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基层结构抗裂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基层的抗裂机理,采用多层弹性理论程序计算了不同结构类型路面内荷载作用产生的应力应变,基于瞬态传热假设建立了平面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降温时路面结构内的温度应力和应变,得到了荷载与温度耦合下各结构层的变形和受力特性。研究发现,当考虑车辆荷载和快速降温共同作用时,快速降温所引起的温度应力远大于标准荷载引起的荷载应力,说明快速降温的温度应力对路面的开裂起主要作用。同时,通过两种结构对比,发现采用ATB 30基层结构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温度和荷载应力应变均小于传统的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因此认为,设置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是一种减少沥青混凝土路面开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机理的微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结合润扬大桥南接线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应用,通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微结构扫描电镜照片,初步比较研究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掺加粉煤灰、外加剂的物理力学强度形成机理,并就该基层抗裂机理进行了微观分析。 相似文献
4.
赵树庆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8,(5):32-35
三灰碎石基层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非常适于修建高等级公路路面的基层。但是,由于半刚性基层性脆,在温湿状况变化时由于胀缩容易产生裂缝,当沥青面层较薄时,这种裂缝往往要扩展到面层,形成“反射裂缝”。文章阐述了三灰碎石基层收缩机理,对其抗裂性能、耐久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分析沥青路面低温收缩裂缝的形成和扩展问题,引入了双线性内聚力模型。使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模拟了沥青路面的低温缩裂过程,并且讨论了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参数和面层结构参数对低温缩裂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沥青面层经历了从材料损伤到断裂的过程。在降温幅度较小时,沥青路面虽然没有形成宏观裂缝,但是路表附近的路面材料已经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当降温幅度达到一定值时,沥青路面就会发生脆性断裂,形成宏观裂缝。增加断裂能可以减小路面的损伤程度和受损深度,降低路面的断裂温度,从而延缓了路面的断裂。与断裂能相比,提高开裂强度可以更有效地减小路面的损伤程度和受损深度;减小面层的弹性模量和温度收缩系数可以有效地减小面层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刘群艳;刘黔东;丁希昆;李闯民;甘新众 《公路》2025,(2):30-37
为了改善常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抗裂性能,采用工业固废粉煤灰和矿渣粉完全替代传统水泥,同时结合大粒径碎石混合料良好的支撑和荷载承受性能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基层材料——工业固废粉煤灰和矿渣粉胶结大粒径碎石混合料。通过优化颗粒最紧密堆积的比例,采用振动击实方法制作了嵌锁致密的固废粉煤灰和矿渣粉胶结大粒径碎石混合料,并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弯拉强度、干缩性能等系列路用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在相同龄期内,新型基层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略有下降,但90 d弯拉强度提高了24.9%。此外,工业固废粉煤灰和矿渣粉胶砂试件的干缩率较低,28 d干缩率仅为水泥胶砂试件的48.6%。新型基层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检测值满足规范对常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技术要求,同时具有更高的弯拉强度和更低的干缩率,证实了其在道路工程中代替常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有可行性,特别是在提高抗裂性能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振动法设计的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存在诸如开裂、压实度超百、水泥剂量高等一些问题.从级配、试验手段、现场质量控制等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利用振动击实仪通过逐级填充方法,并结合理论计算和试验研究,确定了水泥稳定碎石骨架密实级配范围,通过振动法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并成型试件测试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设计法相比,振动法设计的水泥稳定碎石最大干密度要大1.02~1.04倍、含水量小0.5%~2.0%、强度约为传统设计法的2.2倍.实体工程应用效果表明,振动法所确定的级配不易离析、便于施工,设计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结合实体工程应用.提出了振动法设计的水泥稳定碎石现场质量技术要点;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表明,振动法设计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可节约水泥约30%左右.因此,振动法设计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以强度为设计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泥稳定碎石的新设计指标——抗裂指数,并认识到在进行混合料组成配合比设计时,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如能控制抗裂指数接近于或小于1,则能明显提高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缓裂或抗裂性能,从而设计出缓裂型的水泥稳定碎石。在室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试验路的铺筑,提出原材料及其用量控制:在苏南及水环境、温度条件类似的地区宜控制水泥用量小于等于5%;宜控制集料中4.75mm筛的通过量在29%~39%之间。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超大粒径碎石基层材料的级配设计方法,设计达到节能减排、抗开裂要求的基层材料,以颗粒最紧密堆积、实现嵌挤致密混合料结构为目标,依据逐级填充理论和粒子干涉理论,以贝雷法原则优化级配。提出用粉煤灰和矿渣粉两种再生胶凝材料代替水泥作为结合料,提高基层抗开裂性能。基于集料的堆积密度试验,以最小振实矿料间隙率VMA为优化指标,对粗集料级配、细集料级配及再生胶凝材料分别进行设计,提出了超大粒径碎石基层优化级配曲线。最后对设计的超大粒径碎石混合料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弯拉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基于再生胶凝材料的超大粒径碎石基层满足路面半刚性基层材料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三灰碎石抗裂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对比研究了三灰碎石等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特性.基于失水率、干缩应变、干缩系数等指标,研究分析了三灰碎石和其他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干缩性能.回归分析了累计干缩量与时间和累计失水率的关系.并通过温缩试验分别研究了温度收缩系数与温度区间的关系、平均温缩系数与最大温缩系数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三灰碎石外掺水泥小... 相似文献
13.
减少细粒含量、增大粗料含量和最大粒径是减少半刚性基层裂缝产生的有效措施之一;结合中国北方高寒地带(内蒙古大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的气候、经济和材料特点,提出采用大粒径砾石作为较低等级沥青路面的基层以降低其裂缝的产生。并通过与水泥稳定砾石、水泥稳定碎砾石的抗裂强度、抗折强度、温缩性能和干缩性能的对比研究,证明了该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针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冲刷破坏问题,研究了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抗冲刷性能随成型方式、水泥用量和养生龄期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振动法成型的试件,其抗冲刷性能要明显优于静压法成型试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抗冲刷性能随着龄期的不断增长而提高,尤其在28d龄期之前急剧增长;水泥剂量的不断增加,有助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抗冲刷能力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18.
19.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材料本身抗裂性能评价方法研究入手,提出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理论设计方法,对其抗裂性能技术指标进行室内对比试验研究,并通过试验路检测数据,说明以此种结构为基层的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振动压实法进行倒装结构级配碎石抗裂基层配合比设计,通过确定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固体体积率、CBR和抗压回弹模量的研究,分析级配碎石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结合实体工程,总结了级配碎石抗裂基层的施工技术经验,提出了施工过程中的机械配置和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并对试验段应用效果进行了跟踪观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