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盾构机在未经加固的软土地层中近距离下穿正在运营中的靥#线隧道,对其周围土体变形状况、档机理以及地层后期沉降的研究,提出了进行有效控制的施工方法及参数,解决了盾构近距离穿越邻近地下构筑物的技术难题,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超大直径(15 m)泥水平衡盾构机近距离下穿运营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在国内尚无先例,施工难度大、风险系数高。为保证盾构机穿越过程中轨道交通区间隧道沉降量满足要求,保障运营安全,通过对多种穿越方案综合比选确定采取"列车限速运行,盾构机连续穿越"的策略,采取信息化施工,并实时动态调整推进及注浆参数,确保将盾构机的穿越施工对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影响降到最低。工程实践结果,实现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最大变形量控制在12.5 mm,从而确保了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对隧道工程穿越采空区的修建研究仍比较分散,尤其是大断面的高速铁路隧道下穿采空区的研究。为了提高高铁隧道下穿采空区工程的质量,以太焦高速铁路皇后岭隧道为例,研究大断面高速铁路隧道近距离下穿采空区隧道开挖对采空区及周边围岩的稳定性影响,同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隧道在不同间距下下穿采空区的两者的相互影响,得到隧道从采空区下方2倍以上洞径下距离穿越时,隧道与采空区不会造成相互的不良影响,对于今后大断面高铁隧道下穿采空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地下工程中,超大直径盾构工程建设存在众多技术难题。以上海长江西路隧道工程为背景,详细分析了超大直径盾构近距离穿越道路高架桩基近接施工的安全稳定性、超深基坑设计技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三维仿真模拟以及抗震分析低碳绿色光导照明系统的应用等关键技术,并在工程实践中成功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5.
水平旋喷桩施工工艺在深圳地铁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伟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2):114-118,141
在深圳地铁安托山站—侨香站区间矿山法隧道超前支护施工中,由于采用了水平旋喷桩施工工艺,成功地解决了安-侨区间暗挖隧道在饱和粉细砂层及砾砂层中近距离穿越大断面雨水箱涵及φ500 mm次高压燃气管线的难题,节约了施工成本,充分显示了水平旋喷桩施工工艺在富水砂层浅埋暗挖隧道开挖预支护工程应用上的经济优势。文章论述了水平旋喷桩的工艺机理、适应性、优缺点以及在该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郑州地铁盾构法隧道近距离叠交穿越电力隧道的施工工况,应用ABAQUS软件对地铁隧道穿越电力隧道施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郑州砂性地层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以及电力隧道的沉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表沉降最大值位于两隧道中心,约12 mm;电力隧道最大沉降值位于盾构隧道与电力隧道交点处,最大值约15 mm,在规范要求沉降范围内。基于研究成果,采取针对性施工措施后,地表沉降与电力隧道的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确保了电力隧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上海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的建设施工,较全面地分析了隧道盾构施工中的若干技术难题,包括盾构近距离穿越地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区间隧道联络通道的施工、盾构浅覆土进出洞等,并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盾构超近距离穿越地铁运营隧道的保护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上海地铁2号线隧道与地铁1号线隧道交叉段地层移动的分析研究,得出了盾构超近距离穿越地铁运营隧道的一些保护技术措施,包括盾构施工参数的优化匹配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城市新建地铁隧道穿越引起既有隧道变形的规律是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依托某新建盾构隧道近接下穿既有盾构隧道工程,对施工全过程的实测数据进行整理,结合数值模型计算结果,重点分析了新建左、右线依次穿越过程中既有双线隧道沉降变形规律,进一步对阶段受扰动土体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维度上,穿越过程中既有结构竖向变形...  相似文献   

10.
与既有隧道相交且净距较近时,新建隧道施工破坏既有隧道结构,影响其运营安全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也增加了新建隧道的施工难度和工程风险。文章依据深圳市丹平快速路猫公坝隧道近距离上穿越布吉供水隧洞、东部引水隧洞,三条隧道叠置的工程设计实例,运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如进行三维模型数值分析,研究了新建隧道施工时既有隧道的变形及内力变化规律,提出了使既有隧道安全性得到保证的数量化指标,论述了猫公坝隧道修建过程中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和工程安全性;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工程实例相结合,提出在地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爆破施工,如必须采用爆破施工,应严格控制既有隧道处的振动速度,采用分段微差爆破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爆破震动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阐述了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之间中夹岩体的加固措施,拟定出了施工过程中既有隧道的监控量测方案,并提出了既有隧道安全一旦受到影响时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1.
牟锐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3):104-108
在采用管棚支护的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主要由管棚施工地表沉降和隧道开挖地表沉降组成。文章结合厦门高崎下穿公路隧道的工程实际,运用现场量测和理论分析的手段,对大管棚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场监测数据也证明,通过公式计算能有效地预测大管棚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其计算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海底隧道盾构法施工方案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盾构法已经在国内外的地下工程中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国外一些著名的海底盾构隧道,如英吉利海峡隧道、日本东京湾海底公路隧道、荷兰W esterschelde隧道;国内盾构技术也发展迅速,先后建成上海大连路、复兴东路过江盾构隧道,还有在建的上海翔殷路越江公路隧道、上中路隧道和已经开工建设的武汉、南京、上海长江桥隧工程等。这些海底、江底隧道的修建为盾构隧道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首先论述了国内外大直径、高水压、长距离推进等盾构施工关键技术,并结合珠江口海底隧道的建设条件与国内外的施工成功实例,对海底隧道盾构法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郑西客专高桥隧道出口下穿既有南同蒲铁路段集成了特浅埋、大断面、新黄土、小角度下穿等技术难点,由于浅埋、新黄土隧道施工易发生较大变形甚至突然性塌方,为确保下穿段施工安全和既有线运营安全、同时保证隧道建设工期,通过技术经济比选,最终确定采用超前管棚+双层支护+台阶法方案。现场通过地表对既有线进行加固、洞内100 m长管棚超前支护和双层喷锚支护,以及仰拱快速封闭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采用台阶法安全、快速下穿通过既有铁路段的目的。文章介绍了方案比选情况和现场施工情况,对试验测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大断面黄土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段采用双层支护台阶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其技术关键和相关注意事项,为类似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大直径泥水盾构下穿钱塘江大堤引起地层沉降的实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下穿钱塘江防洪堤引起的大堤沉降的发展规律与通常情况下的盾构推进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有着较大的不同,基于杭州市庆春路φ11.38 m盾构过江隧道工程实例,对隧道下穿江南防洪大堤的施工期间及其后续阶段大堤的沉降进行了长期的观测。文章根据实测沉降数据,主要从沉降发展的时间历程、施工各阶段沉降量所占比例和大堤的沉降槽特征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兰渝铁路哈达铺隧道穿越炭质板岩和碳质叶岩(局部还有千枚岩)地层,且岩层走向基本与隧道轴线平行,存在较大的水平应力,施工中出现了较大的收敛变形。文章介绍了哈达铺隧道直立板岩段的大变形情况,从水平应力、地下水、地应力、隧道断面形式等方面分析变形的原因,提出了采用大刚度支护、二次衬砌紧跟、监控量测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地下结构施工不当会对邻近既有地铁盾构隧道结构产生巨大影响。文章以广州市某地铁线路下穿施工导致既有运营地铁盾构隧道产生较大变形的工程实例为背景,分析了既有隧道结构因地层损失产生不同椭圆度变形情况下管片结构的受力情况。基于工程实测数据,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考虑了管片接头处的螺栓孔等细部构造,研究了管片椭圆度与结构应力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并分析了结构的塑性变形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盾构隧道管片椭圆度的增大,结构最大主应力值与最大剪应力值均增大,且盾构隧道结构最大剪应力与椭圆度呈线性相关关系;盾构隧道结构最大主应力随椭圆度变化更加明显,与椭圆度呈非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Sutong GIL utility tunnel project,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the shield machine under the river, and as for the overloading problem at the river bank slope during operating period, the refined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deformation and crac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nnel segment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forms of overloading. The evolution laws of section convergence, joint opening and structural stres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tructure damage mechanisms were revealed under conditions of large area loading and local loading. The surface-surcharge control standard was proposed. For the big diameter shield tunneling crossing the silty cla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deformation failure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under large area loading condition, taking the design load and compressive yield of rebars inside haunch as the critical points respectively. The first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lastic stress, the second stage is in plastic state with fracture, and the third stage is accelerating deformation and instability stage. The vertical convergence is 110.5 mm with no opening of joints when rebars are yielded; (2)the deformation failure process under local loading condition is also divided into elasticity, plasticity and instability stages, taking the design load and tensile yield of rebars outside haunch as the critical points respectively. The vertical convergence is 152.6 mm with joint opening of 4.36 mm; (3) the early-warning values of additional stress on the ground under conditions of large area loading and local loading are 110 kPa and 70 kPa respectively. © 2018, Editorial Office of "Modern Tunnelling Technology".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18.
隧道大变形施工处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内外已有成果,结合某隧道实体工程,研究分析了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施工处治技术,归纳出了其围岩大变形的破坏特征,分析了其大变形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处治措施,可供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9.
毛羽山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兰渝铁路毛羽山隧道出口段穿越薄层状碳质板岩地层,区域原岩应力较大且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大变形情况。通过分析,认为高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呈大角度相交是大变形的主要因素。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提高支护体系刚度、合理预留变形量,以及采用长锚杆、多重支护和超短台阶法等常规措施控制了围岩变形;基于对围岩动态演化机制的认识,提出了高地应力隧道超前导洞法应力控制释放技术,开展了大型工程试验。阶段性试验成果表明,采用超前导洞有效地降低了正洞施工时的变形速率,对上中台阶影响尤为显著。通过对应力控制释放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望探索出安全、高效的高地应力软岩施工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郑西客运专线秦东大断面黄土隧道防排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郑西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秦东隧道工程实例,针对客运专线隧道防排水技术标准高和质量要求严等特点,就如何解决大断面黄土隧道防排水设计和施工中的难题进行了总结,对类似工程施工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