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钢-UHPC组合桥面板中UHPC的收缩效应,进行了3个不同钢-UHPC面积比的组合桥面板节段足尺试件和UHPC自由收缩试件的养护全过程应变及温度测试,分析了收缩应变发展规律及蒸养温度的影响。基于所得UHPC自由应变、组合桥面板UHPC约束应变和时变止效应方法,求解了养护过程的UHPC弹性模量和组合桥面板收缩应力。结果表明:(1)UHPC总自由收缩约为756×10-6,蒸养的UHPC内部温度愈高,收缩完成愈快;以自收缩时间零点算起,-1 h开启蒸养,龄期5 h的UHPC内部温度达90℃以上,持续蒸养48 h,则龄期5、25、35 h时分别完成总收缩的52%、82%、91%以上,龄期12 d时收缩全部完成;(2)UHPC弹性模量、组合桥面板收缩应力与收缩应变的发展规律基本一致;(3)整个养护过程,钢-UHPC组合桥面板的UHPC收缩应力远小于其当时的轴心抗拉强度,不会产生收缩裂缝,与观测现象相一致;(4)钢-UHPC组合桥面板的UHPC上缘约束收缩拉应力值为2 MPa左右,与静载试验所得钢-UHPC组合桥面板负弯矩的开裂应力较轴心抗拉强度减少值基本一致;(5)基于...  相似文献   

2.
开展2种不同轴拉性能(高应变强化型和应变软化型)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圆环约束收缩性能研究。首先对高应变强化型UHPC及应变软化型UHPC进行单轴拉伸试验及声发射实时损伤定位试验,得到不同龄期时(2,7,28,80 d) UHPC的轴拉应力-应变曲线及其拉伸损伤演化机制。随后对2种UHPC进行圆环约束试验,得到UHPC内钢环的压缩应变-龄期曲线。最后基于高应变强化型UHPC及应变软化型UHPC的轴拉性能(应变强化与否)、抗拉强度发展规律及拉伸损伤演化机制,分析2种UHPC的圆环约束收缩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应变强化型UHPC的内钢环压缩应变-龄期曲线出现大量幅值小于10×10-6的锯齿形波动,对应产生的微裂纹宽度小于0.01 mm,与裂缝测宽仪(精度为0.01 mm)在UHPC圆环试件上始终未检测到微裂纹的结论相一致;应变软化型UHPC的内钢环压缩应变随着龄期出现了4次较明显的瞬时突变(28×10-6,53×10-6,41×10-6,18×10-6),且裂缝测宽仪在UHPC表面检测到了4条微裂缝(0.035,0.050,0.040,0.020 mm),由于拉伸软化特性,后续在其他荷载作用下会导致裂缝持续扩展;高应变强化型UHPC的应变强化特性使其在约束状态下产生的拉应力以多点分布微裂纹(宽度小于0.01 mm)的形式逐步小幅释放,应变软化型UHPC在约束作用下产生的拉应力通过多缝开裂(宽度小于0.05 mm)的方式瞬时部分释放。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螺旋肋GFRP筋与UHPC黏结强度,以钢纤维掺量、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及GFRP筋直径为试验参数,对60个螺旋肋GFRP筋与UHPC试件展开拉拔试验,获得了各参数对GFRP筋与UHPC黏结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GFRP筋UHPC试件的拔出破坏主要呈现直接拔出和劈裂拔出2种模式,直接拔出破坏主要出现于钢纤维掺量≥2%且保护层厚度较大的试件中;在不同参数情况下,直径18 mm及22 mm GFRP筋与UHPC黏结强度为19.6~53.7 MPa,同时黏结强度整体上随钢纤维掺量及保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随锚固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当UHPC钢纤维掺量从0%增加至2%时,GFRP筋与UHPC黏结强度提高幅度达71.4%~74.1%,但钢纤维掺量由2%增加至3%时,出现黏结强度增长减缓甚至不增长现象;保护层厚度对黏结强度的增强作用存在“上限效应”,即当其小于临界保护层厚度时,黏结强度随保护层厚度增加而增长,但当其大于该临界值,增强作用显著减弱;直径18 mm、锚固长度1倍直径的GFRP筋在UHPC中的临界保护层厚度约为3倍直径。基于弹塑性力学中的厚壁圆筒理论,建立了GFRP筋与UHPC黏结...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氯盐环境下钢筋强度规律,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运用Fick第二扩散定律,在基于氯离子扩散系数时变性以及多参数影响的基础上,得到了钢筋初锈时间,建立了蚀坑面积时变模型,继而构建了锈蚀钢筋强度时变模型;2对钢筋强度时变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混凝土保护层对钢筋强度的影响最大: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由10 mm增加到25 mm时,钢筋强度较之前可提高63%,而临界氯离子浓度对钢筋强度的影响最小;3利用误差传递公式对局部锈蚀钢筋的强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均值、变异系数计算模型,同时将所得分布的均值与试验所得数据对比证明此强度时变模型可用于工程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5.
王志金  谢恩慧 《公路》2023,(1):315-322
开展单掺矿物膨胀剂或塑性膨胀剂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工作性、抗压强度和自收缩规律的试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将矿物膨胀剂和塑性膨胀剂进行双掺,研究对UHPC早龄期的收缩补偿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单掺适量的矿物膨胀剂可显著降低UHPC硬化后的自收缩,氧化镁类和CSA复合膨胀剂对抗压强度影响较小,氧化钙类和HCSA复合膨胀剂略微降低了28 d抗压强度;单掺塑性膨胀剂对UHPC扩展度和初凝时间基本无影响,可有效抑制UHPC塑性阶段的收缩,但对28 d抗压强度有不利影响;双掺0.03%CP2塑性膨胀剂与5%的CSA复合膨胀剂时,UHPC塑性收缩降低77%,28 d自收缩为414×10-6(降低26%),28 d抗压强度为107 MPa(降低13%),强度略低于两者单掺。混凝土早期开裂试验和环约束试验表明调控后的UHPC抗裂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配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构件的抗扭性能研究严重不足的状况,进行10个不同配筋率UHPC矩形梁的纯扭试验。研究参数主要包括钢纤维掺量、纵筋配筋率和箍筋配筋率。观察或测试试件的扭转破坏过程及形态,获得裂缝开展及分布情况、失效模式、扭矩-扭率曲线、扭矩-UHPC应变曲线、扭矩-钢筋应变曲线、开裂扭矩及极限扭矩等数据,分析不同参数对其扭转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主要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扭矩不大于无筋UHPC试件极限扭矩时,配筋构件抗扭刚度小于无筋构件;配筋及无筋试件的纯扭破坏均表现为多条主裂缝贯通,且裂缝呈空间螺旋状分布;无配筋试件形成少量斜裂缝,极限扭率较小,破坏过程迅速;配筋试件形成细且密的斜裂缝、极限扭率较大、延性更好;根据实测的极限扭矩扭率增幅情况,以及纵、箍筋屈服情况,受扭的UHPC配筋试件可分为少筋Ⅰ类构件(含无筋构件)、少筋Ⅱ类构件、适筋构件、部分超筋构件、超筋构件;钢纤维改善了UHPC抗拉特征,使得主裂缝开裂角度(裂缝与试件轴线的夹角)增加;钢纤维掺量由2.5%增加到3.5%,试件开裂扭矩和极限扭矩分别提高了23.2%和20.9%。在试验的基础上,根据扭转试件即将开裂时实测的拉压应力状态以及二维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准则,得到UHPC构件开裂扭矩系数值;最后,根据试验结果得到了UHPC极限扭矩计算公式的截面抗扭系数。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钢-UHPC组合桥面板的结构性能,考虑采用纤维增强筋替代UHPC中的钢筋。为研究配置纤维增强筋的钢-UHPC组合桥面板的弯曲抗裂性能,寻求合理的纤维增强筋,设计、制作4组钢-UHPC组合桥面板试件(抗裂筋分别采用钢筋、CFRP筋、GFRP筋和BFRP筋,每组2个),开展弯曲试验,以钢筋试件为参照,对比3类纤维增强筋试件的挠度、应变和裂缝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各类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荷载~应变曲线和荷载~最大裂缝宽度曲线的发展均与抗裂筋的力学性能密切相关;抗裂筋的弹性模量决定了钢-UHPC组合桥面板试件的抗弯刚度和裂缝控制能力,CFRP筋具有与钢筋相当的弹性模量,故其抗弯刚度大、裂缝控制能力强,而GFRP筋和BFRP筋弹性模量显著小于钢筋,故其裂缝控制能力较差;抗裂筋的抗拉强度决定了钢-UHPC组合桥面板试件的抗弯承载力,3类纤维增强筋的抗拉强度均高于钢筋,故其极限承载力均高于钢筋试件。为确保钢-UHPC组合桥面板的抗裂性能,建议必要时采用CFRP筋替代钢筋。  相似文献   

8.
针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直剪性能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开展24个“Z”形UHPC整体浇筑试件和24个“Z”形UHPC平接缝试件(用高压水凿毛先浇界面)的直剪试验,以得到钢纤维特性以及浇筑方式对UHPC (直剪)初裂强度、峰值强度、破坏模式以及直剪承载力的影响;并基于试验结果及UHPC细观本构模型开展了UHPC直剪承载力的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纤维UHPC整体试件和钢纤维掺量未超过3.0%的平接缝试件直剪破坏模式均为脆性破坏,纤维掺量达到2.5%的整体试件具备剪切延性破坏的特征;纤维掺量达到2.5%的平接缝试件界面处新老UHPC结合紧密;整体界面和平接缝界面直剪的初裂强度与峰值强度均随纤维掺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峰值强度随纤维掺量几乎呈线性变化;纤维形状与长径比对整体界面初裂强度和峰值强度的影响不大,对平接缝界面则长纤维优于短纤维,异形纤维优于平直形纤维;整体界面和平接缝界面直剪的峰裂比(峰值强度与初裂强度之比)为103.5%~166.7%,整体界面峰裂比均显著大于纤维掺量相同的平接缝界面,2种界面的峰裂比均随钢纤维掺量增加而增加。建立了平接缝界面与整体界面直剪峰值强度之比η(简称直剪强度比)与纤维特征参数λf之间的高精度拟合公式。此外,还分别提出了高精度的UHPC整体界面和平接缝界面的直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杨明  程培峰 《中外公路》2011,31(5):246-249
为了研究掺玄武岩纤维对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作用,从纤维体积掺量、养护龄期及水泥剂量3方面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在体积掺量不超过1‰时,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水泥稳定碎石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间接抗拉强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抗压强度和间接抗拉强度均不断提高;水泥剂量达到...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钢筋UHPC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钢筋应力简化计算方法,首先基于UHPC结构计算的基本假定建立了钢筋应力数值计算方法,然后推导并修正了考虑UHPC抗拉贡献的钢筋应力简化公式,最后通过与国内外文献相关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所提出的钢筋应力简化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数值计算方法所得钢筋应力预测值与实测值整体吻合良好,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②由于忽略了UHPC的抗拉贡献,直接采用GB 50010—2010规范和JTG 3362—2018规范推荐钢筋应力公式计算所得UHPC构件的钢筋应力误差较大。③根据UHPC结构计算基本假定推导出UHPC受弯构件开裂截面钢筋应力简化公式,并结合参数分析结果建议简化公式中系数α取值0.85,β取值0.50;钢筋应力在125~400 MPa范围时,简化公式预测效果较好;但当钢筋应力在40~125 MPa范围时,由于过高估计UHPC的抗拉贡献,简化公式预测结果明显偏小,甚至出现负值。④为避免简化公式过高估计UHPC抗拉贡献,改进了UHPC受拉贡献系数β的取值方法,进而得到了钢筋应力修正公式;修正后钢筋应力计算值在裂缝发展阶段内,与实测值、数值分析值均整体吻合良好,且与其他文献的钢筋应力试验值吻合也较好,表明修正公式的适用性也较好,可为UHPC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双向板在局部荷载作用下的抗冲切性能,以UHPC强度、板厚、配筋率、局部加载面积和加载位置为试验参数,对9块四边简支UHPC双向板进行抗冲切破坏试验,分析UHPC双向板的冲切破坏机理和各试验参数对板抗冲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件均发生钢筋屈服后的冲切破坏,板底出现环形裂缝且板内形成冲切锥体;冲跨比小于7时,冲切破坏面倾角和名义抗冲切强度均随冲跨比增加而减小,而冲跨比大于7时,则其基本不变;UHPC强度等级从120 MPa提高到150 MPa时,板的抗冲切承载能力提高5.5%;当板厚由60 mm增加至80 mm和100 mm时,板的抗冲切承载能力分别提高69.7%和1.883倍;相较于1.31%配筋率的试件,2.57%配筋率的试件的抗冲切承载能力提高14.9%;与方形加载板边长为70 mm的试件相比,边长为90 mm试件的抗冲切承载能力提高9.8%;与中部加载试件相比,边部和角部加载试件的抗冲切承载能力分别提高15.3%和13.1%。为避免UHPC双向板发生钢筋网格内的冲切失效,板底受拉钢筋间距不应大于加载板边长与1.15倍有效板厚的和。基于试验结果和相关文献,评估了现有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并引入冲跨比考虑局部荷载偏置的影响,提出了适用范围更宽的UHPC板抗冲切承载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钢纤维能明显提升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的抗拉强度与韧性,对UHPC构件的扭转行为有显著影响。为深入研究钢纤维特性对UHPC矩形梁抗扭性能的影响规律,以钢纤维体积掺量、类型、尺寸以及混杂效应等为变化参数,完成了8根UHPC矩形梁(含1根未掺钢纤维的对比梁)的纯扭试验;获得了各试件的纯扭破坏形态、扭矩-扭率曲线、扭矩-应变曲线、裂缝形态等关键数据。结果表明:对比梁为脆性破坏,纤维增强UHPC梁的破坏则是有征兆的;纤维增强UHPC梁的开裂和极限扭矩均明显大于对比梁,最大提升幅度分别达79%和159%;增加钢纤维体积掺量能提高开裂和极限扭矩,且斜裂缝数量更多、宽度更小;掺端钩纤维试件的抗扭承载能力和延性均优于掺圆直纤维试件;钢纤维长径比越大,试件的裂缝分布越密集,极限扭率越大,延性越好;2根混掺纤维试件的开裂和极限扭矩均大于单掺试件,正混杂效应明显;钢纤维类型和尺寸均会影响试件的裂后承载能力,掺长径比65的圆直钢纤维在开裂后迅速达到极限状态,极限与开裂扭矩之比为1.07~1.18,长径比为100时对应的比值为1.46,而掺端钩纤维则为1.34,介于两者之间。最后,提出了UHPC矩形梁开裂和极限扭矩计算公式;并对30根UHPC矩形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公式精度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蒸汽环境中快速修复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收缩裂纹和结构服役过程中产生的裂纹,加速UHPC结构刚度和抗渗性能的恢复,需要确定不同损伤程度的微裂纹在蒸汽环境中的快速愈合机制。因此,选取拉伸变形(应变为1 000×10-6,1 500×10-6,2 000×10-6)作为损伤指标,将损伤开裂后的UHPC试件分别放置在蒸汽环境中1,3,5 d,研究微裂纹在蒸汽环境中的快速愈合机制。通过直接拉伸试验、气体渗透试验和声发射分析不同拉伸变形的UHPC试件在蒸汽环境中的自愈合行为。拉伸试验结果表明:放置在蒸汽环境中,预裂试件的弹性模量的恢复程度随着拉伸变形的增大而减小,但依然大于预裂至相同拉伸应变的未愈合试件(放置在室内环境中)的弹性模量。刚度恢复程度随着放置在蒸汽环境时间的增长而增大,但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延长放置时间对愈合的效果不明显。采用气体渗透试验表征了微裂纹的愈合程度,结果表明蒸汽环境中的微裂纹能快速愈合,但随着拉伸变形的增加,自愈合的程度减小,表明拉伸变形越大,微裂纹越多,自愈合产物填充所需时间越长。声发射分析表明:UHPC内部发生损伤时才会产生声发射源,在重新加载阶段,对于已经愈合的微裂纹,在微裂纹的2个界面之间新形成的晶体会再次开裂,此时会检测到声发射源。然而,对于未愈合的微裂纹重新张开时,则不会产生声发射源,直至旧裂纹发展和新裂纹的产生才会产生声发射源。  相似文献   

14.
采用预制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永久模壳增强普通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桥墩,可提高其抗震能力和耐久性能,同时加快桥梁施工速度。为研究预制UHPC永久模壳对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预制模壳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其对桥墩的主动增强及被动约束机理;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了UHPC永久模壳关键参数对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包括UHPC抗压和抗拉强度等材料性能参数及模壳高度和厚度等几何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永久模壳设计厚度由UHPC抗拉强度及桥墩截面尺寸控制,核心区混凝土浇筑温度及速度对其有一定影响,浇筑温度与模壳设计厚度呈逆相关,当浇筑温度从0℃上升到30℃时,模壳厚度约减小43%,而浇筑速度与模壳厚度呈正相关,当浇筑速度从0.5 m·h-1增加到4 m·h-1时,模壳厚度约增加30%;预制模壳的主动增强和被动约束作用可提高RC桥墩最大承载力和耗能能力15%以上,残余变形可减小17%以上;UHPC抗压和抗拉强度对新型桥墩初始刚度、最大承载力、耗能能力等性能指标影响较小,变化量均低于6%,提高UHPC抗压强度可有效降低新型桥墩的残余变形;预制UHPC模壳厚度和高度等几何参数主要影响新型桥墩的初始刚度和残余变形,对其耗能能力和最大承载力无显著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预制UHPC永久模壳增强混凝土桥墩的设计及抗震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氯离子环境下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概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分析讨论了钢筋脱钝的氯离子临界浓度,基于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实测数据,以Fick第二扩散定律导出的氯离子扩散数学模型为基础,对氯离子浓度和氯离子扩散系数进行优化计算确定。另外,将氯离子临界浓度值视为因暴露区域而变的定值,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计算模式不确定性系数视为随机变量,以同一座桥梁一定区域内的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和氯离子扩散系数为一个确定的值,建立了氯离子环境下钢筋脱钝的时变概率模型。以一座实际的桥梁为例,计算了在t年时钢筋脱钝概率的预测值。该钢筋脱钝时变概率模型可用于近海环境下混凝土桥梁中钢筋脱钝的预测,以及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评估,从而可以揭示结构潜在的危险,为及时做出维修加固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定量地研究钢纤维特征参数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受拉性能的影响规律,现对同一纤维体积掺量(2%)下不同纤维长径比(59~100)、不同纤维类型(端钩型与平直型)及无钢纤维的UHPC试件分别开展了轴拉试验与四点弯拉试验。通过选取拉伸全曲线上的初裂点、峰值点及其他几个特征点,定量地分析了UHPC拉伸过程中的轴拉性能与弯拉性能,并对2种拉伸试验下的初裂强度与峰值强度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最后利用ABAQUS软件对2种拉伸全曲线进行了有限元倒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一定范围内的纤维长径比的增加,与轴拉试验相比,UHPC试件的拉伸强度和拉伸韧性在弯拉试验中提升得更明显;②无论是端钩型还是平直型纤维试件,轴拉应变达到3 000×10-6时的应力均高于7 MPa,且大弯拉变形状态下的强度均仍为弯拉初裂强度的1.17~2.43倍;③有无钢纤维对UHPC轴拉性能与弯拉性能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裂后增强效果,其中后者优于前者;④在UHPC结构设计中可用考虑尺寸效应修正后的弯拉初裂强度来估算轴拉初裂强度,且扣除纤维取向的影响后,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倒推输入的三折线轴拉本构与实测的轴拉本构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
为研制适用于粗骨料UHPC桥面板的振捣工艺,制作了14块粗骨料UHPC试件,采用四点弯曲试验方法,测试不同振捣工艺对试件裂缝发展及抗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粗骨料UHPC加筋板试件裂缝宽度随荷载呈0.004mm/(kN·m)的线性关系增加,且破坏时出现多条主裂缝;钢筋爪支垫钢筋网的方式会引入初始缺陷,但是由于影响不明显,是一种可接受的钢筋网支撑方式;粗骨料UHPC的振捣不宜采用平板振捣器,但是可以作为提浆整平的手段;直径42mm高频振捣棒的振捣作用范围约为半径15cm的圆柱体,相邻振捣棒间距不应超过200mm;采用振捣频率为200Hz的振捣棒对粗骨料UHPC的振捣是适宜的;留振时间不宜超过15s。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规范的计算公式满足可靠度要求,对在编《公路桥涵超高性能混凝土应用规范》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表达式中的UHPC材料分项系数进行分析与校准。基于现有文献,收集整理中国共648个UHPC抗压强度、210个抗拉强度和53根受弯梁的试验数据,得到相关变量的统计参数。随后建立4 158根UHPC受弯梁的计算空间,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对其进行可靠指标计算与敏感性分析,考察截面类型、材料强度、截面纵筋率及活恒载效应比等参数对钢筋UHPC受弯梁可靠指标的影响。基于分析,对计算空间进一步细分,以截面纵筋率为0.05、活恒载效应比为0.05~0.5的T形梁截面可靠指标均值达βT=4.2为目标,校准钢筋UHPC梁受弯状态下的UHPC材料分项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抗力统计参数中,UHPC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以及梁抗弯承载力计算误差均不拒绝正态分布;受弯状态下UHPC梁截面可靠指标主要受活恒载效应比与截面纵筋率的影响,而材料强度影响较小;活恒载效应比越低,截面纵筋率越高,其可靠指标越低;当活恒载效应比从0.05升至1.0时,可靠指标提升幅度较大;且活恒载效应比大于0.5时,可靠指标均高于4.2。当截面纵筋率从0.005升至0.05时,可靠指标下降较为明显;而当截面纵筋率高于0.05后,可靠指标几乎保持不变;同等条件下,矩形截面梁的可靠指标要稍高于T形截面梁;建议钢筋UHPC梁受弯状态下的UHPC材料分项系数取值为1.3。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低配筋UHPC中空短柱在轴心受压下的极限承载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UHPC材料特性研究为基础,设计并制作18根不同壁厚、不同箍筋间距的低配筋UHPC中空短柱,开展轴心受压破坏试验研究及理论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宽厚比、箍筋间距对低配筋UHPC中空短柱的极限荷载、破坏形态、轴向和横向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UHPC中空短柱在达到极限承载能力的70%之前,力学性能接近线弹性变化,侧向变形较小,在0.5 mm之内;随着变形的增大,试件出现微小裂缝并伴有钢纤维拔出声,细而密的裂缝显著增多,达到极限荷载时,试件均发出爆裂声;当设计宽厚比分别为5.67和3时,无箍筋UHPC空心短柱的极限承载力为理论计算值的70.88%和87.65%;随着箍筋间距加密,极限承载力有所提高,但加密至一定程度后,承载力不再增长,接近材料强度极限值;采用UHPC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对构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按照直接强度计算法得到的中空短柱极限荷载接近试验值,可供UHPC柱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曹妍  王芮文  欧定福 《公路》2023,(9):367-373
为研究冬期施工混凝土成熟度发展规律及传统成熟度推算公式使用条件,分别制备具有代表性掺外加剂和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和物试件进行试验,得出结论:(1)混凝土等效龄期可由等效系数m=0.256 3+0.024 01t+0.001 005t2获得;(2)成熟度理论适用于混凝土标准强度20%~60%之间的推算;(3)混凝土等效系数计算时,其温度范围为:无外加剂混凝土为50℃以下正温,掺减水剂混凝土为30℃以下正温,掺早强减水剂混凝土为20℃以下正温;掺防冻剂混凝土,从20℃起至该种防冻剂适用最低温度之间;(4)通过例证,给出图解法、计算法以及同条件试件抗压等3种强度推算方法归一性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