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韩凌峰  李鑫健 《航海》2014,(6):64-66
本文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上海市海上搜寻救助管理办法》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同时围绕该办法对海上专业救助队伍的影响和要求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救助队伍应采取的积极措施,对于促进上海地区的海上搜救工作更好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雨  李艮田 《航海》2012,(1):49-52
厦门港"达飞利波拉"轮搁浅救助工程是我局有史以来救助吨位最大的一次抢险救助工程,在国内外海上抢险救助领域也属罕见。本文详细介绍了"达飞利波拉"轮的搁坐力的相关计算、脱浅调载方案和拖曳出浅方案,为安全、快速、圆满地完成救助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后续的类似抢险救助任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海上救助分级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海上救助分级体系概况从我国现有的与海上救助相关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关于海上救助的分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搜救预案》)中体现出的对海上救助的管理性分级;二是针对某遇险事件的海上救助事故性(主要是危险性)分级。(一)海上救助的管理性分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由交通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省级海上搜救中心和海上搜救分支机构三级搜救指挥协调机构组成的海上救助主管协调机制,因此,我国海上救助的分级中存在着对海上救助的管理性分级。我国《搜救预案》中提到的海上救助行动的分级…  相似文献   

4.
孙富民 《航海》2011,(2):12-15
序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作为海上的专业救助队伍,自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部党组做好"三个服务"的要求和"三精两关键"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5.
以CNKI1977—2015年数据为基础,从文献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基金项目、发文机构等方面,对中国海上救助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中国海上救助研究的状况和特点,对中国海上救助的研究热点、引文情况和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拓宽海上救助研究视野、完善海上救助理论水平、促进海上救助技术创新的实施建议,探讨构建海上救助学术评价体系、提高海上救助科研能力、加强海上救助横向合作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切实加强海上人命救助,提升温州海上搜寻救助能力,积极鼓励社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人命救助工作,体现海上搜救工作的社会共同性,确保海上救助行动快速、及时、高效。针对目前温州搜救责任区搜救基点配布不合理、搜救力量配置不足的现状,本文将对如何建立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翁志敏  李鑫健 《航海》2014,(5):56-59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作为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从事东海辖区内海上人命救助及以人命为直接目的的财产、海洋环境的救助,全力守好海上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进一步完善救助值班待命机制,提高救助成效,笔者对东海救助局2008-2012年执行的海上救助情况进行分析,对救助力量部署提出一些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8.
《航海》2017,(4)
高速救助船近几年在海上救助工作中的运用和发挥越来越重要,其具有的良好的适航性、耐波性、快速性和操作性以及其24小时不间断的搜寻救助能力都使其在海上救助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经过近几年的海上救助实例,高速救助船在人员落水救助、伤病员转运方面的救助作业较多,但是在海上拖带方面涉及较少,本文主要就高速救助船在海上拖带作业中的操纵和应用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客观阐述了高速救助船在海上拖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世栋 《水运管理》2000,(12):31-33,30
、法律特征海上救助是海运业和其他海上活动的派生需要。海上救助是指对海上或其他通航水域遭遇海难的船舶、海上设施、货物和全部或部分 ,由无法定救助义务的外来力量依据救助合同对其进行的救助 ,从而使遇难船舶或财产脱离所遭遇的危险 ,被救助方向救助方支付一定报酬的服务。实施救助的外来力量可以是从事救助工作的专业救助公司 ,也可以是临近或过往的船舶。海上救助是海商法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救助人在海上或其他可航水域 ,如能成功地使得遇险船舶、设施、货物等脱离危险 ,即有权为自己的救助行为请求报酬 ,并有条件对获救财产行使留…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揭牌,标志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正式开始运行。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承担实施三沙周边海域应急救助和抢险工作,为区域内救助船舶、航空器实施救助任务提供支持和保障。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正式运行,将进一步优化南海救助力量布局,为建立中国救捞24小时管辖海域应急救援网络夯实基础,对保障南海海上人命环境财产  相似文献   

11.
赵楠  真虹 《水运管理》2010,32(4):35-37
为帮助我国海上救助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寻找不足、继续发挥优势,首先分析海上救助的特殊性和风险性,进而提出建立海上救助系统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设定原则,最后根据我国海上救助体系特点,分别从人才、技术装备和管理等3个方面建立1级指标并进行细分,建立我国海上救助系统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海上人命救助报酬问题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婵 《珠江水运》2005,(4):39-41
本文从海上人命救助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各国以及国际法对该义务的规定,详细阐述了关于海上人命救助报酬请求权问题的不同学说及立法.笔者对海上人命救助报酬请求权持绝对肯定态度,并由此提出了对我国海商法的立法建议,主张建立海上人命救助基金,对不能从财产救助款项中获得报酬的人命救助者支付报酬或者补偿,以鼓励海上人命救助行为.  相似文献   

13.
船只发生事故,遭遇灾难的人员生还率要低于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抓紧海上救助时间,提高海上救助速度,对遇难船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时间与速度对于海上救助的重要性、时间与速度的影响因素、缩短救助时间与提高救助速度的措施三个方面对海上救助时间与速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总结中国、美国、日本的海上救助力量现状,在此基础上选用具体指标对三国海上救助力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我国与美国、日本在海上救助力量配备上存在的差距,以期为我国海上救助力量的建设与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曲涛 《航海技术》2003,(5):75-76
此文分析了海上人命救助义务和国内外有关人命救助报酬的规定,提出了为鼓励海上人命救助应成立海上人命救助基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陶雪松 《中国海事》2014,(12):43-44
文中通过分析海上医疗救助与海上人命救助的区别,指出建立海上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并对建立此制度的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专业海上救助训练系统耗散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提出海上救助训练系统优化方法,包括训练系统的熵流优化,增加开放度、保持非平衡态的结构,合理利用非线性关系促进涨落突变。最后提出依据耗散结构特点进一步发展进专业海上救助训练系统和加大专业海上救助训练系统的负熵流的建议,为发展和完善专业海上救助训练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多年以来,美国海上救助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先列,找出中国与美国在海上救助水平上的差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海上搜救管理体制、救助装备、应急反应速度、搜救立法、搜救志愿服务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海上救助水平进行对比探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升我国海上救助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增强海上遇险搜寻与救助有效性为研究目的,开发基于电子海图的海上搜寻与救助协调决策系统软件.介绍了海上遇险事件报告与更新,救助船舶或飞机的选派,遇险目标漂流轨迹的预报,选择合适的搜索模式及救助方案来进行海上搜救工作等功能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是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国防交通战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应海上值班待命和救助需要,交通救捞系统各救助局建造并投入使用了多艘先进的救助船艇,先后列编了多艘大功率救助船舶.实践也证明这种大功率救助船在实施海上人命、财产救助,维护海洋环境清洁,助力国家能源发展和经济建设,维护国家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