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摩托车技术》2006,(1):3-3
2005年的中国摩托车行业颇不寻常,政府对行业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强,技术 法规门坎也在不断提高,诸如新产品公告管理的加严、生产准入管理制度的推 进、新机动车合格证换版、税收管理加强、摩托车新噪声标准实施、国家第2阶段 摩托车排放标准考核、欧洲摩托车市场欧Ⅲ排放法规实施等。许多企业都觉得今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国摩托车工业经过全行业职工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向世界摩托车强国进军中,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生产摩托车1300万辆,出口摩托车300多万辆,创汇7亿美元,已出口159个国家,只要世界有摩托车的国家就有中国摩托车产品,这很值得我们自豪。回顾一年来我国摩托车行业前进的脚步,在联台兼并重组中显身手。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规范市场行为:企业在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发展名牌战略,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加强信息交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对长期困扰我国摩托车行业前进的几个主要问题,如摩托车特别消费税,城市禁止和限制摩托车上牌照,对摩托车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摩托车产品质量的3C认证等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些进展。在我国摩托车  相似文献   

3.
巴西作为中南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摩托车市场潜力巨大,同时,该国对摩托车排放污染物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严,第4阶段排放标准对三轮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要求更加苛刻.我国在巴西市场的主要产品就是三轮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因此,摩托车企业应尽早制订相应对策,以应对巴西第4阶段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魏振海 《摩托车》2004,(4):14-14
随着我国对摩托车行业整治力度的加强,国家有关部门颁发了《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规定未获生产资格的企业,不得制造摩托车。目前,各大摩托车生产企业正加紧取得这张重要的“准人证”。春兰公司最近顺利通过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进行的“现场考核”,乘上了领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2010,(8):100-101
《摩托车》杂志:您从事摩托车行业的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在中国工作也有四五年了,请问您怎样评价中国的摩托车行业和中国的摩托车市场?尾形淳史:我在1996~1998年期间开始着手中国摩托车行业的相关工作。从行业情况来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市场,现有100多家整车企业。随着技术的日益革新,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3年摩托车产品质量抽查情况,对当前摩托车产品燃油蒸发项目质量情况进行了汇总,对造成蒸发污染物超出限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摩托车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摩宣 《摩托车信息》2014,(9):108-109
8月1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主办的“2014年中国摩托车行业年度车型评选”活动在古城西安拉开帷幕。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摩托车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动、休闲、娱乐型高品质摩托车越来越受青睐并迅猛发展,娱乐休闲产品销量的激增让中国摩托车市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很多国际大品牌开始觊觎并进入中国摩托车市场,这一方面让中国摩托车行业更具竞争性,另一方面也有力促使整个行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破而后立     
《摩托车信息》2010,(5):1-1
近期,颇有些摩托车出口回升的消息,这对中国摩托车行业来说,可谓是一种极好的市场兴奋剂。经 历了一年多出口萎缩的中国摩托车行业,太需要出口的扩张了。过去的一年,世界摩托车市场低迷,中国摩托 车出口萎缩,身处这样凄迷的行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力,我们甚至可以把这影响力称作破 坏力了。  相似文献   

9.
摩言 《摩托车信息》2006,(22):12-13
我国摩托车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身处高温的"温度计",虽然偶尔也曾遭遇"寒流",降过温,但行业发展趋势总体上仍处于较快增长期,特别是国内市场由"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势",更是我国摩托车行业的成长见证。今年以来,我国摩托车企业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不断将市场的触角伸向未开发的"处女地",进军国际市场持续升温;而国内市场由于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内摩托车销售比重急速下滑,行业呈现出"内冷外热"的发展态势。市场"冷"的存在与演化既是市场变化的原因,也是市场变化的结果。今年以来,由于受消费替代品、使用环境、消费者购买力、销售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国内摩托车当期市场大幅  相似文献   

10.
Part.1概述2012年,中国摩托车行业可用"步履薄冰,身陷困境"来形容。市场整体疲软,销售乏力,产销量急剧下滑;而从市场和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地区的产品销量同比下滑更为严重,下滑幅度在20%~50%,堪称史上之最。市场萎靡的背后,折射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困局。据统计,1月~10月全行业完成摩托车产销  相似文献   

11.
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敲门砖,知识产权一直是中国摩托车行业的薄弱环节。"入世"使中国摩托车行业进一步走上全球竞争的舞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空前凸显。为了争夺市场主动权,各摩托车企业纷纷寻求应对措施,最近,一些有代表性的摩托车厂商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摩托车市场整体萎靡,同比下滑严重,部分地区下滑幅度甚至高达50%,堪称史上之最。在这背后,深深折射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困局。据记者走访西南市场发现,一季度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市场销量下滑幅度在20%~50%左右。春天已至,中国摩托车行业却仍身在严冬,寒风瑟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摩托车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随着消费结构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摩托车逐渐由代步工具向享乐工具转变,而经过高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摩托车市场怎么了?这是目前困扰着中国摩托车行业的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摩托车市场的确风云诡谲、变化无常,形势异常严峻。企业大幅度减产;商家一头雾水,找不着北,信心不振;消费者  相似文献   

14.
王立三 《摩托车》2004,(1):11-11
我国摩托车工业,经过全行业职工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向世界摩托车强国进军的过程中,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3年全年生产整车1300万辆,出口摩托车300多万辆,创汇7亿美元,已出口159个国家。 一年来,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加大科技投入的强度,发展名牌战略,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加强信息反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  相似文献   

15.
前言:中国摩托车市场就是农村市场 农村市场是10年前对全国大市场进行划分的结果。在各大中城市以交通、形象、空气污染、安全等因素为由刮起的“禁摩”风席卷整个摩托车行业之后,中国摩托车市场的现实就是:摩托车销售主要在广阔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简称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摩托车》杂志社一直将"为政府提供准确的中国摩托车行业信息,为企业提供未来发展方向参考意见,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摩托车类资讯"为己任,对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久前,《摩托车》杂志社利用全国摩托车维修技术俱乐部的平台,通过下发调查问卷,以及广泛的调研,完成了此次的"2012年中国摩托车市场调查报告"。作为摩托车行业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本期刊  相似文献   

17.
《中华汽摩配》2005,(12):41-41
一、中国的摩托车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备顽强生存能力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摩托车行业已经成为中国机械工业中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摩托车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摩托车工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摩托车技术》杂志社自1999年开始,每年编辑出版一本汇集年度摩托车行业政策信息、标准法规、科研技术、统计数据、市场概况和产品介绍等内容的书籍——《中国摩托车工业年鉴》。该书真实记录了近年来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摩托车行业的发展成就,反映了摩托车行业现状,是一本极具权威和实用性的工具书。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同时为中国摩托车行业服务,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摩托车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年度报告(2011版)》通过全面系统的统计数据、直观新颖的表现形式、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对2010年中国摩托车行业政策环境、市场运行情况、主要企业发展概况、产品技术现状、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及未来走势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分析权威,结论可靠,可为国内外摩托车及零部件企业及有关政府部门等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世界摩托车行业发展年度报告(2011年版)》在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全球摩托车产业规模、特点、发展热点分析阐述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2010年世界摩托车产业能力和市场竞争格局,内容包括对国际摩托车产业结构体系及市场格局和需求结构的评  相似文献   

20.
曾光明 《摩托车》2006,(10):58-58
2005年中国摩托车产量已接近1800万辆,包括有15种排量、2000多个品种,并且拥有行业完整的摩托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摩托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为扩大国产摩托车出口的海外宣传渠道,提高我国摩托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6年第四届中国摩托车出口交易会订货会将于2006.12.18-20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