣的海新三号隧道工程中采用超前管棚支护技术施工方案,有效避免因围岩浅埋偏压、岩体结构破碎段的坍塌事故,保障了施工安全,论证了该施工方案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贵州省某高速公路耿家屋基隧道进口端浅埋偏压段施工为例,针对不良地质条件,介绍了三台阶留核心土开挖方法结合超前大管棚、径向小导管注浆辅助施工的浅埋偏压洞口段施工方案,为今后公路隧道施工处理类似工程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公路隧道洞口段支护结构加强设计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公路隧道洞口段支护结构加强设计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洞口段与洞身浅埋段的围岩特性、荷载作用特点入手,基于超前管棚、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作用机理,分析了支护结构在不同围岩条件下的作用特点,给出了洞口加强段和洞身浅埋段衬砌设计的合理化建议。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洞口段围岩破碎,自稳能力差,超前支护为围岩早期稳定提供条件,初期支护为主要承载结构,二次衬砌承担部分荷载并提供一定的安全储备;由于洞口段衬砌上覆荷载较洞身浅埋段小得多,不宜加强二次衬砌,因此洞口加强段衬砌设计应以加强超前支护与初期支护为主。(2)洞身浅埋段围岩较完整,有一定的自稳能力,二次衬砌为主要承载结构,初期支护主要发挥与围岩粘附的协同作用;洞身浅埋段衬砌设计应以加强二次衬砌为主,并要控制施作时机。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靖西至龙邦高速公路龙邦隧道工程实例,对小净距浅埋偏压富水隧道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从地表冲沟处理、超前地质预报、洞身开挖、复合式衬砌支护及监控量测等施工环节,介绍了小净距浅埋偏压富水隧道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5.
坪石板隧道全长154m,为双线变四线大跨单洞隧道,有三种不同断面形式。其中,大跨段具有环境复杂、浅埋偏压、围岩破碎等特点,施工难度较大。文章主要介绍了大跨段的工程特点、施工方法,以及自进式中空锚杆超前大管棚支护、双侧壁导洞法开挖等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浅埋软弱破碎围岩隧道进洞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洞一直是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而洞口工程的顺利完成是暗洞正常施工的前提。目前,采用超前管棚支护、超前小导管注浆等超前支护方式基本能够保证隧道顺利进洞,但是大部分隧道进洞后在洞口段均会出现初期支护沉降变形较大的现象。山西省高(平)-陵(川)高速公路郭家川2#隧道洞口段围岩极其软弱破碎,在隧道采用超前管棚支护顺利进洞后,为了防止洞口段初期支护再次出现较大的沉降变形,提出在洞口段采用联合支护的方案,即将洞口段初期支护的钢拱架与护拱连接,并加强初期支护钢拱架之间的纵向连接,实践证明此方案是切实有效的。分析对比表明,对于浅埋软弱破碎围岩隧道,联合支护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小洞口段初期支护的变形量,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保证隧道安全、快速进洞。  相似文献   

7.
岳洪武  苗苗 《现代隧道技术》2021,(2):111-117,134
为研究浅埋破碎软岩隧道采用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后的加固效果,以某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仅采用管棚支护以及无任何超前支护作用下的三种开挖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措施在隧道拱顶上部形成加固带,承受了隧道拟开挖区域大部分的围岩荷载,改善了地层...  相似文献   

8.
七里坪隧道浅埋偏压段支护措施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改建铁路湘桂线永州至柳州段扩能改造工程七里坪隧道工程实例为依托,考虑了浅埋偏压隧道的地质特性以及围岩受力特征,结合七里坪隧道的支护措施,运用三维离散元软件3DEC对七里坪隧道的锚杆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湖北省麻竹高速公路宜城至保康段第4合同段二分部的黄堡隧道和香山隧道为例,通过对软弱围岩小净距严重偏压隧道围岩压力分析,得出洞口施工顺序,并通过提高思想认识,设置偏压挡墙、套拱和超前支护、明洞的反压回填和加强监控量测等进洞技术措施,提出了小净距隧道、洞口浅埋、偏压开挖进洞施工技术,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陈贵红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1):84-88,95
文章采川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偏压连拱隧道不同施工顺序下拱顶下沉、中墙稳定性及初期支护受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先开挖浅埋侧时,拱顶沉降较小,中墙在施工中的稳定安全系数较大、弯矩较小,初期支护受力较大;对于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变形及中墙在施工中的稳定性控制更为重要.所以,从有利于围岩变形、中墙稳定性控制以及中墙受力的角度出发,宜采用先开挖浅埋侧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富水砂层中暗挖隧道施工沉降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富水砂层中暗挖隧道施工是地铁施工中的一大难点,常常因沉降过大而引发安全事故。在深圳地铁安-侨区间隧道工程中,通过洞内帷幕注浆、水平旋喷桩、地表井点降水等辅助措施做到了超前控制,在解决隧道开挖安全问题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沉降量;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了"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方针,控制了时空效应,解决了富水砂层中暗挖隧道沉降过大的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沉降原因及控制沉降的关键技术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郑西客专高桥隧道出口下穿既有南同蒲铁路段集成了特浅埋、大断面、新黄土、小角度下穿等技术难点,由于浅埋、新黄土隧道施工易发生较大变形甚至突然性塌方,为确保下穿段施工安全和既有线运营安全、同时保证隧道建设工期,通过技术经济比选,最终确定采用超前管棚+双层支护+台阶法方案。现场通过地表对既有线进行加固、洞内100 m长管棚超前支护和双层喷锚支护,以及仰拱快速封闭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采用台阶法安全、快速下穿通过既有铁路段的目的。文章介绍了方案比选情况和现场施工情况,对试验测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大断面黄土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段采用双层支护台阶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其技术关键和相关注意事项,为类似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3.
牟锐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3):104-108
在采用管棚支护的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主要由管棚施工地表沉降和隧道开挖地表沉降组成。文章结合厦门高崎下穿公路隧道的工程实际,运用现场量测和理论分析的手段,对大管棚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场监测数据也证明,通过公式计算能有效地预测大管棚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其计算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余晶  程勇  贾瑞华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1):119-125,131
文章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工程中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下穿口岸段隧道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案论证的比选过程。根据实际工程调研及设计经验,提出了封闭管幕保护下的浅埋暗挖方案;并研究和分析了管幕工法的设计施工要点和难点,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公路工程中黄土湿陷性的试验探究,在结合我国公路工程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黄土增湿陷性量计算的主要方法以及黄土增湿速率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并分析了在路堤填土小于或者大于相对高度的时候,对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不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6.
周烨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3):83-86,93
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是大断面黄土隧道设计的关键环节。文章结合在建铁路黄土隧道,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大断面黄土隧道在不同初期支护时机情况下,支护结构、围岩受力状态和力学行为变化情况;基于控制围岩变形为核心,对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中初期支护施作时机的选择给出了合理的建议;根据现场监测结果,总结出了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受力规律。黄土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支护结构受力很大一部分承受围岩流变产生的附加荷载;另外,支护结构受力在空间上分布并不均匀对称,这些在设计中都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常见病害及其成因,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工程的综合处理措施,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湿陷变形方式下黄土地区地铁隧道周围土体的沉降量变化规律,研制出一种测量黄土在均匀湿陷、不均匀湿陷时沉降量的模型试验装置。该装置由模型箱、流速控制系统和沉降量测量系统组成。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黄土在遇水后的湿陷变形规律进行总结,并对黄土地层在两种不同浸水方式下隧道围岩土体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均匀湿陷最终累计沉降量大于均匀湿陷最终累计沉降量,说明不均匀湿陷对地铁结构物的危害更大;两种湿陷变形方式均为隧道中线附近沉降最大,因此,施工时应该重点加强隧道中线的位移监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均匀与不均匀湿陷对黄土地铁隧道变形影响,研究结果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铁隧道建设中施工把控及灾害规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要介绍了液化地层的基本概念以及判别标准,并针对土压平衡盾构在液化地层中掘进施工时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液化地层中掘进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黄土的主要类型及判别湿陷性黄土的方法,分析了引起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陷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防止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陷现象的措施,为公路建设者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陷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