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平法转体桥可有效地减少大跨度连续梁上跨既有铁路施工对铁路运行安全的影响。现以长治至襄垣连接线上跨安居铁路平法转体桥为例,介绍转体桥设计的相关内容及注意事项。其内容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实施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1):69-71,75,I0007
四平市东丰路跨铁路立交桥主桥结构形式采用独塔单索面混合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90 m+169 m。斜拉桥采用转体施工,设计转体总重量2.55万t。该桥目前为国内转体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同时也是首座转体施工的混合梁斜拉桥,结构构造及受力复杂,设计技术难度大,采用了一系新技术、新工艺。该桥的设计研究对于跨越铁路的大跨度桥梁建设和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青连铁路跨胶州湾高速公路特大桥跨越既有胶黄铁路,采用(48+80+48)m连续梁,如采用传统的悬臂挂篮现浇法施工,施工周期长,为减小连续梁施工对既有胶黄铁路运营的影响,采用先悬浇后转体到位合龙的施工方法可极大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具有明显优势。结合该桥转体工点施工设计,对转体系统构造设计和采用的转体施工方法进行了介绍。该桥采用该方法顺利转体就位,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姑嫂树路主线高架需要上跨京广铁路等多条铁路线,为避免或减少施工期间及日后维护对铁路运营和地面交通的影响,研究该桥设计方案选型。考虑铁路现状及桥跨布设控制条件,选择与工程实际较适宜的(65+110+65)m悬臂浇筑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转体施工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部分斜拉桥3种桥型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功能性和安全性的考虑,由于转体施工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方案仅需在转体期间2~3h内封闭铁路,其余时间对铁路运营无影响,综合经济性、施工难度、养护费用等因素,最终选择采用该方案。  相似文献   

5.
天津集疏港公路跨津山铁路转体桥施工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天津集疏港公路跨津山铁路转体桥施工监测的测点布设方案和监测结果。监测内容包括转体T构的控制截面的应力与挠度、主桥墩的应力与沉降、超长预应力筋摩阻系数,以及铁路路基的沉降等。该桥具有在既有铁路沿线施工自平衡T型刚构,在软土地基实现大吨位双幅同步水平转体等特点,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双幅转体桥在共同使用一个转体墩和一套转体系统的情况下成功转体,通过在双幅桥的梁间设置连接横梁及在墩顶桥面设置临时横向斜拉塔等措施,以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际工况,确定连接横梁及临时斜拉塔的设计参数,建立连接横梁及临时斜拉塔的计算模型,得出横梁及临时斜拉塔在转体各阶段的受力理论数据;通过在现场设置应力计等方式,实时收集转体各阶段横梁及临时斜拉塔的受力情况。通过对比理论数据与实际采集的数据后得出结论,采用以上措施能够实现双幅转体桥单支点同时转体施工,并且转体梁的横向变形及稳定均满足施工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7.
郭清波 《公路》2023,(4):147-151
某跨成昆铁路斜拉桥跨径为110 m+175 m,桥塔总高95 m。为保证下方铁路正常运营,该桥前期采用支架法在铁路线一侧完成下部结构和主梁施工工序,之后采用转体施工方法,以桥墩为轴进行转动,直至斜拉桥主梁跨越铁路并与引桥完成对接。前期施工中,支架拆除时刻为该阶段最不利状态,通过有限元分析和施工监测,有效保证了大桥的施工安全。后期施工中,转体技术难度较高,通过称重和配重技术保证了大桥的转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双幅转体桥在共同使用一个转体墩和一套转体系统的情况下成功转体,通过在双幅桥的梁间设置连接横梁及在墩顶桥面设置临时横向斜拉塔等措施,以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际工况,确定连接横梁及临时斜拉塔的设计参数,建立连接横梁及临时斜拉塔的计算模型,得出横梁及临时斜拉塔在转体各阶段的受力理论数据;通过在现场设置应力计等方式,实时收集转体各阶段横梁及临时斜拉塔的受力情况。通过对比理论数据与实际采集的数据后得出结论,采用以上措施能够实现双幅转体桥单支点同时转体施工,并且转体梁的横向变形及稳定均满足施工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9.
廊坊光明桥为(118+268+118) m上加劲连续钢桁梁桥,上跨多股既有线,与既有京沪高铁交角33°。钢桁梁采用转体法施工,拼装跨度为京沪高铁侧(119+138) m、西牵出线侧(130+119) m,采用带辅助滑道的简支梁体系非对称转体方案。施工过程中,与铁路平行位置采用独柱式拼装支架和带转向功能的龙门吊拼装钢桁梁,京沪高铁侧钢桁梁远离设计转体位置15 m进行拼装,西牵出线侧钢桁梁向边跨预偏30 cm拼装;京沪高铁侧钢桁梁拼装完成后横移至设计转体位置;钢桁梁同步落梁至主墩;采用带大悬臂的简支梁体系进行转体,辅助滑道采用轴承式滚动走行系统;转体后,西牵出线侧钢桁梁利用墩顶特殊设计的永久支座向跨中纵向顶推30 cm;在铁路限界上方采用全封闭防护小车进行合龙施工。该桥多次体系转换施工累积误差可控,成桥精度与设计吻合,确保了高铁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传统支架体系的分析,针对邻近既有线、地基承载力差、支撑吨位大等现场问题优化出一种组合支架支撑体系,解决了复杂条件下高速铁路现浇连续梁支架设计的技术难题,并利用有限元对该支架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对施工控制难点进行了简析,确保了不利地质条件下转体桥临近既有线施工安全及转体后的成桥线形。  相似文献   

11.
转体施工法作为一种桥梁施工方法,由于其特有的施工优越性,使得其被广泛应用于斜拉桥索塔的施工之中。然而,由于斜拉桥索塔施工工序繁多和施工工艺复杂,加之需保证转体过程顺滑、稳定及精度要求。故为了降低施工期间风险,对斜拉桥索塔转体施工期进行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依托某斜拉桥索塔转体施工为背景,基于ALARP准则桥梁风险矩阵方法,识别施工期间风险源,进行风险分析,为充分了解施工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来控制和降低风险水平,以确保斜拉桥施工期安全。  相似文献   

12.
行对岔特大桥主桥为净跨径205 m的上承式拱桥,为采用平衡转动体系转体施工的大跨径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重点介绍该主拱圈转体施工方案比选和转动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同类桥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建桥梁工程边界条件、与铁路安全相关的工程控制标准的理论计算、施工及运营期监测、其他铁路防护措施等几个方面的探讨,同时结合解放大街实际工程的建设情况,简要总结了新建城市桥梁工程邻近既有高速铁路隧道工程的设计要点,为类似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营阶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对称孔跨转体斜拉桥,同常规斜塔桥相比其施工控制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需关注其结构支撑体系、下塔墩截面设计、穿塔段构造、转体系统等问题。文中以跨庐山站立交工程主桥99 m+244 m+110 m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为例,通过对结构体系、下塔墩截面形式、转体系统的对比分析和塔墩梁固接构造处的受力分析,选择塔墩梁固结体系、双薄壁下塔墩设计、钢绞线拽拉式转体系统,以及合适的塔墩梁固结段构造,主桥采用BIM正向设计。  相似文献   

15.
以宁波市鄞州大道—福庆路(东钱湖段)快速路二期工程上跨杭深铁路为例,对位于建筑密集区城市快速路建设上跨高铁转体桥方案进行优化研究,从而在确保铁路营业线运营安全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设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为类似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昌生米大桥东副桥50m跨连续粱采用移动模架逐孔现浇设计与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与进度,是设计与施工结合得较好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7.
以温福铁路工程实践为例,介绍移动模架结构组成及其特点、工艺方案、实施操作与改进、优化要点等,可供同类桥梁工程施工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带外伸横梁的异形岔道梁桥抗倾覆稳定性,结合某工程实例综合采用了设置外伸横梁等4项构造措施。采用Midas Civil 2021建立了全桥梁格模型与全桥板单元模型并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了桥跨结构的倾覆破坏机理,提出了实用抗倾覆计算方法。研究表明:梁格法对此类桥梁的计算精度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外伸横梁与B岔道根部弯曲破坏失效是桥梁倾覆的最终阶段和前提条件;外伸横梁越短,提供的抗倾覆力矩越大。本次设计采用的4项构造措施均可有效提高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0.1,大于2.5,满足规范要求,可为同类桥梁抗倾覆优化设计(如减小外伸横梁根数、调整外伸横梁结构尺寸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舟岱跨海大桥主通航孔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三塔钢箱梁海上斜拉桥。根据在舟岱跨海大桥主塔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分析海上高塔液压爬模施工中的主要安全风险。分别从爬模安装、爬模爬升、爬模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介绍,重点阐述海上液压爬模施工安全管理要点和风险防控措施。有关经验可供类似项目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转体曲线桥预偏心值的计算精度要求比一般弯梁桥要求更高,是转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理论公式推导难度大,实体建模耗时久影响设计时效。本文以2×68m转体曲线桥为背景,对梁格法求预偏心进行方法研究,先由矩形曲线梁入手,理论推导预偏心公式,再辅以大量梁格模型进行结果对比,得出一般规律,并提出梁格收敛法求预偏心,并将方法逐步推广至箱梁结构。本文的研究成果可对转体曲线桥的预偏心准确设置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