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电子学技术与液压传动技术的发展,为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研制、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据报道,商用车已经有应用电子技术与液压传动技术研制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并在量产车上应用的实例。而属于现代新能源汽车范畴的  相似文献   

2.
电动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正>制动能量回收液压制动的协调控制以普锐斯为代表的混合动力车在行驶制动、减速时,其制动能量可转变为电能,并储存于蓄电池中(称为制动能量回收),以降低燃油消耗。储存于蓄电池中的电能用于车辆起动和加速以降低发动机负荷,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为了要增加车辆制动、减速时的能量回收量,开发了制动能量回收制动系统。这种制动系统的控制是由原发动机车型的液压制动器与电机(减速、制动时起发电机的作用)的能量回收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某款纯电动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设计一种电液助力系统,阐述其结构方案和工作原理,接着基于该电液助力系统开展纯电动车串行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设计研究,包括结构方案、控制方案、电气方案;实现在某款纯电动车产品上的搭载应用开发,结果表明,基于该电液助力系统的纯电动车能量回收系统,实现车辆在制动或减速阶段,机械...  相似文献   

5.
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濑久士  丹下昭二 《汽车工程》2003,25(2):204-209,115
1 前言汽车开发出来已经有一个多世纪。这期间 ,经过人们的努力 ,已经发展成为可以更加快捷、更加舒适地移动的方便的交通工具。然而 ,近年来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及浮游微粒物质等所引起的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地球变暖等被看成是严峻的问题 ,这就要求采取全球范围的相应对策。此外 ,作为燃料使用的石油 ,在 2 0 0 1年初被确认的埋藏量约为一兆桶 ,据估计可开采年数为 4 2年。可开采年数近 2 0多年来已经增加了 30多年。今后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这个可开采年数还会有所增长 ,但是总有一天要枯竭 ,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意味着以廉价…  相似文献   

6.
<正>未来,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的续驶里程势必大幅度增加。为达到节省燃料、增加续驶里程的目标,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必须尽可能地从制动过程中回收能量,供给电力驱动。博世正在开发的再生制动系统,将与动力系统一起,保证上述的能量回收达到最佳水平。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事业部总裁Werner Struth博士表示:理想情况下,我们能将制动的全部过程应用于产生能量。但是当电机制动扭矩不能提供足够制动力时,液压制动系统便会提供帮  相似文献   

7.
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蓬  金达锋  罗禹贡  任勇  许少文 《汽车工程》2005,27(5):570-574,606
以某轻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在制动回收工作过程中的控制策略,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其在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分配模型和数学模型,利用6个典型的循环工况来评价现有制动力分配策略的优劣,并与Advisor中的制动力分配策略进行了比较。无论是燃油经济性、整车能量效率、回收能量占燃油消耗的百分比,还是能量回收率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公交车辆制动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各种公交车辆制动能量回收与再利用方式的现状,分析各种方式的局限性,并针对液压储能方式的特点和应用给予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传统商用车一般采用气刹,利用制动气罐气压产生制动力,使车辆达到需求制动效果。混合动力系统因为增加电机,可利用电机发电和传统机械制动共同作用使车辆达到想要的制动效果。本文基于商用车气刹静态特性、迟滞特性,给出基于试验数据和驾驶员行为的制动踏板开度电压与制动踏板开度、滑行能量回收、制动能量回收的基本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混合动力的技术开发费用依然较为昂贵,生产成本也较高,因而对于终端用户而言,并无较高吸引力。在该观点的引导下,IAV汽车工程公司开发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小型化传动模块,从而制成了一种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专用的混合变速器(DHT),该变速器也是针对48 V汽车而设计的。该传动模块以一种具有3种行驶速度等级的齿轮组为基础,仅用1个摩擦离合器就能根据当前负荷状态来进行换档。  相似文献   

11.
并联式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控制策略一般是固化的函数曲线,由当前车速直接确定出再生制动转矩,并未考虑制动踏板开度这一因素,驾驶员的制动感觉较差。为了衡量驾驶员的制动感觉,提出了电动汽车制动效能一致性的概念,即驾驶员以不同制动踏板开度在不同初速度下进行制动。在采用电- 液复合制动与只采取传统液压制动时,二者所得出的制动加速度和制动距离分布的差异情况,差异越小则代表电动汽车制动效能一致性越好。在AMEsim 和simulink 软件联合仿真环境下,建立并联式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模型和电动汽车整车模型,通过引入制动踏板开度修正系数对再生制动力矩进行标定,提出了一种基于制动效能一致性的制动能量回收转矩的控制方法。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取得与传统液压制动系更为接近的制动效能和制动感觉,同时较现有并联式回收系统控制策略的能量回收效率提高了5.9%,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上海通用君越混合动力车采用弱混合动力系统,采用皮带驱动一体化电机,具有起动停车和制动能量回收装置。  相似文献   

13.
再生型电子控制性稳定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Regenerative,ESC-R)是一个模块化的制动系统,可用于各种结构的混合动力车。ESC-R通过电机回收制动能量,也可以与转向扭矩控制等电动转向系统集成,提高车辆的整体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天合汽车(TRW Automotive Holdings)日前宣布,公司已开发出面向混合动力车的小型制动系统。此次开发的是“Slip Control Boost(SCB)”和“Active Hydraulic Boost(AHB)”两种系统,即使在发动机空转时也可发挥最大制动功能,并可为电压为12V的车型上配备高性能防侧滑系统。两种系统可在从小型车到WUV(多功能运动车)的多种车型上使用,而且还可回收制动能量。  相似文献   

15.
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短,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以现目前蓄电池能量储能技术的发展,是不能直接增加蓄电池容量来解决续驶里程问题,在电动汽车上采用再生制动来回收制动能量是增加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原理分析,设计出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电路,最后以设计的制动回收系统电路进行分析选择,主要是对驱动系统、储能系统和变换器的选择和设计。  相似文献   

16.
由于当前汽车制动系统存在制动效果不佳、运行质量较差、无法将汽车的运动能量转化为热量等问题,使汽车续驶能力受到制约。为解决此类问题,引入能量回收控制原理,设计了一种新能源汽车串联式制动系统。制动系统采用了C/S硬件架构,在软件部分,通过确定汽车动力源总功率、结合串联式制动策略设计协调控制层,再基于能量回收控制设计汽车制动力分配模块。通过测试可知:在不同行驶工况下,本文系统车速制动优势明显,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制动车速的目标,进而提升了汽车的续航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过程中不同能量间的传递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评价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搭建了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测试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某电动汽车在NEDC工况下的制动能量回收效率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制动回收能量和回收率主要受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制动初速度和减速度的影响,当制动初速度低于控制策略中设定车速时系统将不进行能量回收;鉴于NEOC工况中制动初速度和减速度比较单一的情况,建议开发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评价的工况。  相似文献   

18.
王烁宇  郭鹏  徐振宁  安林春 《时代汽车》2023,(6):105-108+156
制动能量回收作为车辆应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也是影响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能量经济性、制动安全性以及制动舒适性等性能的重要因素,部分车企已经明确提出停止生产销售传统燃油汽车的截止时间。因此,深入研究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是普及现代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措施。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能量回收的研究现状、回收方式和控制策略等内容,指出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今后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中制动能量回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现有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在汽车制动过程中将能量实时转换为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能量来源的回收方案,它动态地利用制动能量,提高了制动能量回收效率.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制动性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功能安全角度对电动汽车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设计了扭矩安全监控方案,并给出了制动扭矩安全监控的有效方法,确保车辆在制动系统失效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进入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