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浙江省绍兴市老城区,其交通现状和发展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传统格局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提出从交通、空间两方面统筹安排、合理组织以解决老城区的交通问题。提出4点交通优化策略:净化老城区过境交通;分流居民日常生活交通与旅游交通、机动交通与非机动交通;强化城市主要功能中心的联络线;加密次干路、支路路网。同时,在充分尊重城市历史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交通性道路和特色道路分别进行景观控制和交通管制,进一步优化其空间环境,强化并突出其特色,使其成为塑造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规划阶段统筹考虑道路空间、风貌保护及城市空间等,进行了红线调整阶段的综合改造规划,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以海伦西路地区风貌保护为前提,将关注对象从单纯的道路拓展到整体街道空间,统筹考虑了交通功能与风貌保护的平衡协调,对规划道路红线进行了调整。根据道路综合改造的理念,将城市空间、历史风貌、地块功能等要素统筹考虑,在规划阶段对道路尺度进行分析,并对道路断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城市发展过程中,高强度开发带来的交通问题与市民高品质城市生活环境需求的矛盾不断加剧。以成都市简州新城龙马湖长岛交通规划方案为例,利用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构建立体路网,为慢行交通和片区公交提供独立的通行空间,支撑公园城市发展目标;通过对立体路网交通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从多方面提出道路交通优化改善措施,包括路网结构采用双向丰字形路网,道路横断面采用"桥梁+地面路"形式、路中或路侧自然采光通风及路侧景观多样化设计,交叉口采用"导流岛+信号灯"形式,地块交通组织采用地面首层化设计等措施,最终实现上层路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通行环境的高品质,同时保证下层路网机动车交通环境舒适畅达。  相似文献   

4.
马强  韦笑  任冠南 《城市交通》2021,19(5):1-16
街道作为城市中承担交通、活动、生态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品质提升与精细化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街道设计导则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空间专项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城市方兴未艾.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和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其编制经验,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的理念目标、体例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特征分析.进一步反思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理念与目标,提出街道设计导则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独特借鉴价值,并探索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杰 《交通与运输》2020,36(1):24-28
为加强城市道路品质提升过程中城市道路设施带的整合与优化,首先,列举现状城市道路设施带设置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道路特征及街道设计理念,分析了道路品质提升过程中,打造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街道设施带提升所需要注意的要点,并提出了设施带改造的技术流程;最后,结合深圳市道路品质提升项目,以书城路改造为例,对其设施带进行整合和优化。结果表明,改造后的书城路慢行空间得到释放,慢行品质有较大提升,车行有序,效果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城市老城区道路交通拥堵、运行混乱的问题,优化道路交通出行环境,以广州市荔湾老城区为例深入分析现状道路交通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优化道路分级与空间利用、构建保护环、优化公交走廊、优化路网微循环、规划沿江景观路、完善慢行系统等方面制定道路提升策略,以期提升老城区出行品质,助推老城市新活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的慢行空间,由于多年来机动车规划优先的影响,其品质改善十分有限,与之相伴相生的城市生活日益缺失,乃至基本消失.聚焦城市核心区这类城市更新热点地区,以上海市静安苏河湾城区为例,通过细化区域出行、慢行网络、慢行设施、交通运行、慢行安全等交通特征的调研与分析,提出构建便捷高效、特色彰显、品质宜人慢行交通体系的目标,并从重点区域、重点节点、重点街道等3个尺度提出慢行空间打造的具体措施,提升区域慢行可达性,缝合被分割的慢行空间,体现对慢行路权的保障和对红线内外街道空间统筹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通过综述城市设计与交通工程学科文献,从新西兰视角明确共享空间概念的起源和演变。综述过程包括研究公众期望变化背景下的公共道路空间的功能与使用以及如何与一些相互关联的街道设计方法(如交通稳静化和自适应道路)联系起来。这些方法从机动车时代初期就被用于最小化机动车影响。应用于城市活动中心的公共道路环境中的共享空间概念,正逐渐被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和管理部门所接受。共享空间不同于传统道路,它鼓励通过少量物理隔离使全体道路使用者合理地使用同一道路空间。为了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实现共享空间,在设计上需要通过促进步行与骑行活动来降低机动车主导性,同时应将道路空间作为场所来利用而非仅仅出于其机动性与可达性目的。基于交通稳静化街道与共享空间在基础概念上的差异,认为共享空间由一些设计要素组成,若缺少这些要素,公共街道将难以对全体道路使用者发挥其真正的共享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城市道路是经济社会活动和多元交通系统运行的重要载体,也是公共空间、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道路都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重点。因此,城市道路系统既要保障交通功能,也要保障公共空间和景观要素功能;既要保障提升城市效率的长距离机动交通,又要保障支撑多元交通系统的短距离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既要保障交通畅通和可达,还要保障以街道为核心的经济社会活动繁荣。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综述城市设计与交通工程学科文献,从新西兰视角明确共享空间概念的起源和演变。综述过程包括研究公众期望变化背景下的公共道路空间的功能与使用以及如何与一些相互关联的街道设计方法(如交通稳静化和自适应道路)联系起来。这些方法从机动车时代初期就被用于最小化机动车影响。应用于城市活动中心的公共道路环境中的共享空间概念,正逐渐被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和管理部门所接受。共享空间不同于传统道路,它鼓励通过少量物理隔离使全体道路使用者合理地使用同一道路空间。为了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实现共享空间,在设计上需要通过促进步行与骑行活动来降低机动车主导性,同时应将道路空间作为场所来利用而非仅仅出于其机动性与可达性目的。基于交通稳静化街道与共享空间在基础概念上的差异,认为共享空间由一些设计要素组成,若缺少这些要素,公共街道将难以对全体道路使用者发挥其真正的共享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既有交通功能,又有生活功能。按照城市居民驻足、休闲等活动需求,构造街道的形态、景观、环境和功能结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是一项城市和交通规划的综合性课题。我们观察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非常不同的感受,其中既有各地不同社会、文化、习惯的影响,也可以看出工程设计和技术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践行绿色交通主导的街道更新和整治,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现状街道更新实践存在绿色交通主导不明确、多专业协同程度低、一体化设计考虑不全面等问题。依托北京市平安大街(西城段)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总结和梳理街道更新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从交通调查、主动探测技术、健康街道和公众参与四个层面,建立多维度的街道更新评估方法,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街道的特征与问题。提出街道更新的实施路径,包括绿色交通主导的街道更新技术路线制定、分步实施完整林荫街道、多专业协调设计、慢行空间品质一体化提升、设计和施工任务及流程梳理,将街道的服务重心由机动车转向人,进而塑造高品质的街道空间。  相似文献   

13.
徐建刚 《城市交通》2010,8(6):54-60
引导市民出行方式转变和交通管理创新是解决城市交通和碳减排两大难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南京的无车校园、上海的自行车道网络系统和重庆的公共大电梯三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三种不同公共空间环境中,以不同低碳交通创新方式对城市交通出行空间环境进行优化创新设计的模式,介绍了案例背景并分析设计特点和创新价值。最后,进一步挖掘案例创新设计蕴含的价值意义,分析表明: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不仅对低碳城市和低碳交通有重要贡献,而且对市民自身素质、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以及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人们使用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意愿降低,加剧了交通拥堵、空气和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应对后疫情时代公共健康的诉求,引导人们采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出从健康街道的视角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首先,对健康街道方法进行解读,重新认识后疫情时代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其次,以王府井地区为例,采用健康街道方法对街道现状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估。最后,提出打造健康街道示范区的目标和策略,并对改善方案进行后评估。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以往改善空间设施的基础上,要更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在关注通行功能的基础上,要更强调场所功能的营造;在关注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自身的基础上,要更强调多交通系统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铺装景观的功能特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丙秋 《城市交通》2007,5(1):88-91
道路铺装景观具有双重功能:交通功能和环境艺术功能.交通功能包括可辨识性、界定性、方向性、警示性、诱导性和限速性;环境艺术功能包括营造宜人空间、连接建筑与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等.铺装景观的双重功能使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图示,在交通规划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景观,在改善城市空间环境领域中显示出独具魅力的装饰特性.在人类社会把安全与环境问题列为第一主旋律的今天,铺装景观因其具备交通与环境艺术功能的双重属性而将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老城区交通的改善与优化是国内众多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南宁市老城区为例,在分析其交通问题现状的基础上,从减少区内交通量和优化区内交通出行环境两方面入手,提出四点改善老城区交通的对策:利用外围环路分流过境交通;优化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构建慢行廊道整合区内资源;通过景观设计提升道路品质。这对城市交通的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切实转变以往城市道路“重工程、轻功能”的设计模式,针对江苏省城市道路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在道路建设流程上强调功能导向型交通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环节之间的深度协作。在设计内容上强调回归多种交通方式共享的道路功能,改革道路路权的分配模式,整合城市空间资源,加强交通与用地、景观、人文的有机协调等,从而营造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的开发滨江道路资源,提出适应城市新需求的设计理念。以温州市瓯江路为例,通过对其特点、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弱化交通功能、构建慢行系统、融合现状资源和保留文化信息等滨江道路系统的设计理念,并对其道路断面形式进行了比选。对于城市滨江道路系统的开发建设,除了需考虑其本身固有的交通属性外,还要将其置于城市滨江公共空间这一大环境中,结合慢行系统的打造、自然环境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因素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9.
回归人性化日益成为生态文明时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共识。首先,在总结街道设计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导则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街道范围,即不包含以交通功能为绝对主导、缺乏公共交往空间功能的道路。其次,提出街道设计的基本功能、街道分类和尺度建议,总结街道设计中的关键挑战,主要包括全要素的空间协调方法和工作机制创新两大方面。最后,结合空间一体化设计、精细化设计、交通稳静化设计等总结街道设计的要点,并基于规划实践提出对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同时,应更加关注轨道沿线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在分析新形势下城市及交通发展的问题和需求基础上,梳理总结轨交站点综合开发的理念和技术路线,结合东莞轨交1号线黄江北站综合开发规划进行实践,提出应同步推进轨交选址和周边土地开发潜力分析,细化综合开发范围并明确不同范围的开发主体,差异化考虑业态功能,优化提升站点周边用地布局、强度并混合利用,加强片区风貌环境和交通的精细化设计和品质提升,引入经济测算反馈方案优化等对策。相关研究可为后续类似城市轨交站点综合开发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