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道路翻浆成因 道路翻浆是路基病害的一个典型,主要发生在路基土质不良、潮湿、冰冻等地区.秋季是路基水的聚积时期.由于降水或灌溉以及路基排水不畅的影响,地面水下渗,地下水位上升,使路基水分增多,进入冬季路基从表面开始结冰,不断向深处发展,上下层形成温度坡差.在负温区土中毛细水、自由水首先开始冻结,形成冰晶体,吸收土粒上的结合水(薄膜水).由于毛细作用,高温区(下层)水分向上层移动补充土粒被吸收的薄膜水,从而形成水分转移,造成大量水分聚集在路基上层,并冻结成冰,形成聚水层,发生冻胀.春季天气渐暖,由于路面结构层吸热和导热性强,土基融解速度较下层和两侧快,水份不易向下及两侧排泄,当融触至聚冰层,土基温度超过土液限,形成翻浆.  相似文献   

2.
季节性冻融地区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中的水分不断的向上移动,使路基上部的含水量大大增加。春融期间,由于土基含水量过多,强度急剧降低,再加上行车的作用,路面会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便会形成翻浆。  相似文献   

3.
翻浆是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路段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中的水分不断向上移动.使路基上部的含水量大大增加i春融期间.由于土基含水过多,强度急剧降低,再加上重复行车的作用.路面就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翻浆现象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季节性冰冻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不良路段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中的水分不断向上移动,使路基上部的含水量大大增加;春融期间,由于土基含水过多,强度急剧降低,再加上重复行车的作用,路面就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称为翻浆。翻浆的发生,不仅会破坏路面,妨碍行车,严重的还会中断交通,对国民经济建设、国防战备都具有一定的危害,并增加道路养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路基翻浆现象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季节性冰冻地区。翻浆的发生,不仅会破坏路面妨碍行车,严重的还会中断交通,对国民经济、国防战备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翻浆的定义 翻浆是指路基含水率过大,强度降低,在行车作用下路面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 翻浆的原因 水的影响 因地表水排水不良、上层滞水、地下潜水、层间裂隙水等水类影响,会导致路基潮湿,使路基含水量过大甚至达到饱和状态,造成路基强度的降低。这时路基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会出现弹软、沉陷、翻浆。水是造成道路翻浆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温度差异是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发生翻浆的一个重要因子。通过建立的冻土路基温度场的控制方程,建立计算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计算模型,首先模拟气候因素变化过程,得到不同时期冻土路基温度场分布,温度场随季节的变化反映了路基冻结锋面的迁移,从而分析了关键点的温度差异。提出了将换填部分冻结土与阻断水分迁移路径的抗浆结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设想,这对进一步研究路基翻浆的治理技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铁路路基翻浆冒泥的发生机理, 进行了大量调查, 总结了目前铁路2种较易发生翻浆冒泥的路基模型; 建立了循环列车荷载作用下土中振动孔压增长与消散规律的控制微分方程, 计算了土中孔压比的增长规律, 判断其是否会液化而引发翻浆冒泥; 分析了普铁和高铁列车运行速度、列车轴质量、土的固结系数、固结应力比和围压对翻浆冒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路基在列车荷载和水的持续共同作用下, 土中孔压比随列车荷载振次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但是其增长速度处于持续减小的状态, 最终趋于稳定; 土中孔压比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形式, 且其最大值通常在距土层表面0.6 m处; 列车运行速度越大, 土中孔压比增长越快, 越容易发生翻浆冒泥, 当速度为200 km·h-1时, 普铁路基土发生翻浆冒泥所需振次为高铁路基的19%;列车轴质量越大, 土中孔压比增长越快, 当轴质量为18 t时, 普铁路基土液化所需振次为高铁的24%;增大土的固结系数能降低孔压比的增速, 路基土达到液化所需振次就越多, 从而越难发生翻浆冒泥; 等压固结时路基土比偏压时更容易发生液化而形成翻浆冒泥; 增大围压能够降低孔压比的增速, 路基土也就更难发生液化, 发生翻浆冒泥的可能性就越小; 普铁路基发生翻浆冒泥的可能性比高铁线路中更高。   相似文献   

8.
路基翻浆多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路基在冰冻春融期,因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土质不良.含水过多.造成路基湿软,强度下降,在行车的反复作用下.路基出现弹软、裂缝、冒泥浆等翻浆现象。  相似文献   

9.
盐渍土作为一种环境敏感性特殊土,其工程特性随水、热环境变化而变化。在水分和温度的影响下,土中的盐类(尤其是易溶性结晶盐)会发生相态和数量的变化,使盐渍土具有不稳定的工程特性。因此,盐渍土地区道路经常出现路面翻浆、溶陷以及路基次生盐渍化等病害。此外,在高含盐量地区特别是在高地下水位地区,由于路面基层材料中盐分聚集会降低路面强度,  相似文献   

10.
路基翻浆多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路基在冰冻春融期,因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土质不良,含水过多,造成路基湿软,强度下降,在行车的反复作用下,路基出现弹软、裂缝、冒泥浆等翻浆现象。  相似文献   

11.
翻浆是路基施工中最常见的水损害形式。路基土方填筑过程中.由于土方本身含水量过大或路基碾压成型前遇雨.在碾压过程中易产生翻浆.发生“弹簧”现象。  相似文献   

12.
翻浆是路基施工中最常见的水损害形式。路基土方填筑过程中,由于土方本身含水量过大或路基碾压成型前遇雨,在碾压过程中易产生翻浆,发生“弹簧”现象。冲刷沟槽、空洞、坍塌也是路基边坡常见水损害病害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由于辽西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因素影响,从每年的十月底开始地面冻结,最大冻深在二月中旬,平均冻深在1.1m,最大冻深1.4m。由于路基在季节性冻胀、外部荷载渗流等因素作用下,局部地段易发生冻胀、融沉、翻浆、路面开裂等一系列特殊现象。道路的各种冻害给交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此对路基的冻害防制措施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沙漠区风积沙路基土为依托,检测了典型路面病害路段不同深度试样的化学成分,基于土水势原理,分析了路基内盐分与水分的迁移特点;以95%的压实度分层填筑土样,采用自制试验装置测试模型土柱的含水率与导电率,研究了最佳含水率条件下温度梯度对路基内水盐迁移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病害路段路基土为细沙,基层与路基土含盐成分均以可溶性硫酸钠与钾盐为主,在-6℃~0℃会形成Na2SO4·10H2O,发生体积膨胀,当遇到外界水分的进入,就会加剧路基土盐胀和路面隆起破坏;路基压实一周后,土样5cm深度处含水率降低了1%~2%,硫酸根含量降低了0.05%~0.06%,在35cm深度处含水率升高了0.5%~0.8%,硫酸根含量降低了0.12%~0.14%,在重力势与压实的双重作用下,均质土体出现快速且明显的水盐分层现象;在外界温度作用下,土样25cm深度范围内温差为20℃~30℃,超过25cm深度范围,温差约为1℃,随着深度增加,温度梯度变化量逐渐减小,最终趋于0;风积沙路基内部水盐分布随深度先降低后增加,水盐场随深度分布呈现"对勾"状规律;风积沙路基内部的水盐迁移是由气、液两态混合作用的结果,在高温作用下,路基顶面10cm范围内水气迁移占据了主要的迁移方式,而在10cm以下主要由细沙构成的风积沙内无法形成有效的毛细水上升孔道,水分主要以薄膜水的形式进行迁移,在降温作用下,液态水携带盐分上升,在路基顶面形成盐分积聚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柔性路面路基的力学响应与服役性能,回顾了安定理论在柔性路面路基设计过程中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沿进展,阐释了经典上限、下限动力安定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交通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阐述了下限安定的判别准则与数值分析方法;结合人工边界-动力有限元案例揭示了交通移动荷载作用下路面-路基系统的动力响应,讨论了材料横观各向同性、轮-路摩擦等因素对道路结构动力安定性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结构的动力效应对安定极限有重要影响,下限安定极限水平随车辆移动速度的增大而降低,当移动速度增至结构体系的Rayleigh波速时,道路结构体系的安定极限降至最低;路基材料力学属性与各向异性程度、轮-路摩擦因数等因素对柔性道路结构的下限动力安定极限也有重要影响;道路结构体系的下限动力安定极限随结构上层与下层弹性模量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对应最大安定极限的最优模量比表明安定极限临界位置从下层路基向上层路面的转变;考虑水平向摩擦时,轮-路摩擦因数的增大会明显降低结构的动力安定极限,同时减弱荷载移动速度对道路结构动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哈齐客运专线细圆砾土路基填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冻结温度试验装置测定了细圆砾土冷却与冻结过程及不同细颗粒含量下细圆砾土的冻结温度,分析了细圆砾土冻结温度随细颗粒含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粗颗粒土的冷却与冻结过程和细粒土的类似,同样存在过冷、结晶和冻结稳定三个阶段;土样在最优含水率奈件下,不同细颗粒含量的细圆砾土冻结温度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主要分析了兰新铁路冻害机理,阐述了铁路冻害主要影响因素是土质、水分和温度.考虑温度变化对水分迁移机理的作用,通过Geostudio软件建立温度场和水分场耦合模型,对兰新铁路路基进行水热耦合模拟和数值分析,得出一个冻融循环周期内冻土路基温度场和水分场的分布解.通过计算与实测数据可以得出在温度梯度条件下,水分发生了重分布现象,且是造成路基冻害的主要原因.同时结合兰新铁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阻止水分迁移是解决路基冻胀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水分对于风化千枚岩填筑试槽路基回弹模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影响风化千枚岩路基回弹模量的重要因素,在室内修筑1m×1m×1.2m的试槽路基模型,模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分别从试槽顶部和底部补水,分析水分对路基湿化变形和回弹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补充地下水时由于千枚岩填料路基的孔隙率比较大,水分上升高度较小,对路基上层的含水率影响较小,承载板测试的过程中对路基起到不断压实的作用,路基回弹模量出现增大趋势;补充地表水时由于路基孔隙大,同时在水的自重下水分下渗深度也大,风化千枚岩遇水崩解,强度降低,导致回弹模量明显衰减.表明了地表水对路基的影响要比地下水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土壤固化剂,其主要是由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混合组成的一种环保高聚类的有机原料。当把适量的土壤固化剂加入到施工路基中的时候.土壤中的水分就会和土壤固化剂产生化学反应,然后降低土壤颗粒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和吸附力,进而对土壤的性能进行改良,符合路基施工的施工标准。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会把施工当地的土和固化剂进行结合使用,不仅施工成本低、工艺简便.而且还会对环境产生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土发生冻胀的原因是因为冻结时土中的水向冻结区迁移积聚。土中水分的迁移过程以“结合水迁移学说”最为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