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印度城市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后小汽车出行向公交转移的可能性. 借助新的混合交通流仿真模型测定设置公交专用道后公交服务水平改善状况. 基于陈述偏好入户调查的抽样数据,本文还引入其他影响出行方式转移的变量,标定出行方式选择二元Logit模型. 根据实际和预测数据,确定了公交服务水平改善条件下小汽车出行向公交转移的一系列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两种方式出行时间差,绘制出行方式转换概率曲线,并为多变量宽值域条件下交通方式转移的预测提供一种易于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应用中,经济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使得运输问题中的供给、需求以及单位运输成本难以确切地衡量. 同时,运输时间的最小化也较为重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运输供给、需求和单位运输成本为模糊量的情况下,最小化运输时间和成本的方法. 用具有非精确参数的多目标线性规划对此类问题建模. 针对不精确性,应用了模糊参数规划,并用全局规划求解此多目标问题. 最后,应用实例证明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车辆年平均行驶里程(AVKT)是交通和环保领域研究工作的基础,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车辆种类、区域交通运输能力和车辆的技术状况等。由于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得到AVKT的真实值, AVKT只能根据其他信息估测获得。在分析AVKT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小样本数据计算AVKT的算法。该算法根据车辆种类、上牌日期、累积里程和保有量等数据建立计算公式,提出了由累积里程计算里程分布这一关键过程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车辆的种类分布、车龄分布、里程分布和累积里程决定了AVKT的多少。该算法综合多种影响因素,适合多种分类标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并通过实例应用证明该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常州市公交线网优化项目”为背景支持,首先给出一种能够容易、准确获得公交站点OD的方法——小票法;然后结合小票法的特点,利用Visual Basic程序语言进行编程处理,获得调查线路公交站点OD矩阵;最后利用沿线小区与公交站点的依附关系,提出分配权系数,建立小区与站点的分配权关系,从公交站点OD推导出公交出行OD矩阵.该推导模型是以小票法为基础,以公交站点OD矩阵为中间过渡参数,利用公交出行OD矩阵与公交站点OD的依附关系进行推导的.不需要大量的迭代计算,大大简化了推导过程,因此可以适用于大型城市公交网的OD估计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常规公交客流OD调查抽样率及准确率难以保证的缺陷,提出调查公交客流OD的小票法. 该方法可采集各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及每位乘客的上下车站点信息. 本文基于小票法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公交客流OD分析方法:在分析小票法原理的基础上得到乘客OD的分析算法,通过ACCESS实现乘客上车站点查询,获取公交客流OD,并通过修正和扩样,准确得到公交客流OD. 最后将公交客流OD导入 EMME中,进行公交客流分配,即可输出断面客流及各站点上下车人数等信息. 该方法在厦门市公交客流OD调查中得到运用,取得很好的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错峰出行”制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概念化实施不仅不能产生好的交通效益,反而可能会使城市交通状况更加恶化.本文介绍了“错峰出行”在国内实施的现状和基本概念,描述了该制度对交通系统的作用机理,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交通结构比例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制度实施给交通系统带来的综合影响.以上海为例,从城市主要道路基础设施的交通时间特征、公共交通客流量的时间特征出发,对上海实施“错峰出行”的交通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上海交通发展的背景和交通时间特征的分析结果,给出了“错峰出行”在近期不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浮动车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度,首先以RTMS数据作为真值来验证当前样本量条件下浮动车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来逐步减少浮动车的样本量,并计算、比较不同样本量下的浮动车数据与RTMS数据的相关系数;最后得出确保浮动车数据有效所需的最小样本量. 经验证,本文研究范围内的二、三环快速路5 min时间间隔内每千米路段上需要的浮动车最小样本量为7~9个,而当前样本量条件下的浮动车数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能达到最小样本量要求的分别占73%和87%以上.  相似文献   

8.
交通流时间序列中由于数据采集设备、通讯故障等原因会出现随机扰动,这些扰动对交通特性分析及交通预测的准确性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交通流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小波分析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滤波方法,但在交通方面应用较少。本文首先对浮动车噪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小波分析方法进行介绍,确定了滤波评价指标。为便于对滤波效果比较,本文将RTMS系统采集的数据作为真值,选择北京市内多条快速路路段在不同时段进行实验,对比原始数据与滤波处理后的数据与RTMS的相似性及均方误差,表明滤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的政策措施会对居民出行行为造成影响,为使城市交通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人员经常需要对居民出行需求进行了解,城市居民的出行选择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服务时间、费用、环境及可选交通工具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文从城市居民出行需求角度出发,考虑出行者的性别和职业属性,建立了基于出行费用、走行时间、出行次数的城市居民出行Multinomial Logit 模型,采用Maximum Likelihood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并以中国西北部城市兰州市A区为实例,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拟合计算得到了该区人员出行行为的分析结果,这一结果可作为兰州市交通管理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市民出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 利用概率分析方法, 对由多种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了分析, 在无控交叉口主路车流车头时距服从二阶Erlang分布条件下, 建立了支路多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 发展了无控交叉口的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理论, 通过实例分析, 并与其他模型比较, 本模型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对误差只有16.6%。  相似文献   

12.
在对城市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进行交通调查基础上,分析交叉口混合交通流运行特性;对交叉口主路到达行人及非机动车流按“群”统计,借鉴间隙接受理论模型,对混合流下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等级进行划分,将主路到达的行人及非机动车流看作独立优先冲突流,并对其冲突特性进行分析,最终建立适应混合流下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为交叉口改造、管理控制方式选择及整个路网通行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交叉口左转专用信号灯对车辆延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中国大中城市道路主干线交叉口采用了左转专用信号灯, 针对这种交叉口提出了一种车辆延误模型, 并在上海市的一个典型交叉口上进行了实测验证, 并对比分析了车辆按均匀分布和按负二项分布通过停车线的延误结果, 将此模型与停车线延误模型及冲突点延误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 提出的有左转专用信号灯的交叉口车辆延误模型和相应的计算公式有一定的实用性, 左转专用信号灯的采用, 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 增大路口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动驾驶车辆(AV)和常规人驾车辆(RV)混合行驶的情况,在全速度差(FVD)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多前车和一辆后车的车头间距、速度、速度差、加速度差等因素,建立了适用于AV和RV 2种车辆的混行车辆跟驰模型;引入分子动力学理论定量化表达了周围车辆对主体车辆的影响程度;利用RV和AV混行场景跟车数据,以模型拟合精度最高为目标,对所有参数遍历寻优,进行标定;对比分析了混行车辆跟驰模型和FVD模型控制下交通流的稳定性,解析了车速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数值仿真试验,模拟了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2种常见场景,分析了混行车辆跟驰模型的拟合精度。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周围多车信息有利于提高交通流的稳定性;车辆速度越低交通流稳定性越差;考虑多车信息的分子动力学混行车辆跟驰模型可以提前获得整个车队的运行趋势,更好地模拟AV的动力学特征;与FVD模型相比,在城市道路条件下混行车辆跟驰模型中的RV平均最大误差与平均误差分别减小了0.18 m·s-1和13.12%,拟合精度提高了4.47%;与PATH实验室的ACC模型相比,在高速公路条件下混行车辆跟驰模型中的AV平均最大误差和平均误差分别减小了7.78%和26.79%,拟合精度提高了1.21%。可见,该模型可用于混行环境下AV的跟驰控制与队列控制,以及AV和RV的跟驰仿真。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区域交通控制技术无法应对机非冲突干扰的问题, 结合中国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的特点, 研究了交叉口与路段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分析了区域路网机动车交通特征, 确定了混合交通特性相似的区域。基于路段非机动车的阻滞作用, 分析了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折减与相邻交叉口相位差的优化。以区域路网机动车总延误为优化目标, 建立了非机动车影响条件下的区域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模型, 优化了信号周期时长、绿信比和相位差等参数, 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利用VISSIM仿真软件, 以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环形区域路网为例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 现状信号控制方案下区域路网7个交叉口机动车的车均延误为24.5~42.9s, 平均为35.99s, 路网总延误为256.39h, 优化后交叉口的车均延误为21.8~36.4s, 平均为30.12s, 路网总延误为214.57h, 7个交叉口车均延误减少了10%~24%, 平均为16.31%。可见, 优化模型能够显著降低区域路网车均延误与总延误, 提高区域路网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