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品质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我国铁路客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空调客车车内空气的品质的状况,提出了改善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品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地铁车内空气参数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国内外建筑室内环境品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铁路空调客车空气参数的相关标准,并结合地铁客车车体自身特点和运行特点以及车内空气参数的具体条件,对车内空气参数的热舒适性指标、空气品质指标和气流组织指标的选取进行分析。指出对地铁客车热舒适性指标的温、湿度需严格控制。同时对地铁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参数指标涉及的内容和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品质,并结合国内外空气品质评价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空调客车空气品质评价数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铁路空调客车空气品质差的现状,建议设置独立的新风风机,使新风与空调机组出风充分混合后直接进入送风管道。该方法既改善了车内空气品质,又可以节能,为改善铁路空调客车车厢内空气品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关于净化空调列车车内空气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汝钧 《铁道车辆》1996,34(2):43-45
根据目前铁路空调列车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客车空调品质的几个因素,对如何提高列车空调品质,净化空调列车车内空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铁路列车空调采用固定新风量的新风供给方式,当客流量比较大时,CO2浓度超标,车内空气品质不佳,影响乘客的身心健康;靠启停压缩机调节制冷量的办法不能完全适应车内负荷的变化,从而造成车内温度波动大,不能满足乘客的热舒适要求。本文提出采用新风量和制冷量综合自动调节办法,可以控制车内CO2浓度和温度,提高车内空气品质,满足乘客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空调客车内夏季舒适度、空气品质、室内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乘客对列车温湿度舒适程度及对空气品质的感觉均有所提高,但室内环境可接受程度稍有下降。建议采取保证客室内新凤量、改善车厢气密性、改进气流组织方式和空调系统控制方式等措施,进一步改善旅客列车车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8.
铁路客车空调新风量和制冷量的自动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通过采用新风量和制冷量综合自动调节办法,控制车内CO2浓度和温度,提高车内空气品质,满足乘客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车内环境品质的铁路客车空调实时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有控制方式仅以车内温度为控制对象所存在的弊端,建议以整个车内环境为控制对象,以反映热环境舒适性和车内空气品质的宏观、微观控制指标为依据,将模糊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实时控制系统。系统模型分为输入层、计算层和控制层,分别由传感器和主控计算机实现数据实时检测、计算和控制功能,并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用于铁路客车中的空调处理过程控制,以实现铁路客车空调实时控制,从而较为全面、有效地改善空调客车车内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0.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空调列车已得到广泛应用.为旅客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是列车空调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但目前的列车空调系统往往只注重空气温度、湿度的控制,而忽视了空气品质问题,因空调列车空气品质差而使旅客身体不适的现象时有发生,乘客普遍反映车内新鲜空气太少,常感到头晕、胸闷、疲劳、精神不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列车空调舒适度和空气品质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选择京沪、武广客运专线上运营的5种车型14个车次列车,在冬夏季节高峰客流时段测试车内的热环境、空气品质、空气瞬变压力、噪声、振动、照明等指标,并对6 210名旅客进行乘车舒适度问卷调查,研究高速动车组的车内环境技术条件。结果表明:高速动车组旅客对有关乘车舒适度各影响因素的关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噪声、空气瞬变压力、异臭味、厕所设施、温度、振动、座椅宽度、空气清新度、座位脚部空间和车内清洁度。建议适宜的高速动车组车内环境技术条件是:车内温度在冬季时北方为22~24℃、南方为19~22℃,夏季时北方为25~27℃、南方为26~28℃;车内空气品质为CO2≤0.15%,TVOC 0.8~1mg·m-3,HCHO≤0.1mg·m-3,NH3≤0.2 mg·m-3,PM10≤0.15 mg·m-3,CO≤5 mg·m-3,细菌总数≤2 500cfu·m-3,O2≥20%,负离子≥300N·cm-3,对于车厢内的新风量一等座、二等座车厢分别取30和25m3·(h·人)-1,由此可使车内的空气品质综合评价指数达到2级;最大车内空气瞬变压力变化速率在平原线路条件下分别取0.3kPa·s-1和0.8kPa·(3s)-1,在山区线路条件下分别取0.2kPa·s-1和0.5kPa·(3s)-1;车内噪声在车速≤250km·h-1时一等座车厢≤65dB(A)、二等座车厢≤68dB(A),车速250km·h-1时一等座车厢≤68dB(A)、二等座车厢≤70dB(A);车内垂向振动加速度≤0.50m·s-2,纵向、横向振动加速度均≤0.38m·s-2,振动加速度矢量和≤0.9m·s-2;车内照度取一等座、软席车厢≥200lx,二等座车厢≥150lx。  相似文献   

12.
卢玉田  肖晓娟 《铁道车辆》2004,42(10):25-26
GB/T 12817-1991《铁道客车通用技术条件》对铁路空调客车车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都提出了要求,但现行普通空调客车的空调系统只能对空气温度进行严格控制,而没有相应的空气湿度控制装置。特别是取暖期在北方运行的空调客车,其车内湿度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中的相应规定,降低了旅客乘坐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地铁列车内空气循环状态对客室压力变化及列车开关门过程的影响,搭建了车内外压力测试系统,开展了库内静态及线路动态压力测试,针对空气温度控制内外循环、恒温空气内外循环及开关门动作等过程的客室内压力变化特点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气降温内循环过程车内压力变化显著,快速降温过程将导致在进站开门时形成开门阻力;车门关闭过程中,由于气阻效应和新风系统的作用,车内压力升高,形成关门阻力;列车气密性和隔热性能越好,客室内温度变化过程越接近绝热过程,温度变化导致的压力变化就越显著;调控空气循环过程,限制空气制冷循环强度,能够有效抑制由此引起的车内压力变化和降低关门气阻。文章为解决因列车内空气循环过程而导致的车门开闭异常及舒适性下降提供了试验依据,并提供了有效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轨道交通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及环保性,阐述了轨道交通车辆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来源,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室内及车内空气中VOC的管控法规、规范和标准,从而对轨道交通车辆车内VOC的管控提出相应建议,为相关企业在轨道交通车辆车内空气质量的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空气质量是影响空调客车车内环境的重要因素,受到车外大气环境,旅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空气净化是保证空气质量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空调客车的空气净化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我国大气环境变化复杂,旅客列车的运行区域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对车内空气质量产生不同影响,现在的空调客车净化空气采用单层尼龙过滤网,效率较低,不适应我国列车的实际运行工况,对客车车内人员和设备维护产生了很多问题。深层过滤器有拦截,惯性,扩散,重力和静电5种效应共同发挥作用,其过滤效率大大超过单层尼龙网的过滤效率,容尘量也是单层尼龙网的数倍,研制符合空调客车回风系统及其他方面要求的新型深层空气过滤器,能起到很好的过滤效果,大大提高车内空气洁净度,是一种较好的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列车的高速化疗运行,造成列车周围空气动力学的改变,会影响乘车舒适度,本文介绍国外高速旅客列车行驶中产生空气压力波的原因以及压力变化对车内乘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车试验方法对CRH2动车组通过隧道时新风换气装置影响车内压力波动的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风风机开启能够明显降低车内气压变化,列车通过二岩隧道时车内压力变化幅值关闭状态比开启状态大43%,车内3 s空气压力变化率关闭状态比开启状态大52%,车内1 s空气压力变化率关闭状态比开启状态大43%;风机处于开启状态...  相似文献   

18.
针对铁路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的问题,通过试验得出了治理车内有害气体浓度超标的工艺方法:高温水蒸气熏蒸→喷涂药剂→臭氧处理→通风。其中喷涂的2种药剂中分别含有光触媒纳米粒子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利用纳米粒子的光催化特性和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可以有效的将车内空气中的有机气体分子分解为无机小分子,从而降低车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对于有害气体浓度超标的车辆,使用该工艺方法处理后,车内空气质量可以达到TB/T 1932—2009《旅客列车卫生及监测技术规定》对车内空气中甲醛和总有机挥发物浓度限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赵兴杰  王烨 《铁道学报》2023,(10):60-70
为探索青藏线空调列车在夏季行驶过程中不同乘客上座率时空调与制氧系统的节能运行模式,在考虑车体围护结构非稳定传热的基础上,建立25T型高原列车内物理场与热舒适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上座率与不同空调运行模式下车厢内温度场、流场、CO2分压力场的分布特性以及空调和制氧总能耗。结果表明:新风量大小对空调与制氧能耗的影响呈相反趋势,对制氧能耗影响显著,空调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比较小。乘客上座率下降导致新风需求减小,引起空调能耗增加,制氧能耗降低,总能耗降低。低上座率时就座方式对车内温度场、CO2分布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同上座率条件下合理的就座位置可改善乘客周围局部热环境与空气品质。本文提出的根据乘客上座率适时调节送风参数以降低空调和制氧能耗的措施,可同时满足“车内空气品质、热舒适、节能”三者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0.
CRH2型200km/h动车组车内压力波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车内压力波动及耳鸣产生的机理等方面分析动车组车内压力波动的原因,对车内压力波动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主动式和被动式2种空气压力波动控制方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CRH2动车组车内压力波动控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