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患者女性,43岁。主诉:上腹持续疼、反酸、纳差、消瘦一年,伴间歇性恶心呕吐。查体:消瘦,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一)。腹软,上腹正中压痛,肝脾不大,未扪及腹块。Hb100g/L。第一次胃镜检查:胃窦体交界区大弯、前后壁有4个不规则小溃汤,最大直径约5mm,窦大弯粘膜欠光滑,蠕动较差。诊断早期胃癌,病理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一月后二次胃镜检查,体部溃疡愈合,窦部溃疡有所增大,其周围粘膜小结节  相似文献   

2.
<正> 脂肪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胃脂肪瘤国内少见报道。本院收治1例,女,48岁,上腹部痛疼、不适两年,空腹时加重,进食后减轻,每3~4日有少量黑便,曾按胃溃疡治疗无效,于1986年5月13日入院。检查:腹软,上腹部偏左有深压不适感,未触及明显包块。X线钡餐造影示:胃粘膜皱裂规则,柔软,胃窦区小弯侧见5×6cm大圆形充盈缺损区,其中可见黄豆大的钡斑,大弯侧壁柔软。诊断:胃窦部粘膜下平滑肌  相似文献   

3.
<正>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主要侵犯结肠粘膜及其下层并伴有糜烂和浅在溃疡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性疾患。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是:粘液血性腹泻,常伴有发烧。根据国内外最近报导本病的发生有逐年增加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十二指肠球部胃化生及溃疡的关系 ,试阐明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方法 前瞻性研究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 ,同时研究胃窦部Hp检出率。结果 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分别为 57 69%及 90 % ,胃窦部Hp检出率为 84 6% ;活动期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高于愈合期及疤痕期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球部Hp阳性与阴性者的胃化生发生率大致相同。 结论 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除与Hp直接定植于球部胃化生区 ,造成损害 ,继而形成炎症、溃疡外 ,可能尚有其它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李某,女,58岁,以间断性黑便1年于1993年5月10日诊断为消化道出血,第3次住我院内科治疗。23年前因假性胰腺囊肿行内引流术。查体:T36.7℃,P 82次/min,BP15/10kPa,皮肤粘膜苍白,心肺正常,上腹轻压痛,但未扪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一),血色素3.2g,红细胞1.1×10~(12)/L,白细胞3.7×10~9/L,出血时间3min,血小板70×10~9/L,大便潜血(++++)。经输血止血等处理,时轻时重。纤维内窥镜检查结果为“萎缩性胃炎”,全消化道钡透提示“小肠远段有狭窄”。内科治疗无效于6月28日在硬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手术见距回盲部80cm处,小肠狭窄,肠壁苍白增厚。该狭窄以上30cm及以下肠腔内有大量积血,近段小肠空虚,原小肠胰腺囊肿吻合口通畅。因此,以狭窄为中心上下各切除25cm,小肠行端端吻合。剖示切除段小肠见腔内陈旧性积血,粘膜有3处0.5cm浅表溃疡,病理报告“小肠组织慢性炎症”。术后第2天又开始便血每日500~1000ml,经再次输血,止血无效。7月10日再次手术,见全部小肠及结肠内积有大量鲜红色血液,于原胰腺囊肿内引流吻合口下20cm切开小肠置纤维内窥镜检查,见小肠与胰腺囊肿吻合口以上有鲜血流出。因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不允许再作复杂手术,镜检后原口放置一造瘘管于囊腔并注入止血药。术后4h病人呼吸衰竭死。  相似文献   

6.
<正> 口腔粘膜病是腔口科常见病之一。本文主要讨论口腔粘膜病中的复发性口疮及部分干裂型及糜烂型慢性唇炎,糜烂型扁平苔癣。这些疾病更为多见,而且其病因都至今尚不明确。有不少学者认为可能与免疫有关。我们对这些病的患者进行了初步免疫学检查,以及免疫方面的治疗,分述于下: 方法: 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男性,60岁,以“反复右上腹痛4年,加重36h”急诊入院。查体:莫菲征阳性,B超提示胆囊颈嵌钝性结石,心电图检查正常。患者否认有冠心病史。入院后病情渐重,体温升高,巩膜开始黄染。随于第3天在全麻下行胆囊造瘘术,吸出脓性胆汁150ml,取出球状结石1枚,在探查胆囊颈时,病人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死者身长174cm,体重69kg,巩膜、皮肤轻度黄染。胆囊12.5cm×5.5cm×1.8cm,浆膜暗红色,粗糙,底部插有引流管,胆囊壁厚0.7cm,粘膜面有黄绿色脓样物,尚见数个小豆大,棕黑色结石附着,镜下见大量中性  相似文献   

8.
<正> 最近,我们在内窥镜检查中发现1例食管内萝卜块,8d 内曾在几家医院先后误诊为食管癌。现将病历、诊治经过摘要报告如下患儿刘雪莲,女,13岁,学生.本院门诊以“食后即吐8d”之主诉拟诊为“食管炎”。经详细询问病史,患儿在8d 前因进食腌萝卜而产生咽下不畅,继之进食即吐.随即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食管癌。后又赴西安几家医院检查.经 X 线吞钡透视及摄片,见食管中段阻塞、钡剂通过不畅,仍诊断为食管癌.诊治经过:1989年5月6日,用 Olympus SQ_(10)型纤维胃镜检查,见距门齿30cm 处食管内有一巨大异物堵塞管腔,用三爪钳夹持可上下活动,随之连同胃镜一并退出,见其是一块体积为2.5×2.0×2.0cm~3大小之萝卜块。再次进镜见粘膜糜烂,充血水肿,因进镜有阻力而未继续插镜。4d 后,(?)Olympus P_5型纤维胃镜重新检查,见门距齿28cm 处食管后壁有一面积约1.0×0.6cm~2之溃疡灶,周围有3处潮红斑,此段至贲门管腔狭窄,直径约1.2cm 左右,粘膜光软,蠕动正常,扩张良好.讨论:患儿误诊为食管癌有以下几点教训:①几家医院的初诊医师对病史的收集、分析不够全面,仅凭简单的“食后即吐”就草率做出诊断是不够恰当的;②过分相信 X 光检查,而忽视了考虑使用胃镜这个很有价值的手段;③忽视了在年龄上的鉴别诊断:据有关文献报道,食管癌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尤以60~70岁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30例健康成人、162例上胃肠道疾病病人空腹血清胃泌素浓度。其中食管癌10例;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萎缩性胃炎17例。结果表明,血清胃泌素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胃癌10例及浅表性胃炎96例,血清胃泌素值明显增高。讨论分析了上胃肠道疾病对血清胃泌素测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二维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早期动态监测颅脑损伤患者 ,以及早发现脑血管痉挛 ( CVS)。对 1 6 2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伤情 ,结合头颅 CT分为3组 :1轻中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组 ;2轻中型伴 SAH组 ;3重型组。在伤后2 4h内、3d、1周和 2周 ,分别检查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及大脑中动脉流速与同侧颈内动脉流速的比率。结果发现轻中型伴 SAH组 CVS发生率增高 ,病情恢复慢。重型组 CVS发生率亦高 ,且持续时间长 ,发生范围广。CVS伤后当天即可发生 ,高峰期为3~ 7d,持续期因伤情而异 ,一旦发生 CVS,可引起脑缺血 ,加重脑损害。提示颅脑损伤后要早期监测及早发现 CVS,并早期处理 ,以减轻脑损害。  相似文献   

11.
霉菌性食管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 ,尤以原发性霉菌性食管炎更少见。该病多以口腔霉菌或衰弱患者的食管发病为特征。食管镜 ,涂片活检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我院自 1 981年~ 2 0 0 0年 ,在 1 50 0 0例次中发现 1 1例霉菌性食管炎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例中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2 8 67岁。病史最长 8年余 ,最短 2 4d。咽下困难、胸骨后疼痛 7例 ,呃逆 3例 ,食欲不振 1例。胃镜下表现 :粘膜充血、水肿 ,散在浅表糜烂 ,粘膜斑块如米粒大小 4例 ;食管普遍充血 ,可见纵行串珠状隆起 ,中央糜烂 ,充血 ,附霜样黄白苔 ,粘膜发红 ,触之易出…  相似文献   

12.
<正> 晚期胃癌误诊者罕见,本例表现奇特,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以腹痛5个月伴右下腹包块、腹胀、消瘦3个月之主诉入院。此前曾在外院做上消化道钡透疑为“胃窦癌”。纤维胃镜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原有右下腹小包块几十年,病前无增大及压痛。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肝脾肋下未及,右下腹可扪及一6cm×4cm  相似文献   

13.
<正> 巨幼细胞性贫血可伴茶色尿、巩膜黄染;这类病例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近5年收治的10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巨幼细胞性贫血伴溶血10例,其中女3例,男7例,年龄15岁~21岁9例,72岁1例,发病到确诊,平均2个月~3个月。10例中1例患慢性肠炎,1例萎缩性胃炎;1例在5年前行胆囊空肠吻合术;其余7例均有偏食或少食菜、肉史。10例均以头昏、乏力、食纳下降之主诉入院。7例伴茶色尿;9例巩膜  相似文献   

14.
<正> 患者张某,男,63岁,26年前医右下腹包块3周,诊断为升结肠癌,在我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升结肠结节型腺癌Ⅱ级侵及肌层,系膜淋巴结2/29有转移。术后恢复顺利,化疗1疗程,术后25年无不适。1年前因上腹隐痛,贫血4个月,诊断胃癌二次入院,手术探查见胃窦部8cm×6cm×2cm肿块,侵及浆膜,第3、4、5、6、7组淋巴结肿大,余未见异常.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胃幽门区浸润型低分化腺  相似文献   

15.
作者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原位观察比较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原位表达。结果发现,与正常胃粘膜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有大量ICAM—1阳性炎性细胞浸润,且其数目与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提示ICAM—1的表达在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臀炎(臀红、尿布疹)是新生儿常见的皮肤损害,发生率很高。重者可形成糜烂、合并感染,甚至导致败血症,所以防治臀炎至关重要。笔者用我院药厂自制的烧伤油治疗臀炎91例,疗效满意。 1.对象:91例均为住院新生儿,其中臀炎Ⅰ度(皮肤发红,有颗粒样红疹,表皮无损伤)48例,Ⅱ度(皮肤发红,有点状糜烂)39例,Ⅲ度(皮肤发红明显,糜烂融合,有的形成浅溃疡,重者合并感染、形成脓疱)4例。91例中合并霉菌感染者3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组织学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对豚鼠牙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 1 8只实验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两组动物 1 1 牙周制备高 3~ 5mm ,宽 2mm的骨缺损区 ,实验组骨缺损区填入浸有TGF β1 的明胶海绵块 ,对照组只填入明胶海绵块。术后 1周、2周、3周、1月、3月、6月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①实验组 :术后 1周 ,骨缺损区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可见牙槽骨变性坏死 ;术后 2周炎性渗出明显吸收 ,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长活跃 ,可见骨样及少量骨组织 ;术后 1月见新生骨组织范围扩大 ,钙化程度加强 ;术后 3~ 6月 ,缺损区完全由新骨充填 ,并逐渐改建成骨小梁不断增多的正常骨组织。②对照组 :术后 1周骨缺损区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术后 2周见炎性渗出吸收 ,成纤维细胞、毛细胞血管生长活跃 ;术后 1~ 6月见骨缺损区周围新骨生成逐渐增多 ,但缺损主要以纤维结缔组织充填。同实验组形成鲜明对照。结论 TGF β1 可诱导牙槽骨再生  相似文献   

18.
病历摘要 患者男 ,6 0岁 ,以发热伴左上腹痛10 d,加重 2 d收住院。查体 :T39.1℃ ,P88次 / min,R2 0次 / min,BP11/ 7k Pa,精神差 ,急性病容 ,左肺下野可闻及少许湿鸣 ,腹部平坦、柔软 ,左上腹及中上腹有压痛 ,无反跳痛 ,有肌紧张。肝脾未及 ,左肾区有明显叩击痛。胸片示 :支气管炎。 B超显像 :脾脏厚5.7cm,于脾下极探及一 7.6 cm× 5.2 cm的异常回声区 ,内以低回声为主 ,中间可见不规则小液性暗区(附图 )。左侧胸腔背部探查见液性暗区 ,前后径1.8cm。B超提示 :(1)脾脓肿 ;(2 )左侧胸腔积液。手术所见 :大网膜向左上腹聚集 ,粘连甚紧。…  相似文献   

19.
<正> 该症罕见,国内杂志仅见有个案报告,对其X线表现尚无较详细的描述。本文报告本院一例,并汇集文献中五例共六例作一报告,对其临床、X线及手术,病理略加叙述和讨论。资料:如下所述。例1.男,1岁10个月,食后常吐一年,以食稀吐较轻,不能进硬食,进食后呛咳,渐加重。X线表现:食管腹段狭窄,长约1cm,其上扩张,和窄段分界截然,钡剂通过困难,2小时后有滞留,用解痉剂无效。手术所见:食管下端膈上1.5cm以上明显扩张周围粘连较重,贲门上食管明显狭窄,长约3cm,硬如索条,相当于膈肌部有0.7cm如软骨样,因粘膜、粘膜  相似文献   

20.
<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系一常见病,与胃癌关系密切,国内外研究报导甚多,但目前对其镜下诊断标准及Strickland等的分型意见看法尚不一致,本文就我院181例病理证实的CAG,在临床表现、胃镜诊断、粘膜活检、胃液PH值及游离酸粗测、壁细胞抗体检测,结合随访对胃镜漏诊、分型等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