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轮轨中低频相互作用与钢轨波浪形磨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钢轨波浪形磨耗,建立了一个具有弹性轮对与弹性轨道的转向架-轨道系统,在中低频率范围内空间耦合(三维)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典型的钢轨接头冲击下轮轨中低频相互作用模式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轮轨垂向冲击可激起轮轨间横向与纵向的相对振动,从而导致轮轨磨耗数以较高频率变化,使钢轨产生波浪形磨耗。随着运行速度的增加,会激起轮对轨道更高阶振型的振动,使钢轨产生短波的波浪形磨耗。本文的轮轨中低频动力学  相似文献   

2.
基于钢轨模态振动的车轮高阶多边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线路动力学试验数据,分析了具有高阶规则车轮多边形磨耗车辆转向架各部件振动水平及振动传递关系,给出车轮多边形磨耗引起转向架异常振动典型的频率特征和多边形振动对相邻车轮的影响。基于铁木辛柯梁理论及传递矩阵法,推导转向架对钢轨作用时两轮对范围内钢轨模态振动方程,分析了钢轨模态振动特性,讨论了边界条件与温度对钢轨模态振动的影响。分析了引起车轮多边形化的振动频率的来源,利用哈大线、武广线的枕跨距离计算得到钢轨第三阶垂向弯曲主频分别与各自车轮多边形振动频率重合,为车轮多边形机理分析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线路动力学试验数据,分析具有高阶规则车轮多边形磨耗车辆转向架各部件振动水平及振动传递关系,给出车轮多边形磨耗引起转向架异常振动典型的频率特征,分析车轮多边形磨耗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铁木辛柯梁理论及传递矩阵法,推导转向架作用下两轮对范围内钢轨模态振动方程,分析其模态振动特性,为探寻车轮多边形磨耗产生机理提供支撑。讨论支承刚度对钢轨模态振动主频的影响,为工务部门维护轨道规避特定频率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4.
轮轨耦合振动模态是系统固有属性,掌握轮轨间的耦合振动特征对减少车轮不圆磨耗和钢轨波磨有必然性和现实性。文章建立了详细的地铁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扫频分析方法,研究了车辆和轨道参数对轮轨耦合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和轨道间的轮轨耦合振动主要表现为轮轨间P2耦合振动和由转向架轮对间钢轨局部变形引起的高频轮轨耦合振动,如轮对间钢轨的1阶、2阶和3阶弯曲振动等。轮轨P2耦合共振频率主要在30~100 Hz,钢轨受扣件刚度和簧下质量影响最为显著,随着扣件刚度的增加,轮轨P2耦合共振幅值和频率均增加。钢轨“Pinned-Pinned”振动和转向架轮对间钢轨的3阶弯曲模态是影响轮轨高频耦合振动的主要因素。当振动频率小于1 000 Hz时,轮对间钢轨的3阶弯曲是轮轨高频振动的主要驱动力,其主要受轴距、扣件阻尼和轨枕间距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消除转向架构架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尝试应用超声冲击法消除焊接接头残余应力。给出了采用超声冲击测试转向架构架焊接接头残余应力试验方案,测试超声冲击前后工艺条件下,焊接接头残余应力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对超声冲击前后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和常规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查测试。结果表明,超声冲击后焊缝区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轮轨冲击振动的特征及其控制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翟婉明 《铁道学报》1995,17(3):28-33
高速行车条件下,轮轨间的冲击振动显著增强,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并借助于所编制的轮轨相互作用仿真软件VICT分析系统,详细研究了钢轨焊接接头,波浪形磨耗钢轨、擦伤车轮、偏心轮以及不圆顺车轮等常见轮轨激扰所导致的轮轨冲击振动在高速行车条件下的形态特征,给出了各类冲击振动随列车运行速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高速铁路轮轨冲击振动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7.
有砟轨道在施工阶段存在大量的钢轨接头会加剧轮轨间冲击和振动,造成钢轨伤损,影响轨道平顺性,不利于工程车辆行车安全,合理的道床刚度能减缓钢轨接头处轮轨间的冲击作用,改善临时轨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以21 t轴重平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钢轨接头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钢轨接头区轮轨动力响应,分析道床刚度对轮轨冲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轨接头区的轮轨冲击较为显著,其轮轨垂向力比非接头区增大约1.4倍。随着道床刚度增加,轮轨垂向力呈非线性增加趋势,钢轨和轨枕的垂向加速度和垂向位移均呈减小趋势,道床刚度为170 kN/mm时,轮重减载率最大值为0.63,接近我国规范的允许限值0.65;道床刚度小于45 kN/mm时,钢轨和轨枕的位移均超出了我国规范允许值(2.5 mm和2.0 mm)。因此,施工阶段应对道砟进行合理的捣固,宜将道床刚度控制在45~170 kN/mm。  相似文献   

8.
重载铁路道岔与正线钢轨连接处需要一个位移限制作用强的接头,冻结接头恰好能够满足要求,但接头的存在破坏了钢轨的连续性,造成轮轨之间产生较大的动载冲击作用,长期作用下轨道结构易产生伤损病害。鉴于此,首先通过对运营现场服役过程中的冻结接头进行大量的静态测试,分析接头平顺性的波形特点。其次,选取典型的病害接头进行列车动态试验,对其动态冲击特性进行现场实测。最后,通过有限元建立列车-钢轨接头三维耦合模型,对接头的维修标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服役过程中的冻结接头在轨缝附近易形成局部的低塌下凹不平顺;对这种凹接头进行动态行车测试后,接头轨缝左右两侧钢轨动位移在垂向空间存在一个明显的错台分布,迎轮侧钢轨的动位移要大于顺轮侧钢轨的动位移,当车轮驶过这种凹接头时易产生逆轮错牙冲击模式;从接头夹板的动弯应力来看,车轮在经过接头轨缝左右侧时分别产生了2次较大的冲击作用,驶过轨缝后产生的冲击作用更大;对重载车轮驶过接头的动态作用力进行分析得,运营现场冻结接头最大低塌深度应控制在0.5 mm以内。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冻结接头现场服役状态及维修加固措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钢轨固定式闪光焊接头是我国无缝线路接头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系统的取样试验,分析了U71Mn和U75V热轧和热处理钢轨焊接接头不同部位和全断面不同位置的冲击、拉伸和硬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钢轨固定式闪光焊接头的冲击功平均值是离散分布的,轨头冲击功明显大于轨底,轨腰最小;相同牌号和交货状态的钢轨,接头全断面不同位置的抗拉强度相差不大;同牌号钢轨,热处理接头轨腰部位伸长率明显小于热轧钢轨;热轧钢轨焊接接头硬度一般大于钢轨母材硬度,热处理钢轨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冯铭  潘建壮 《铁道车辆》1995,33(12):153-156,167
轮轨间的冲击作用,主要由轨缝接头,踏面擦伤等一类离散不平顺引起。它是限制机车车辆轴载荷增大和列车速度提高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车辆--轨道整体耦合模型,分析计算了广深线两种准高速车型的垂向抗冲击性能。在止挡高度、簧下构件的强度及减振器的性能等设计和校核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铁运营速度的提高,对轨道平顺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钢轨接头是轨道的薄弱环节之一,由于钢轨接头的存在,列车通过时会出现高频冲击和振动.以钢轨接头为研究对象,对车辆动态响应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其响应数据特性.提出基于EEMD分解的自适应同步压缩短时Fourier变换(E-ADSSTFT)方法,利用E-ADSSTFT方法进...  相似文献   

12.
变轨距除了轨距发生改变以外,还可能伴随有钢轨轮廓、轨底坡的变化,变轨距高速动车组对这些变化都要有较好的适应性,不仅稳定性要满足高速运行要求,而且其他动力学性能也要达到优良水平。变轨距转向架由于增设了变轨机构,增加了簧下质量,文章计算分析了变轨距动车组对这些变化的适应性。计算结果表明,变轨距动车组对轨距、钢轨轮廓、轨底坡及簧下质量变化的适应性较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文中以某型转向架一系轴箱定位系统结构优化为依托,对转向架轴箱钢簧下设置缓冲橡胶垫的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从仿真分析、风洞试验和线路测试3方面入手,综合分析转向架加装前端导流装置和空簧局部导流防护装置对列车空簧部位积雪结冰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全局导流和局部导流防护组合优化方案后,转向架前端来流出现明显下压现象,转向架区域上部的气流流速减小,下部气流流速增加,一方面减少了夹杂着雪花的气流对转向架区域的直接冲击,另一方面使得下部与转向架结构无接触的气体迅速通过转向架,从而在整体上减少了转向架各关键部件的积雪;在空簧处气流漩涡明显减少,使得雪粒子不容易被带入空簧附近区域,转向架空簧区域积雪量减少近80%,只在连接部位的缝隙处有少部分积雪,对列车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影响甚微,提升了列车在高寒多雪地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钢轨接头是钢轨的薄弱环节,是工务部门日常维修的重点。为有效改善轨道的运营条件,满足铁路提速、重载的要求,许多工务段在铺设钢轨和换轨大修时,普遍使用邢台天力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钢轨减振接头夹板,以减轻短轨线路车轮对钢轨接头的冲击,控制钢轨接头病害的产生和发展。1钢轨减振接头夹板的结构及减振作用原理1.1结构钢轨接头夹板是将每根钢轨联结在一起的接头联接件,它不直接受到轮载的压力。而钢轨减振接头夹板不但起到钢轨的联结作用,而且另一个更大的作用是在钢轨联接处轨头区域外侧直接接受车轮的压力,与钢轨同时接受轮载力…  相似文献   

16.
钢轨焊接接头受力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了研究轨道不平顺对轮轨作用力的影响,从而为钢轨焊接接头不平顺限值提供技术依据。研究结论: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焊接接头轨面不平顺条件下的轮轨作用力和轨道结构的振动加速度大小现场动测试验,表明钢轨焊接接头的平顺性对轮轨作用力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当轨面平顺性大小波长不一致时,对P1和P2力的影响也不一致。由理论分析可知,P1力只对钢轨表面伤损产生较大影响,而P2力则对轨道结构所有的部件都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提高钢轨焊接接头的轨面平顺性,可有效降低只力,从而达到降低轨道结构部件的应力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地铁车辆振动异常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培兴 《铁道车辆》2001,39(12):17-20
针对地铁车辆在转向架附近范围内存在异常振动冲击现象,进行了整组列车运行状态振动情况测试和转向架单独室内动态特性测试,找到了产生振动冲击的原因,揭示了这一现象的产生机理,为消除这种异常振动冲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轨道结构横向刚度改变对轮轨动力性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轮轨相互作用特点,以小半径曲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冲击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横向振动简化模型。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上,利用MATLAB的Simulink语言编制轮轨动力作用程序,通过改变钢轨扣件横向刚度,观察其对轮轨系统横向振动特性及钢轨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曲线地段轨道结构横向刚度进行合理取值,能有效地降低轮轨相互作用以及延缓钢轨磨损。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一高速铁路道岔焊缝处的轨道平顺性,解决列车通过时有异响等问题,分别采用传统垂直打磨机和数控钢轨精磨机对某1/18道岔的焊缝处进行了打磨。通过现场试验,测试了道岔打磨前后线路不平顺及列车通过时的轮轨力和振动加速度。对比打磨后钢轨平顺性和动力学性能的变化,分析两种打磨机的打磨效果及打磨遍数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打磨机均可改善道岔钢轨焊接接头平顺性;打磨后车辆通过时轮轨力、钢轨振动加速度均有所改善,且精磨机的改善效果大幅优于垂磨机;采用精磨机打磨结束后,振动频率3.0~7.0 kHz附近的钢轨振动响应幅值大幅下降,钢轨振动加速度大幅减小。  相似文献   

20.
用简化模型分析轮轨系统横向动力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轨道结构轮轨相互作用特点,建立了冲击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横向振动简化模型,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上,利用MATLAB的Simulink语言编制轮轨动力作用程序,通过改变钢轨扣件横向刚度和道床横向刚度,观察其对轮轨系统横向振动特性及钢轨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曲线地段轨道结构横向刚度进行合理取值,能有效地降低轮轨相互作用以及延缓轮轨磨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