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号称"湘江第一隧"的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2011年10月29日正式竣工通车。该隧道由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首创水下立交设计方案,成为水下隧道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3.
2011年5月30日凌晨两点,湖南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全线贯通。营盘路湘江隧道号称穿越湘江第一隧,隧道位于银盆岭大桥和橘子洲大桥之间,东接营盘路,西接咸嘉湖路,工程总投资18.7亿元。主线为双向4车道隧道,主线北线全长3 001 m,南线全长2 702.1 m,工程于2009年9月20日开工,目前已实现南、北线全部贯通。同时,营盘路隧道还是一座地下立交,隧道的西岸两匝道落在北侧潇湘大道,东岸2匝道分别接南北两侧的湘江大道,4条匝道与主线在两岸地下立交。整个隧道工程计划于2011年9月底通车,届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复杂条件浅埋大跨水下隧道施工安全,正确评估江底大跨段地层加固措施、施工工法及支护参数的可靠性,以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西岸北线大跨段工况为实例,通过工程类比提出设计施工方案,实施前进行三维数值分析评估及现场验证。得出以下结论:提出的辅助措施、支护参数和施工工法能保证隧道的开挖安全;影响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部位是左右导洞小间距段的中间岩柱以及与大跨段的连接局部范围,应着重加强支护。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4月12日,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周年庆典暨第16届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工程荣获第16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工程是从139个申报的优秀项目中评选出来的获奖项目。詹天佑奖评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是国内首座水下立交公路隧道,主线全长约3 km,是连接长沙市中心城区和大河西先导区的枢纽性越江通道,被誉为"湘江第一隧"。该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围岩主要以V级为主,暗挖段 相似文献
6.
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匝道与正洞分岔合流大跨段断面大、变化多、埋深浅、地质差、受力变形复杂。为了安全顺利地完成合流大跨段开挖,介绍了一套完整的分岔大跨合流段施工技术,并对开挖断面渐变分部、异型二次衬砌等关键控制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实践证明,本分岔合流段大跨在埋深浅、地质差、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地层加固措施、不同断面的合理渐变、超大断面的合理分块、保留临时支撑施作二次衬砌等技术是切实有效的,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营盘路湘江隧道水下浅埋大跨断面的施工安全,合理地确定施工组织方式、施工措施及超大断面施工方法,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提出水下浅埋大跨段的施工工法设计方案,并利用三维模型对开挖过程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及施工监控数据分析证明了施工过程中采取的14部开挖、双层支护、提前扩挖过渡等技术的合理性,成功解决了湘江水下最大跨度隧道施工安全稳定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9.
10.
基于工程技术措施下的水下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确定方法——以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隧道的交通功能,实现水下隧道与陆域道路的对接,解决隧道水下段最小覆盖层厚度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确定方法的讨论,针对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水下段最小覆盖层厚度,提出一种更为经济合理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以风险分析、数值计算、监控量测为手段,确定施工风险大小,结合交通功能、经济分析、社会效益,确定最小覆盖层的优选方案。最后,对提出的确定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晟华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9,(8):3-3
2009年7月8日,湘江大道浏阳河隧道西线正式打通,将进行沟槽、机电安装、装修等工作。预计整个隧道将于2009年8月全线贯通,10月1日实现试通车。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已经在个别地区及项目上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制度,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并不顺利,为使今后设计-施工总承包在我国建筑领域能够更好地完善与发展,通过对长沙市南湖路湘江隧道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案例研究,阐述目前国内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若干情况,分析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下项目管理中设计与施工脱节、工程量差大、责任分工不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设计与施工衔接、优化设计与施工方案、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城市中复杂周边环境下明挖隧道基坑因围护结构选型不合理造成的施工事故和经济浪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长沙市南湖路湘江隧道岸上段明挖基坑为例,对周边建筑物和管线密集道路下的深基坑、相互交错且不同深度的隧道基坑及相互临近基坑的围护结构选型和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介绍,并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城市道路下明挖基坑,特别是对于路下管网和建筑物密集地段,建议采用防止侧向变形较好的排桩(或连续墙)+内支撑的围护结构形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2)对于基坑深度差别不大,且具有一定距离的临近基坑,建议采用互不影响的共用对拉围护结构;3)对于复杂线路、深度差别较大,且基坑之间夹层较薄的交错基坑,建议采用共用基坑短桩及有限放坡的围护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