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汽车工艺路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并建立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以及数据流程。在分析汽车工艺路线数据的特点之后,讨论了汽车工艺路线信息的获取及转化方式,定义了系统基本属性表结构和结构关系表结构,并对两类表进行合理的计算机表示。利用VISUAL Basic设计了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工艺路线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输入、表单输出、添加、修改、查询、删除、表单存储、接口功能、用户权限设定以及用户日志记录),利用SQL Server建立了系统数据库,通过应用举例,验证了工艺路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系统的实际投入使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AutCAD2000环境下,采用ARX编程开发汽车变速器回转件零件CAPP系统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介绍了针对汽车变速器中的轴及齿轮零件的CAPP系统-BSXCAPP的工作原理和方法,该系统将零件信息分解为总体信息和特征要素信息,在零件信息输入的同时实现零件图形的参数化绘制,通过零件信息与工艺决策规则的匹配,自动生成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工序内容,并实现工序图的自动绘制,系统基于图形环境和数据库运行,满足了CAD/CAPP的集成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加速进行,用铝合金挤压型材制造的零部件数量也会逐年增加,这就对挤压铝零件的断面设计和工艺优化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挤压铝零件在汽车上的应用,同时通过对具体产品的挤压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优化产品断面,调整挤压工艺参数,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挤压性,有效保证了产品的组织和性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基于成组技术的汽车冲压件工艺设计系统的组成和设计方法。应用数据库原理,建立了工艺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应用成组技术对零件进行分类,建立了零件特征信息编码,开发了汽车冲压件工艺设计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零部件成本分析准确性和正确性,对线束类零部件成本分析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对某一线束产品构成和工艺同步分析,运用计算分析及对比分析法分析得出线束类零件成本测算方法,形成适用于多种类型汽车零部件成本控制及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工厂生产实践介绍汽车生产缺件汇总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的产品结构明细表、工艺路线、生产作业计划及物资库存等基础数据库,能根据生产管理部门的需要,快速而准确的提供各种生产信息,实现了汽车装配缺件表、缺件、生产作业计划、物资库存的查询等功能。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解决了原来汽车装配缺件的不准确性;解决了快速适应市场组织生产的不灵活性等,有效地组织生产,发挥了调度指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品种生产中车桥装配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工厂实践介绍多品种生产中车桥装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采用多个数据库同时工作与功能相对独立的结构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使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产品结构明细表、工艺路线、车桥生产零件库等基础数据库能根据生产管理部门下达的装配计划,快速而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实现了车桥装配发件配单的自动生成与打印、装配需求预测、生产工艺路线查询、库存日报、月服、库存资金结算等多种功能。系统投入运行以来,有效地满足了生  相似文献   

8.
通常金属和塑料相比,同结构、尺寸的零件重量金属大于塑料。用塑料来代替金属在汽车轻量化应用上有着广阔的前景。另外,利用塑料模具可以成型结构复杂的零部件,有利于零部件集成化设计,优于金属模具。汽车工程师应将设计工作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零件结构优化设计上,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汽车产品。某越野车外饰零件首次应用以塑代钢,取得降重降本效果,零件集成化设计减少零件数量。  相似文献   

9.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汽车生产装配工艺不断提升,各大汽车制造企业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控制,逐步根据整车零件装配精度要求,深入研究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这使得汽车生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品尺寸链标准,各个汽车零部件之间的装配精度都有明确的装配基准。汽车主机厂不仅有自身的尺寸工艺,还需要借助第三方专用设备将尺寸约束连贯起来完成定位,再通过紧固的方式将部件准确地装配在车身上。天窗装配工具被称为天窗安装机械手,具有自定位功能,可在不同车身上居中定位并安装天窗,保证天窗的密封胶条与车身的天窗口间隙一致,避免由于密封条受压程度不同出现漏水和装配面差问题。针对天窗机械手功能,详细阐述了该设备的设计思路,以及工艺尺寸链的逻辑路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我厂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根据汽车产品明细表及工艺路线,通过输入定额时间原始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劳动定额的时间的统计,汇总和打印。  相似文献   

11.
正汽车零部件行业与汽车制造、维修密切相关,在汽车后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要解决好其发展问题,必须深入研究其运营规律和自有特质,通过对其自有规律的把握,调整行业策略,使其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一、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基本特征汽车零部件是构成汽车整体的各单元,也是服务于汽车的产品。零件指不能拆分的单个组件;部件指实现某个动作(或功能)的零件组合。部件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多个零件的组合体。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设计,是针对产品设计的全过程、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在计算机中完成设计任务、设计出所需产品数字模型的过程。采用数字化设计技术能够帮助汽车零部件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增强竞争力。本文扼要介绍了数字化设计的概念及意义,并详细介绍了在汽车零部件设计中能够广泛应用的各种数字化设计手段,以期能够对零部件开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凌欣南  徐本柱 《客车技术》2013,(5):17-19,24
通过对线束图纸建立语义模型,开发基于语义的汽车线束工艺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协助工艺设计人员进行内联设计、预装设计,并能自动生成下线、压接、内联、预装、BOM等各种工艺文件。该系统的应用,使工艺设计人员能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工艺设计,有效提高了线束生产效率和准确率,其他人员也可以通过软件的信息检索功能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的历史BOM和对应零部件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14.
国内轿车零部件制造商经常要面对引进或改进车型的零部件为适应国内道路耐久性性能而进行的二次开发问题,文章运用疲劳分析理论及材料失效机理分析理论,阐述了某型轿车副车架总成在台架强化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破坏问题的基本解决思路,形成了通过运用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手段来解决产品快速设计开发、定型的技术路线,提升了企业自主研究和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汽车产品的角度,凡构成汽车整车的汽车系统,总成、部件、零件及相关件均称之为汽车零部件。近年来,汽车零部件的内涵在不断地扩展,如组件(小模块)、汽车用品就是典型的例子。汽车零部件可以是汽车基本件,也可以是选装件;汽车零部件分为机械类、机电类、电子类以及其他类;汽车零部件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非固态(如油料)。  相似文献   

16.
王亮  关荣 《中国电动车》2009,(10):19-21
本文主要是研究汽车液压盘式制动器设计计算程序,通过运用Visual Basic 6.0软件和Access数据库实现制动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基于制动器中的零部件数目较多,在掌握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汽车设计技术理论知识构成以及汽车零部件的工业现状及水平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汽车液压盘式制动器设计、计算分析模块。从模块功能的概述、基本原理以及程序设计流程三个方面进行完整的模块设计说明。从而实现汽车液压盘式制动器设计的自动化,提升整车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7.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冲压工艺系统,辅助冲压工艺编制及管理。通过建立工艺内容数据库,由计算机将库中内容转换成各种工艺文件,对库中内容进行管理,并通过一定程序实现工艺内容的随机查询和统计,冲压工序图CAD实现了产品、工艺、工装设计与制造之间产品尺寸的计算机传递,提高了工效及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8.
阿炜 《汽车与配件》2006,(34):25-25
现代汽车制造业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具备严格的加工零件尺寸和精度控制能力,如安全气囊、ABS和安全带等一些安全件是用来确保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能进行可靠的安全保护作用,是按照严格的标准而设计的。因此,这些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应该致力于产品生产的零缺陷目标,因为,一百万分之一的次品对于这个零件本身来说就是百分之一百的缺陷。幸运的是,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正在得到来自机床设备供应商越来越多的帮助,他们的机床系统为实现产品零缺陷制造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正双腔贯穿真空助力器产品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创新设计,可以优化该产品,实现重量减轻、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并提出优化的技术方案及工业化的工艺路线。汽车安全技术的研发是当前国际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汽车制动系统是汽车行驶安全的必要装备,真空助力器制动主缸总成是汽车制动系统中的主要零部件。真空助力器制动主缸总成的轻量化开发研究,是顺应汽车节能减排发展趋势的重要的新产品开发项目。  相似文献   

20.
杨彩虹  马宁  马涛  李海荣 《专用汽车》2023,(4):25-26+33
针对某混合动力汽车悬架研究的转向节变形、断裂问题,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前悬架进行三维模型建立,并通过进行静应力分析、模态分析,查找悬架系统关键零部件失效原因,最后通过分析结果进行优化设计以及仿真校核设计。研究结论可改善混合动力汽车悬架研究前悬架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