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强  韦笑  任冠南 《城市交通》2021,19(5):1-16
街道作为城市中承担交通、活动、生态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品质提升与精细化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街道设计导则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空间专项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城市方兴未艾.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和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其编制经验,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的理念目标、体例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特征分析.进一步反思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理念与目标,提出街道设计导则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独特借鉴价值,并探索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街道设计工作正在从早期重视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功能与空间场所功能并重的阶段转型。日本拥有与中国相近的文化特征,在《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以及相关工程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有一定借鉴价值。首先,回顾日本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导则》的编制背景。然后,梳理日本相较于其他国家或城市独特的《导则》编制目的、研究范围及内容框架。同时,从街道设计的构成要素、交通环境建设与管理措施、制度设计等方面对《导则》核心内容展开解读。最后,基于日本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反思街道设计工作的原则与初衷,提出对中国编制、修订街道设计导则以及项目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践行绿色交通主导的街道更新和整治,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现状街道更新实践存在绿色交通主导不明确、多专业协同程度低、一体化设计考虑不全面等问题。依托北京市平安大街(西城段)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总结和梳理街道更新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从交通调查、主动探测技术、健康街道和公众参与四个层面,建立多维度的街道更新评估方法,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街道的特征与问题。提出街道更新的实施路径,包括绿色交通主导的街道更新技术路线制定、分步实施完整林荫街道、多专业协调设计、慢行空间品质一体化提升、设计和施工任务及流程梳理,将街道的服务重心由机动车转向人,进而塑造高品质的街道空间。  相似文献   

4.
街道环境恶化的问题在城市中正不断加剧,以往对品质交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交通量计算、拥堵难点治理、优化车道分配等,对道路功能包含的城市景观与市民活力的思考不足。首先从时代背景、道路功能演变、街道建设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阐述交通品质化的历史发展沿革。结合深圳市民出行需求变化,探索新时代市民对品质交通的需求。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提升项目为例,从绿色低碳交通的发展需求和城市设计优化层面入手,分析并提出街道环境品质提升的整体思路,并针对道路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街道品质提升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指出既要在有限的道路横断面中妥善考虑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均衡,同时又要对道路沿线的碎片化空间整体考虑,并统一纳入景观化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述城市设计与交通工程学科文献,从新西兰视角明确共享空间概念的起源和演变。综述过程包括研究公众期望变化背景下的公共道路空间的功能与使用以及如何与一些相互关联的街道设计方法(如交通稳静化和自适应道路)联系起来。这些方法从机动车时代初期就被用于最小化机动车影响。应用于城市活动中心的公共道路环境中的共享空间概念,正逐渐被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和管理部门所接受。共享空间不同于传统道路,它鼓励通过少量物理隔离使全体道路使用者合理地使用同一道路空间。为了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实现共享空间,在设计上需要通过促进步行与骑行活动来降低机动车主导性,同时应将道路空间作为场所来利用而非仅仅出于其机动性与可达性目的。基于交通稳静化街道与共享空间在基础概念上的差异,认为共享空间由一些设计要素组成,若缺少这些要素,公共街道将难以对全体道路使用者发挥其真正的共享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综述城市设计与交通工程学科文献,从新西兰视角明确共享空间概念的起源和演变。综述过程包括研究公众期望变化背景下的公共道路空间的功能与使用以及如何与一些相互关联的街道设计方法(如交通稳静化和自适应道路)联系起来。这些方法从机动车时代初期就被用于最小化机动车影响。应用于城市活动中心的公共道路环境中的共享空间概念,正逐渐被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和管理部门所接受。共享空间不同于传统道路,它鼓励通过少量物理隔离使全体道路使用者合理地使用同一道路空间。为了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实现共享空间,在设计上需要通过促进步行与骑行活动来降低机动车主导性,同时应将道路空间作为场所来利用而非仅仅出于其机动性与可达性目的。基于交通稳静化街道与共享空间在基础概念上的差异,认为共享空间由一些设计要素组成,若缺少这些要素,公共街道将难以对全体道路使用者发挥其真正的共享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7.
熊倩  李雪 《城市交通》2013,(6):75-79,42
中国高铁枢纽设计工作普遍缺乏一个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建筑师对于以交通功能为导向的枢纽设计缺乏经验,同时相关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沟通与协作。总结了中国在高铁枢纽设计过程中面临的管理和技术挑战,提出建立由业主、规划部门、建筑师、交通咨询顾问、运营管理者和投资商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深入探讨了协调机制在枢纽设计原则和交通分析中的体现,并以换乘比例的确定和仿真分析为例,说明协同机制在交通分析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克跃 《城市交通》2014,(1):61-65,73
中国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更加侧重于解决机动交通问题,较少考虑人在街道上的活动需求,以及街道空间的设计问题。首先追溯"街"和"路"的概念起源、比较国内外"街"和"路"的概念差异。指出"街"强调公共活动空间属性,"路"强调交通通过性,二者在空间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对象以及交通特点方面均有不同。探讨中国与英美国家、日本城市道路分类的异同,指出英美国家及日本对"街"和"路"在概念上有明显区分。详细阐述街道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同时应满足人对街道的使用需求,使其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和可替代性,并做到绿色环保以及与立体空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街道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人、车交通以及公共空间等多种功能。经过长期的城市发展实践,欧美发达国家的街道设计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纷纷检讨传统交通设计,开始对"车本位"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回归"人本位"的设计理念,出台一系列"以人为本"的规划策略指导,把已被交通发展边缘化的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重新纳入视野,进行统一筹划,"完整街道"由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街道设计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环境营造起着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形象特色和市民出行文化。构建活力街道、创造美好生活是杭州市街道重塑的目标。结合当前街道设计发展的理念,回顾进入21世纪后杭州市街道设计与改造的实践历程,总结各阶段的问题与经验。杭州市在街道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从单一的道路工程向完整街道改造的转变过程,其街道改造的亮点是关注步行与骑行空间和街道文化。以湖滨步行街区和延安路为例,展望G20峰会后、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以世界名城为目标的杭州在街道设计与实践中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王海英 《城市交通》2007,5(2):99-99
本书是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体系及工作指引方面的实践总结。该中心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形成了实施导向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和机制创新。本书包含从宏观到微观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体系说明,概括了城市整体交通规划、分系统交通规划、分区交通(改善)规划、片区交通(改善)规划、重要交通设计建设、详细规划(改善设计)及交通影响分析、交通专项调查研究等各类项目的规划设计任务、规划技术路线、成果构成及要求等工作指引,并精选该中心的工作实例作为辅助说明。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出行分担率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针对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设计体系进行解读。首先介绍《导则》的编制思路,以及由交通设施设计和交通环境设计组成的设计体系。《导则》编制过程中提出“微笑街道”(SMILE Street)设计理念,强调对人的关注、提升城市街道空间品质。重点分析“微笑街道”的五大设计原则:小尺度(Small)、维护运营(Maintained)、整合协调(Integrated)、街道活力(Lively)和愉悦舒适(Enjoyable),总结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技术要点和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3.
衡量完整街道完整性的工具可以被用于制定政策、决定基础设施投资优先考虑的区域以及如何分配单个街道的路权。回顾了评估完整街道设计最前沿的研究文献。评估完整街道必须先建立基于现实情况的完整性评定标准,而此标准需通过建立街道分类体系将不同类型街道优先体现的功能和预期目标相结合。标准指标体系应体现街道的完整程度,包括交通、环境及场所等要素,同时也应足够灵活,从而能够阐述实现这些功能的各种方法。除极个别外,文献回顾的大多数指标体系都不适合用来评估完整街道,因为这些评估体系大多仅衡量街道是否具备特定的设计要素。另外,一条街道的完整性还可以依据其交通运行、环境和场所方面的标准来评估,也可以与所属街道分类制定的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因此,考量一条街道涉及很多因素,如何界定完整街道的优劣及评价指标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4.
正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既有交通功能,又有生活功能。按照城市居民驻足、休闲等活动需求,构造街道的形态、景观、环境和功能结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是一项城市和交通规划的综合性课题。我们观察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非常不同的感受,其中既有各地不同社会、文化、习惯的影响,也可以看出工程设计和技术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孙正安  陈一铭  王超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92-196
结合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和街道品质提升,分析路缘空间的内涵和普遍特性,提出现阶段我国街道路缘空间优化设计三大原则:统筹配置、功能整合和弹性适应.结合目前我国路缘空间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同时,针对路缘空间的安全隔离、衔接换乘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制定设计要点,以期对路缘的精细化设计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追求精细化的街道设计——《伦敦街道设计导则》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交通政策就在向整合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方向努力。伦敦交通局于2004年发布了《伦敦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并于2009年修订。该导则作为"更好的街道"计划的一部分,对伦敦市区的街道项目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通过叙述伦敦市街道形态与规划政策的演变,介绍《导则》的政策背景、概要内容及设计原则。从设计流程、材料面板、街道设计指引几个方面解析《导则》的特点。通过研究伦敦市的道路形态和街道设计现状,评述《导则》的落实与应用情况。最后,从全过程精细化指导、规范标准补充、街道设计理念转变三个方面总结《导则》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的慢行空间,由于多年来机动车规划优先的影响,其品质改善十分有限,与之相伴相生的城市生活日益缺失,乃至基本消失.聚焦城市核心区这类城市更新热点地区,以上海市静安苏河湾城区为例,通过细化区域出行、慢行网络、慢行设施、交通运行、慢行安全等交通特征的调研与分析,提出构建便捷高效、特色彰显、品质宜人慢行交通体系的目标,并从重点区域、重点节点、重点街道等3个尺度提出慢行空间打造的具体措施,提升区域慢行可达性,缝合被分割的慢行空间,体现对慢行路权的保障和对红线内外街道空间统筹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兰潇  李雯 《城市交通》2014,(2):36-49
饱受汽车拥堵困扰的阿布扎比,迫切需要寻求向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转变,《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应运而生。《手册》以步行优先为前提,以体现多元需求平衡为特色,按照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顺序划分通行优先权等级。同时结合“用地环境属性”与“道路承载力属性”提出街道分类与指引,尤其在街道功能划分与模块化横断面设计方面独具特色。在引导阿布扎比的街道设计向更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同时,其诸多创新和亮点同样值得中国城市在发展转型中借鉴,以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稳步转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海口市城市街区路侧空间的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使用特征,从人性化、精细化、标准化角度提出路侧空间设计方法。首先,从街区特征、设施特征、交通特征等方面分析问题成因,提出统筹红线内的路侧带与红线外的建筑前区,减少路侧空间使用功能重叠的基本设计思路。其次,对路侧空间进行了功能细分和界定,研究了人行道、绿化带、建筑前区的宽度计算方法、功能布置要求和设计要点。最后,采用现场调查数据测算人行道宽度,对人行道和路侧带宽度进行分区分类设计,将绿化带与附属设施协同设计,创新提出了功能性内侧绿化带,弹性考虑建筑前区内机动车停放需求,研究了停车区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20.
正正如通过摄政街了解伦敦,通过第五大道、香榭丽舍大街了解纽约和巴黎,人们总是通过街道来认识城市,街道是最常见的触摸城市的公共空间载体。完整街道设计最重要的是对公共空间的关注,从道路到街道,是机动车交通空间向步行化生活空间的回归。同时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强化街道两侧的活动联系,鼓励步行者与商业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