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 患者女,9岁,出生后来发现任何异常。其母妊娠期健康,未患病或吃药。足月顺产。9个月能坐,1岁时会走路,生长发育一直正常。但四岁以后生长缓慢,逐渐双下肢畸形,成为“O”型腿,走路不稳,易跌跤。曾按佝偻病治疗无效而来院就诊。家族史:患儿父母健康,其母共生七子,三个在一岁前死亡。大哥23岁患类似疾病,二哥十六岁和一个妹妹七岁均健康,其他亲属无类似疾病。查体:发育营养差,精神智力正常,眼距稍宽,鼻梁低平,颅面部无其他异常。颈、胸、腹及脊柱正常。四肢短小,关节粗大、下肢明显畸形,呈“O”型腿,关节活动尚好,无压痛。身长89厘米,指距92厘米,上部量50.5厘米。实验室各项检查无重要异常。X线检查:头颅及脊椎正常。骨盆见股骨颈稍细,股骨颈干角变小,股骨干骺部轻微不规则、头骺正常。膝关节见股、胫骨干骺端较宽,干骺线显著不规则且轻度硬化,骨骺无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岁半。宝鸡市人,父母均为工人,患者生后正常,半岁时发现四肢短小,一岁半时明显的低于同龄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矮小更明显。1 4/12岁会走路。1 7/12岁时会说话。精神与智力基本正常。生育与家族史无特殊异常。者患体重18.5公斤,  相似文献   

3.
<正> 例1:女,9岁。以指间关节粗大就诊。患者为第二胎,足月顺产,生后较一般儿童瘦小,5岁时发现指间关节粗大,无其他不适,未患过严重疾病。母健康,妊娠期未患病或服药。家族史无类似疾病。体检:身高116厘米,坐高61厘米,指间距107厘米。毛发稀疏、细脆色黄。鼻尖较大呈泡状。手小,指间关节粗大,其他关节无畸形。心肺及腹部无异常。实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下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手术节段、术后住院时间等一般参数,术中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指标包括腰痛及下肢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末次随访Macnab满意度评分等手术参数。评估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及腰椎融合情况。所有患者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3.3±8.3)岁,病程平均(28.9±36.6)月。18例中,有16例为腰椎退变性疾病,2例腰椎椎间隙感染;仅1例为双节段融合,融合节段为L_3-L_4、L_4-L_5,其余17例均为单节段融合,其中11例为L_4-L_5,6例为L_5-S_1。平均手术时间(207.8±31.7)min,平均出血量(25.6±7.8)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56±2.30)d。术后1周、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月和末次随访的ODI评分也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满意度评价显示优良率为94.4%。17例单节段融合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节段前凸角虽然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的腰椎前凸角虽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融合情况显示融合率为88.2%。所有患者有1例术中出现融合器碎裂,1例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融合器后移。结论经皮全内镜辅助下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结合同一切口下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下腰椎各类疾患中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较好的下腰椎融合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腰椎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评价两种术式手术情况、并发症以及对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腰椎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行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48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以及术后3、6、12、24月腰椎不稳发生率、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优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两组间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在术后腰椎不稳发生率比较无差别(P>0.05)。两组在术后3、6、12月JOA评分变化及JOA评分改善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4月JOA评分变化及JOA评分改善率优于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组。结论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都有很好的术后腰椎稳定效果,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远期神经脊髓功能改善方面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优于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与Wiltse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中青年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诊治的108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从随机化原则,将54例分为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组(A组),另54例分为Wiltse入路复位内固定组(B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每次复查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d logue scale, VAS)评分,以及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椎体的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10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而切口长度相较于A组则更短(P<0.05)。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B组术后和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均明显低于A组(P<0.012 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Wiltse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均安全有效。但Wiltse入路的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减少,且切口长度小于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组,术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以及Cobb角均低于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组,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儿童肝母细胞瘤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2岁以下者15例,多见于肝右叶。临床症状常见腹部包块。病理形态特点:(1)瘤体大,直径平均10厘米左右。瘤体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常有包膜;(2)瘤组织主要成份为胚胎性肝上皮组织,瘤细胞体积小于正常肝细胞,胞浆少,排列紧蜜呈团索状;(3)上皮性瘤细胞团间可见胚胎性或较成熟的间叶组织;(4)瘤组织中还可以见类似软骨的结构。按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有无类似软骨结构分为胎儿型9例,胚胎型7例,未分化型4例和混合型1例(含类似软骨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经椎弓根复位固定和椎弓根螺钉的弹性设计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应用人湿润尸体脊柱 ,模拟L1爆裂骨折 ,进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 ,测试骨折复位过程中螺钉上的应力变化及其范围 ,分析复位程度与应力应变的关系。结果 应变在复位开始阶段比较小 ,变化平缓 ,当骨折复位达到椎体高度的 75 %时 ,应变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直到复位达椎体高度 90 % ,复位达到椎体高度的 91%~ 95 %时 ,应变曲线变平直 ,最大应变左侧螺钉 98.4±10 .3,右侧 10 1.2± 13.4 ,进一步撑开 ,应变显著增加 ,最大可达 2 0 6 .6 ,且无规律性。应力左侧 (34.6 4± 3.84 )N ,右侧(35 .5 4± 3.6 0 )N ,力矩左侧 (5 .2 0± 0 .5 8)Nm ,右侧 (5 .33± 0 .5 4 )Nm ,两侧螺钉上应力与力矩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体爆裂骨折行后路经椎弓根固定 ,复位时 ,复位力矩介于个 4 .5~ 6 .0Nm之间是安全的 ,既可满意复位又可以防止过度撑开造成椎体分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后路融合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e-assis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T-Endo-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及观察腰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经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诊断为退行性腰椎滑脱(Meyerding分型Ⅰ~Ⅱ°)并行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其中23例患者采用OLIF术式治疗,20例患者采用PT-Endo-TLIF术式治疗。观察且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定期(术后3 d、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CT或MRI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并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OLIF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PT-Endo-TLIF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椎间高度增加(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的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均有增加(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4(L_4)椎体倾斜角、L_1垂线与骶1(S_1)距离均较术前减小(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_5椎体倾斜角较术前增加(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手术治疗,OLIF和PT-Endo-TLIF两种手术方式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PT-Endo-TLIF比较,OLIF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椎间隙高度恢复更好等优势,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试椎弓根螺钉器械受力状态 ,为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研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聚酰胺棒加工成人工椎体模型 ,将椎弓根螺钉器械植入椎体模型 ,模拟脊柱最不稳定状态———椎体完全缺失且无韧带影响 ,在试验机上以 5 0N的增幅逐渐增加载荷 ,记录不同载荷下的前屈应变值 ,计算器械在轴向压力及弯矩下的应变值。结果 弯曲受拉应变值明显高于弯曲受压应变值 ;弯矩应变值明显高于轴向压力应变值。在相同的载荷下SDR的应变值明显低于VSP与Dick器械的同侧应变值。结论 椎弓根螺钉器械受力以弯曲力矩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6月,9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并胸腰椎单节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根据手术入路不同,随机分为单侧组(48例)和双侧组(50例),前瞻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时间,观察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Lee法),测量椎体后凸角度(Cobb角法)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d、术后1年分别采用VAS、ODI(视觉模拟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获得完整随访,两组中患者性别、年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术后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治疗48例,手术时间(34.87±5.91)min,骨水泥注入量(6.20±0.66)m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16例(33.3%),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10.19±2.12)%,椎体后凸角度改善(13.23°±1.58°);术后1d及1年VAS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4.05±0.12)、(5.42±0.12),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后1d改善(1.40±0.11);术后1d及1年ODI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35.46±1.89)%、(47.88±2.21)%,术后1年ODI评分较术后1d改善(11.42±0.24)%;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10例(20.9%)。双侧组治疗50例,手术时间(41.66±6.90)min,骨水泥注入量(4.88±0.52)m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9例(18.0%),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10.48±1.43)%,椎体后凸角度改善(13.04°±2.03°);术后1d及1年VAS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4.06±0.11)、(5.30±0.10),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后1d改善(1.34±0.08);术后1d及1年ODI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36.08±2.13)%、(47.54±1.97)%,术后1年ODI评分较术后1d改善(11.26±0.54)%;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6例(12.0%)。两组发生渗漏患者均无明显临床不适。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年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ODI评分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Cobb角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双侧经皮椎弓根入路具有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正> 例1 女性,52岁,因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用吗丁啉治疗。每次10mg,一日三次口服。服药一月后出现双乳房胀痛,并可挤出白色乳汁。检查双侧乳房外观无异常,未触及肿块,眼底检查正常。颅骨平片正常。血清泌乳素174μg/L(放射免疫法,正常值2~15μg/L)。停用吗丁啉半月后泌乳症状消失。复查血清泌乳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210例(成人137,儿童73)尸体对腹腔动脉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表明: 1.起始高度:在T_(12)椎体下1/2—L_1椎体上1/2之间,儿童比成人高半个椎体。 2.长度:成人平均值为1.01±0.03厘米,儿童为0.72±0.03厘米。 3.口径:成人平均值为0.82±0.02厘米,儿童为0.44±0.02厘米. 4.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距离:平均为0.35±0.03厘米。 5.其主支起始的顺序:胃左动脉为第一支者占80.48±2.73%,其次为脾动脉和肝动脉。 6.有膈下动脉者占35.23±3.29%,未发膈下动脉者,占64.77±3.29%。 7.类型:Ⅰ型(胃、肝、脾动脉干)占91.43±1.93%为常见型,其余为少见或罕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选择性使用陶瓷人工骨粒,观察其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作用。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2009年6月~2011年5月116例椎体新鲜骨折患者,CT显示椎体前侧壁有不同程度的破裂,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传统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方法,人工骨组在其基础上使用陶瓷人工骨粒,并记录人工骨粒填塞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发生率及后果;评估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VAS法),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Lee法),测量椎体后凸角度(Cobb法),术后复查CT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人工骨组治疗58例,置入人工骨粒(2.83±1.67)g,骨水泥注射量为(3.74±0.66)m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2例,发生率为3.4%;手术前后VAS评分改善6.14±0.95,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21.74±1.99)%,椎体后凸角度改善23.72°±2.33°;术后CT可见椎体前侧方人工骨粒填充良好。常规组治疗58例,骨水泥注射量为(4.01±0.61)m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8例,发生率为13.8%;手术前后VAS评分改善6.00±0.94,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21.29±2.01)%,椎体后凸角度改善22.74°±2.00°。两组发生渗漏患者均无明显临床不适。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骨水泥注射量及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评分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及Cobb角改善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陶瓷人工骨粒选择性应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能有效减少骨水泥的注入量,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 憩室多发生于消化道,偶见于泌尿道,但发生于气管的憩室罕见,我院CT扫描发现1例,并经气管镜进一步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47岁,因颈部不适在当地医院疑为“颈椎病”而行颈部x线拍片,发现颈根部有一低密度囊性块影,而来我院进一步检查。追问病史,患者从13岁起患“支气管扩张”,常有咳嗽,间断咯少量血痰,无外伤及其它急慢性病史。查体:于颈根部右侧锁骨上凹处可触及一深在的囊性肿物,表面光滑,局部皮肤无异常,大小约2cm×3cm,无压痛。x线检查:颈部拍片,于颈6~颈7椎体前、气管后可见一囊性透光影,呈纵梭形,大小约1cm×2.8cm。支气管造影,见左肺下叶背段支气管扩张。CT扫描:于颈6椎体下缘至颈7椎体下缘层面,在气管的右后方,可见一类卵圆形空气密度区,大小约1cm×1.8cm;边界光滑清楚,与气管有1cm的缺口  相似文献   

16.
病历摘要患者,男,22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以右侧为重。4d后症状加重。神经系统查体: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Ⅱ级,肌张力增高。双侧膝反射(),病理症阳性。胸椎X光片示胸8~9椎弓根受压变形,间距加大。椎体后缘骨质结构欠完整,可见弧形压迹。MRI示胸4~9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开放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22例(微创组),接受开放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5例(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有无结核全身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ESR)、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Cobb角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188.64±18.59)min vs.(201.60±22.67)min]、术中出血量[(118.64±22.95)mL vs.(553.60±100.54)mL]、术后引流量[(134.55±36.48)mL vs.(291.20±61.53)mL]、住院时间[(12.86±2.17)d vs.(15.80±3.03)d]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各时间点ESR、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腰椎前凸Cobb角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患者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3.59±0.96)vs.(4.16±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同一时间点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微创技术可减小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正> 患者男性,48岁,以间断发作剧烈腹痛伴发烧、便血两年余主诉入院。两年多前,突然左上腹剧痛伴恶寒。次日持续高烧40℃,伴柏油样便或暗红色血块,一日3~4次。经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一周后腹痛减轻,体温下降,便血停止。此后类似发作9次,病程中,曾经白细胞、乙状结肠镜及肝胆超声等检查正常。消化道钡剂检查7次无异常,仅血沉45mm/h。体检:体温38.4℃,脉搏94次/分,血压16/9.4Kpa。贫血貌,浅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不大,下腹正中偏左可扪及一成人拳大的肿块,边界不清,中等硬度轻压痛,活动度差,腹水征(-),肠鸣正常。实验室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置钉撑开复位固定技术联合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植入3D打印侧路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接受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置钉撑开复位固定技术,同时一期联合斜外侧入路植入3D打印侧路融合器行O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的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进行腰痛及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评估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行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对比测量和评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移百分比、椎管矢状径和轴向直径及横截面积,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10.0±22.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6.8±21.6)mL。术后6个月均获得随访,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6.8±1.6)分、(5.6±1.8)分和(57.6±13.4)%下降至随访时(1.5±1.0)分、(1.5±0.9)分和(13.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F-36的生理方面总结(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和精神方面总结(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评分分别由术前(27.3±11.8)分和(52.4±14.6)分上升至随访时(57.6±10.5)分和(76.1±1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6个月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移百分比、椎管矢状径和轴向直径及横截面积较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时3D打印椎间融合器上下界面融合率为100%。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置钉撑开复位固定技术联合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植入3D打印侧路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该项技术可为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 例1:男,10岁。以头部高低不平走路跛行主诉就医。生后二天发现头顶正中有一槽,其他无异常。一岁开始走路,三岁走路时出现跛行,六岁时跛行明显。妊娠6—7个月时母牙痛曾打针(药名不详)。足月顺产。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查体:头额部园隆,中央有一深凹,前囟未闭合且较大,矢状缝宽大呈一深槽。右外耳道狭窄,双耳鼓膜混浊。硬腭高拱,下颌颏部角度变小前突,牙齿排列杂乱不齐。颈软,两肩下垂,锁骨上凹消失。胸廓宽,两侧锁骨肩峰端缺如。走路跛行。X线检查:头颅显示颅骨大,面骨小,前囟未闭合,附近骨质缺损明显,颅顶矢状缝处凹陷,可见额缝。人字缝及顶颞缝处有很多小的缝间骨(图1)。双侧锁骨中外段缺如,肩部下垂。因上部肋骨短,故肺尖较小(图2)。骨盆肠骨小,耻骨仅见一痕迹,耻骨联合处缺如,髋臼缘及髋臼底未形成,股骨颈缺如,股骨头仍停留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