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轴类零件渗碳淬火后零件弯曲跳动变形、磨削留量与硬化层深度的综合分析,得出了轴类零件渗碳淬火工艺硬化层深度的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的计算结果对轴类零件渗碳淬火工艺硬化层深度进行控制,可避免轴类渗碳零件实际硬化层深度不均的质量隐患。  相似文献   

2.
綦加声 《铁道车辆》1993,(11):25-28
在非自动化加工方式中,设计零件公差时,对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应考虑到轴类零件和孔类零件的尺寸不同分布规律,而不能按照其理论平均值来考虑,否则往往装配不上。  相似文献   

3.
在渗碳零件的技术要求中,对渗碳淬火后的硬化层深度一般只有α1~α2的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和淬火后表面硬度的最终技术要求.然而许多产品在渗碳淬火后还需进行磨削精加工,因此零件在进入渗碳工序之前都留有一定的磨削加工预留量δ(单边留量).这就要求零件在进行渗碳淬火时其硬化层深度必须大于技术要求中的硬化层深度,才能保证零件磨削加工后的硬化层深度符合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图1所示的专用卡盘扳手含有1个弹簧加载的顶杆,它可防止由于扳手留在车床卡盘内引起的意外。为了容纳顶杆和弹簧,在扳手的中间部分制作1沉孔。扳手手柄使弹簧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同时安装了1个安全接头,即使拿掉手柄,也能由紧定螺钉固定住弹簧和顶杆。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沉埋式双排抗滑桩(沉埋式后排桩和全长式前排桩的组合形式)的承载机理,采用土压力盒和应变片完成一系列室内模型试验,在外界施加的滑坡推力作用下,量测桩身内力变化与桩周土体压力的变化情况,研究桩身受力的分布形式和土拱效应,并分析后排桩长度变化时的双排桩的受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沉埋式双排抗滑桩的受力方式不同于全长双排抗滑桩的受力方式:沉埋式抗滑桩前排桩桩后推力分布形式为梯形分布,桩前抗力分布形式为矩形分布;后排桩桩后推力分布形式呈梯形分布,桩前抗力分布形式为倒梯形分布。后排桩的沉埋深度对前排桩的土拱效应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分析认为当前后排桩承载比较接近时的沉埋深度为设计沉埋深度。为进一步探究排距对沉埋深度的影响,运用FLAC3D,探讨不同排距下双排桩的承载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排间距增大,后排桩的设计沉埋深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在深厚软土地区进行打桩施工时,土体中会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简称"超孔压")。通过杭甬铁路客运专线上虞北站路基下预应力管桩沉桩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监测试验,探讨了深厚软土地区群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超孔压的累积及其消散规律。研究认为群桩施工对超孔压的影响范围为27.5倍桩径,且超孔压在水平和深度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受土层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实测与理论计算的对比,分析了各种理论的差异,可供类似地质条件下预应力管桩的施工组织借鉴。  相似文献   

7.
考虑高频振动沉桩过程引起地基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情况,研究了孔压沿桩径方向与轴向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并同时对高频振动沉桩引起的孔压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打桩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增长性状对其打桩的可打入性有很大的影响,有地下水存在时,高频振动沉桩引起孔压的增加有利于桩的贯入,因而桩的贯入位移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品开发中遇到的精细零件加工问题,通过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和刀具角度,解决了在普通机床上加工细长轴、精细孔、薄壁套等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沉桩挤土过程的快速拉格朗日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实测土体参数,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对沉桩过程按三阶段进行了模拟。得出沉桩过程中各阶段不同深度处桩周土体的位移、应力与孔隙压力变化规律,并将沉桩结束时的径向应力和孔隙压力与实测结果及已有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土质多属湿陷性黄土地基,常规的地基处理多采用打入式预制桩或沉管灌注桩,但这两种工艺需要动用大型设备,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既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和花费太多的人力,又能降低成本,且噪声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