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城市地铁窄盾构井倾斜下吊轨排施工方法总结,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轨排倾斜下吊吊装装置,改进了轨排倾斜下吊的施工方法,解决了传统轨排吊装装置无法在窄盾构井处实现轨排直接吊装到位的难题,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情况下,能有效地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较大幅度的提高施工进度,同时在复杂环境中具有更广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SMW工法桩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止水抗渗效果好,可操作性强,被广泛用于上海、江苏、浙江等软土地区地铁附属结构围护施工,但地铁车站围护结构相关工程案例较少,类似工程盾构洞门处设计和施工缺少相关经验。文章依托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8号线济学路站工法桩围护结构,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经验,针对端头井SMW工法桩H型钢插入高水头承压含水层,型钢拔出后洞门可能出现的渗漏问题,施工时有针对性地降低端头井承压水,同时采用洞门玻璃纤维筋临时封堵墙+型钢拔出后桩内高压旋喷桩注浆止水加固技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地铁车站轨排井通常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悬臂围护结构、围护结构+锚索等基坑支护方式,然而膨胀土地区的独特岩土特性导致不能使用锚索,因而需要采用车站主体结构承担全部水、土荷载。文章通过对成都地铁2号线保安村站轨排井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和有限元分析,提出膨胀土地区车站轨排井设计采用主体结构受力方案,轨排井使用和监测结果表明优化调整后的轨排井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轨排井设计通常按围护结构单独受力考虑,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按围护结构单独受力考虑时,轨排井应如何设置是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北京地铁9号线白石桥南站轨排井设计实践,提出轨排井设计按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共同受力考虑的设计方案,并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其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了设计时应注意的要点。研究结果表明:(1)按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共同受力考虑来设置轨排井,围护结构的受力很小,荷载主要由主体结构来承担;(2)结构受力的大小与结构的刚度大小成正比,设计时应根据侧向荷载的大小,选取适当的梁、板结构尺寸。  相似文献   

5.
针对深圳地铁3号线轨排井基坑施工中预应力锚索存在的安全隐患,考虑设计中的钢花管施工难度较大等原因,结合实际揭露地层,利用有限差分分析程序FLAC3D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基坑围护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轨排井得以顺利安全施工,节省人力物力,方便施工,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6.
针对深圳地铁3号线轨排井基坑施工中预应力锚索存在的安全隐患,考虑设计中的钢花管施工难度较大等原因,结合实际揭露地层,利用有限差分分析程序FLAC3D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基坑围护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轨排井得以顺利安全施工,节省人力物力,方便施工,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7.
结合徐州地铁3号线科技广场站实际设计案例,参考国内地铁建设中轨排井的设计经验,从经济性、适用性等多角度比选了目前常见方案的优缺点,提出选用双柱大开孔式轨排井设计方案。在设计中使用Midas软件建立轨排井三维数值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采用平面计算模型对其进行验证。通过上述计算分析阐明该方案的结构内力分布及变形规律,表明双柱大开孔式轨排井设计方案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总体工期需要,在不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底板前提下,盾构提前吊出.为确保吊出井基坑周围环境安全及盾构成功吊出,布置详细监测方案.在盾构吊出过程中进行现场监测,分析桩顶水平位移、围护桩侧向变形及支撑轴力等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基坑设计安全保守,不仅满足基坑开挖临时支护的要求,也满足最不利工况下盾构吊出;开创首例不施工结构底板,盾构提前吊出,为优化盾构吊出条件提供成功案例及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结合郑州地铁2号线广播台站轨排井段的实际设计经验,分析论述轨排井段的围护结构方案及主体结构方案,根据计算模型及计算结果,提出优化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地铁车站或盾构井的围护结构一般采用钢筋 混凝土材料,在盾构始发与接收前必须破除钢筋混凝 土桩,破除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施工安全风险,工期较 长,且会削弱结构强度; 在穿越区间既有附属结构时, 也存在这些问题。在围护结构中用玻璃纤维筋局部替 代钢筋而实现盾构直接切削进行始发,在国内外已经 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应用 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玻璃纤维筋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 推广该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双块式轨枕长轨排调整支撑架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满足刚性支撑双块式轨枕无碴轨道长轨排且其铺设调整精度高的要求,设计双块式轨枕长轨排铺设专用施工机具即轨排调整支撑架。理论分析和工程试验说明,此调整支撑架能满足长轨排刚性支撑且铺设调整精度高的需要,可以作为铺设双块式或Rehda2000型轨枕长轨排的专用施工机具,具有造价低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地铁十四号线郭庄子站至大井站之间轨排井的基坑围护桩施工过程中,采用人工挖孔结合机械钻孔综合成孔技术,解决在含有大量卵漂石地层中机械钻孔钻进、成孔困难等难题,利用该综合成孔技术能起到加快进度、保证成桩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某地铁车站轨排井围护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软土地区,地铁车站轨排井段若采用传统的"桁架式"悬臂围护结构、围护墙+锚索等基坑支护方式,工程造价高,经济性差,且在高地下水的粉土、粉砂层中施工锚索极易发生大量涌水、涌砂现象,锚固力较难保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苏州地铁1号线星湖街站轨排井段围护结构采用拱形布置的套筒咬合桩,结合拱形围檩和结构环框,较好地解决了预留大孔洞的问题。相比之下,该方案仅仅增加了小部分土方开挖回填量和结构环框钢筋混凝土量,在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经济性突出,施工工艺成熟,具有可实施性,可为类似支护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玻璃纤维筋在盾构端头井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采用玻璃纤维筋代替盾构端头井围护结构中的钢筋不但可以减少盾构进出洞事故,提高施工效率,还可以减少端头井地层加固费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及现场试验等手段对盾构端头井围护结构采用玻璃纤维筋进行研究,为施工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论:通过室内试验得出了玻璃纤维筋的基本力学参数和玻璃纤维筋混凝土的基本构造特性;参照钢筋混凝土设计方法和正截面承载力假设,推导出玻璃纤维筋混凝土的基本设计公式;通过现场试验得到了玻璃纤维筋围护桩在基坑施工全过程中的第一手实测资料;为玻璃纤维筋在盾构端头井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技术和现场实施等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某地铁的盾构出洞位置处采用了深层搅拌桩进行加固.从竖直和水平方向对成桩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质量不合格,不能满足盾构出洞的技术要求.为保证施工安全,又分别利用液氮和盐水冻结对左、右线隧道的端头井地层进行了加固补强.实践表明两种方法都能满足盾构出洞的技术要求.经对比分析认为,液氮和盐水冻结法比搅拌桩更适合应用于粉细砂地...  相似文献   

16.
结合北京地铁14号线?10m盾构隧道扩挖车站试验段工程,研究分析采用盾构中洞—边桩法扩挖修建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的受力转换、受力行为及变化特征。通过地层结构数值模拟方法,动态分析确定盾构管片、边桩导洞、中导洞扣拱初衬及中柱等构件的内力和变形特征。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盾构工法施工中,地面开仓检修不可避免,快速施工检修井,满足盾构机刀盘检修换刀要求,给盾构掘进赢得时间,是施工的重要目标。详细论述了在地面环境窄小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检修井的井型设计,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检修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更加快速、更加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单侧墙体模板技术具有施工方便、操作简单、速度快、受力合理、省工省料等优点,此技术在大型结构施工中已逐步推广应用。结合北京地铁十四号线郭庄子站~大井站区间风井(兼轨排井)单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情况,对复杂结构下单侧墙体模板支架的使用进行阐述,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 工程概况 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段同和—永泰站地下区间位于同泰路段,沿同泰路呈南北走向.区间中间风井位于规划26 m宽的同泰路北侧地下,兼作为盾构始发井与轨排吊装井,满足盾构始发及轨排吊装的施工要求.中间风井有效中心里程为ZD K-6-989.999,起点里程ZD K-7-005.899,终点里程ZDK-6-974.099,中间风井全长31.80 m(见图1).井口地面高程为51.8 m,基坑开挖深度约39 m.由于中间风井以北区间隧道局部穿越<9Z>微风化震旦系混合花岗岩地层,岩石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81.87 MPa,最高值达169 MPa;以南区间隧道局部穿越<9H>微风化燕山系花岗岩,岩石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06.1 MPa,最高值达151 MPa,因此中间风井兼做两端暗挖法施工竖井.施工组织简图见图2.  相似文献   

20.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城际铁路地基加固方案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州某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沪宁城际铁路施工时,原有铁路地基加固方案产生的沉降量不能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因此,结合原加固措施,采用板+桩组合结构的形式对地基进行加固.对此方案,采用二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应力释放率下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当应力释放率为30%时,盾构下穿处板+桩组合结构的沉降量为3.9 mm,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但此时板+桩组合结构中的加固板将与其下方土体脱离.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高速铁路轨道结构进行静、动应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加固板与其下部土体脱离时,在自重应力作用下,钢轨轨面的最大变形为0.582 mm,满足轨道不平顺的要求;在最大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和加固板的最大拉应力分别为0 93和1.02 MPa,均小于规范中所要求的疲劳强度修正值.由此可知,在盾构隧道下穿施工时,城际铁路地基采用板+桩组合结构形式的加固方案,是能够保证运营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