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路》2017,(1)
为了合理确定客货分离式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匝道合流间距,以交通冲突理论为基础,借助VISSIM仿真平台,依托某客货分离式高速公路改扩建互通立交项目,通过实地调研交通量及交通组成,定义了客货分离式互通立交方向合流段、客货合流段,建立了客货分离式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仿真模型,以不同条件下平均交通冲突率、平均排队长度、平均停车次数为量化指标,得到了客货分离式互通立交客货合流段(不宜小于130m)、方向合流段(不宜小于120m)的合理间距,为客货分离式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互通立交分离区出口匝道长度会对立交整体运行安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文中以山东济青(济南—青岛)高速公路涌泉分离式苜蓿叶形互通立交青岛出口方向二次定向分流匝道改造为例,选取交通量、匝道段长度、大车率、驾驶员组成作为变量,结合VISSIM仿真建模与SPSS统计软件对交通运行安全和交通效率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并构建优化交通因果模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匝道段长度延长204~227m使其总长达到825~848 m能有效适应再分流14%~21%外来车辆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城市地下互通左出匝道分流区减速车道长度的合理区间,研究减速车道长度与主线、匝道的交通量和设计速度的交互作用对左出分流区交通冲突的影响,该文以武汉市两湖隧道工程地下互通立交为例,开展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试验,并提取冲突率(RCR)和碰撞暴露时间(TTET)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减速车道长度增加,分流区冲突率减小而TTET增大;(2)随着主线交通量或匝道交通量的增大,分流区冲突率未呈现显著变化,而TTET有不同程度的增大;(3)随着主线设计速度的增大或匝道设计速度的减小,分流区冲突率和TTET均呈现增大的趋势;(4)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减速车道长度是引起冲突率和TTET变化的关键原因,且综合来看地下互通立交左出匝道分流区减速车道长度的一般合理区间应设置为120~170 m,考虑工程经济性最大长度宜控制在195 m以内。  相似文献   

4.
关于互通立交设计的几点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互通立交中变速车道与主车道之间的路缘带设置、变速车道渐变段长度、双向单车道分流点的设计以及匝道在合、分流点的纵坡计算等进行了探索 ,力求互通立交设计的一些环节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
孙彦卓 《公路》2022,67(1):89-92
结合重庆万州至湖北利川高速公路(重庆段)龙驹互通立交施工图方案设计,从功能、方案提出、方案比选介绍互通立交方案确定流程和方法.通过技术指标与交通量适应性评价、典型路段(如交织路段、出入口影响区)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适应性评价及服务水平评价等手段来确保互通立交方案在功能、可实施性、造价等方面综合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6.
枢纽互通立交是进行高速公路之间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对于车道数不同、交通量相差较大的两条高速公路之间的互通立交,其匝道形式、线形布局和交通组织也较为复杂。结合工程实例,探讨非对称型枢纽立交变速车道的设计要点,尤其是当匝道交通量较大且主线发生车道数变化时,基于车道数平衡的原则,如何进行立交加减速车道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逐渐密集,越来越多型式多样、功能不一的复合式互通立交也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中不断出现。文章以迁曹高速沙河驿复合型互通立交为例,根据区域路网、交通量预测、地形地物及其他相关控制因素,对复合型互通立交方案的布置、交织段长度及通行能力进行研究,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最小长度取值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国内外资料调查和互通式立交分流区车辆运行数据调查,研究主线设计速度为120 km/h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分流区驶出车辆的分流位置和减速特性.基于二次减速理论并考虑三角渐变段长度建立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和国内外研究分析确定模型中分流点初速度、分流鼻速度和两次减速度等关键参数取值.利用上述模型对减速车道长度取值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对应不同匝道设计速度的减速车道长度建议值.其研究方法和计算模型可用于不同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而进一步的调查和计算结果可以作为现行《规范》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易巍 《广东公路交通》1998,(2):26-27,33
该文结合工作实践,介绍了笔者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规划与设计中的一些体会,对立交型式、交通量计算、匝道排水、收费站等设计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花湖互通的设计思路,主要针对复合式互通设计中匝道指标的合理选取、车道的连续和平衡问题的处理、交织问题的处理等进行了探讨,指出大型复合式互通的布设要尽可能提高线性指标尤其是连续出口匝道间距,对于交通量大的交织段长度需进行必要的通行能力验算。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合理选择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保证改扩建后互通式立交能满足远期交通需求,该文从互通通行能力的窄点——匝道与主线连接部分的合流区及分流区的通行能力入手,分析互通在改扩建后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并为互通改扩建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以已建成通车的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枢纽互通扩建工程设计作为案例,应用通行能力分析结果,证明了最终确定的"八车道直接拼宽、维持原来匝道布局及匝道标准"的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车辆在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满足安全行驶需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最小长度,分别建立了满足超高过渡、变速行驶、3 s行程时间及横向加速度变化率适中等要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采用UMRR链式开普勒雷达测速仪,实测不同主线设计速度下立交出口匝道分流鼻运行速度,结合SPSS软件分析,得到分流鼻运行速度。基于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和典型参数的分析论证,得到了满足不同需求下的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结果表明:匝道设计速度为30~40 km/h时,车辆变速行驶需求为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匝道设计速度为50~80 km/h时,超高过渡、3 s行程时间为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安全行驶需求,提出了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最小建议值及纵坡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相邻互通式立交之间连接段、互通式立交与隧道之间连接段以及前后两相邻隧道之间连接段的结构特点,提出基于土建结构的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变速车道长度、渐变段长度、两渐变段之间的长度、隧道口与互通式立交渐变段之间的长度以及前后相邻两隧道间距等评价指标。计算得出各指标对应不同运行速度、不同车道数以及不同交通量要求的安全值。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21,66(6):77-80
单喇叭互通是我国高速公路上使用最广泛的互通形式,在实现高速公路与地方道路交通转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用A型单喇叭。但当主、次交通量差异较大时,对于是否采用B型单喇叭存在较大争议,缺乏方案决策的量化标准。利用单喇叭互通不同匝道类型的出入口和匝道段事故统计数据,以单喇叭互通左转匝道总事故数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主、次交通量差异性量化阈值。研究认为:当主交通流方向与A型单喇叭外环匝道一致时,或主、次交通量之比≤3.43时,应采用A型单喇叭;当主、次交通量之比3.43且≤7.1,又无特殊条件限制时应优先选择B型单喇叭;当主、次交通量之比7.1时,应采用B型单喇叭。研究结论可为单喇叭互通方案决策提供量化依据,指导单喇叭互通的选型、设计和优化。  相似文献   

15.
以消除环道交织和改善行人通行的便利性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无交织环形立交的设计概念;对现行环形立交进行了改进:(1)改变出入环左转匝道的接入方式和接入位置,将出入环匝道分置于环道的内外两侧,使车辆出入环方式由外进外出变为内进外出或外进内出,即由同侧进出变为异侧进出;(2)将右转匝道架空.据此设计了无交织环形立交的构型,实现了车辆在环道的无交织运行和行人在地面的全互通.基于无交织环形立交的交通组织方法,运用交通流线分析技术,重点研究了车辆左转和掉头的运行过程及行驶路径.结果表明:无交织环形立交为现 代立交规划选型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可用于左转交通量和行人过街需求较大的交叉口,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立交的层次和构型加以改变.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入口区是影响立交整体运行的关键点段,为了减轻入口合流区的拥挤、提高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整体效率、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交通需求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要采用一些交通管理控制措施。根据互通式立交匝道入口区域的特点,本文对高速公路网可靠性作用较大的互通立交匝道和主线的管理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入口合流区的几何和交通特性,对匝道和主线分别提出了不同管理控制策略,即:高速公路匝道入口控制策略和主线车道运行约束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完善,高速公路之间的枢纽互通与接地互通的冲突逐渐增多,因此,枢纽与出入口间距不足,组成复合式互通在所难免.笔者结合大广高速公路里仁至杨村段里仁复合式互通立交,着眼于复合式互通的布置、交织段长度及通行能力进行研究,完善了设计方案,提出了复合式互通设计的要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21,66(7):95-99
T喇叭互通型式是指一个扩展的类别,包括双喇叭、双T(Y)、T(Y)+喇叭及各种变化型式,主要讨论T喇叭类型式在不收费互通中的运用。双喇叭互通型式用作不收费互通、特别是枢纽互通时存在较多的争议,一方面具有灵活性、限制条件较弱、占地较小、造价较低等优点;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匝道设计指标偏低、运行速度较低,部分方向车辆绕行较远、经济效益较差,以及存在交织运行等缺点。提出设置分离匝道消除交织的理念,通过改变匝道布置方式,减少或消除T喇叭互通立交型式的主要缺陷,并列举实例,叙述了T喇叭枢纽互通立交型式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为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以改善服务水平、提高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分析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影响因素。根据立交间距的定义,采用匝道切线长和变速车道长度确定构造长度;采用车道变换模型、交通标志布置以及满足主线无交织运行的距离确定立交净距。从而,提出了主线设计速度80 km/h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根据路线设计规范得出立交最大间距。最后,对全国35条绕城高速公路的相邻互通式立交间距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改扩建是改变车辆通行负荷过大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改扩建过程中,为保证车辆通行,应设置主线中央分隔带临时开口或互通立交匝道临时开口,但我国现行规范对改扩建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的规定较为笼统。基于车辆行驶轨迹特性和稳定性需求建立了主线中央分隔带在不同交通转换模式、不同线形条件下的开口长度计算模型;基于可接受间隙理论、二次减速理论等,建立互通立交出入口变速车道的临时开口长度计算模型。结合深圳至岑溪高速公路中山新隆至江门龙湾段改扩建的工程实际,运用该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