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北京市实施公交改革、推动公共交通发展的背景下,以对北京市2006年初的地面公共交通线网评价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线路长度、线路网密度、线路重复系数、非直线系数、站点密度、平均站距、站点覆盖率等指标,对截至2007年8月已完成的五批大规模地面公交线网调整方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目前地面公共交通线网的总体特征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实施公交线网优化方案、提高公交运行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线路长度、线路网密度、重复系数、非直线系数、站点密度、平均站距和站点覆盖率等七方面对海淀区地面公共交通线路网现状进行了评价,找出了海淀区地面公交线网布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涵  周涛  李欣  连齐才 《交通标准化》2011,(24):146-149
山地城市道路结构和城市布局特征决定了其公交网络的特殊性。在进行公交线网网络特征指标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以重庆为例,对线路长度、线网密度、线路重复系数、非直线系数、站点覆盖率、站间距等六大网络特征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各类指标特征,深入挖掘指标的内在涵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考虑了土地性质、出行需求和公交运营成本等因素,建立公交运营效益最大的接驳范围单变量非线性单变量规划模型,经过参数标定与约束的简化后采用二分法求解。在模型的约束中使用站点聚集效应距离衰减函数建立需求与接驳距离的关系式,并通过单约束重力模型获得的距离与需求样本对其进行参数标定。然后,以接驳范围为约束指导新增线路布设和原有线路调整。前者以站点覆盖率、非直线系数、运营费用等为指标,整体客运系统运输效率最大为目标,使用启发式解法布设新增公交接驳线路;后者根据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依流程调整原有线路走向。本研究需要采集的数据并不复杂,可用于指导轨道站点公交接驳相关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水平,弱化二者客流竞争,提出基于轨道公交一体化的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法。首先,计算轨道交通影响范围内既有公交线路重合度和客运量,并采用聚类分析法筛选出待调线路集,按照与中心区的相对位置将待调线路分为区内线、区外线、尽头线和过境线4类,分别提出不同类型线路的调整方法。然后,选择高峰期公交衔接客流强度大的轨道站点为接驳公交站,建立目标约束函数,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小为目标生成新增接驳公交线路。最后,借助TransCAD建模并通过SPSS进行聚类分析,对昆明轨道交通1, 2, 3号线影响范围内的既有公交线路进行调整并新增接驳公交线路。调整后的公交线网密度增加了0.21km/km2,站点500m覆盖率增加了3.2%,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降低了0.08,结果表明此方法能有效缓解轨道和公交客流竞争,增强一体化网络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缓冲区法(Buffer method)的站点可达性是公交不平等测度的基础数据,通常按乘客到站距离计算方式(直线或沿路网)或数量分布方式(随距离衰减或不衰减)对计算站点可达性的直线缓冲区法进行改进,但可达性计算结果差异对公交不平等测度的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将直线缓冲区法与路网缓冲区法、直线衰减法、路网衰减法3种改进方法计算的站点可达性与公交基尼系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按到站距离计算方式(即路网缓冲区法)改进直线缓冲区法使基尼系数降低 13.60%,按乘客数量分布方式改进(即直线衰减法)使基尼系数降低 35.75%,按两种方式共同改进(即路网衰减法)使基尼系数降低40.56%;改进方法均使小区间可达性值差距减小,按乘客数量分布比按到站距离方式的改进效果更明显;市区比农村的公交基尼系数受可达性方法影响更大,这可能与路网、人口分布的城乡差异有关,且不同可达性方法测度城市与农村公交不平等时存在不同甚至相矛盾的结论。研究表明:简化方法会高估公交不平等且对城市与农村影响不同,因人口或路网数据缺失而选择缓冲区法时应核减公交基尼系数值,数据完备时应选用路网衰减法。  相似文献   

7.
快速公交(BRT)在公共交通中,因其快捷、舒适和高运量的特点,以及建设周期 短、投资低和见效快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青睐.然而,如何合理布设BRT线路并 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方法.本文对BRT线路规划尝试建模,以站点服务人口最大为目标, 站点及路径须满足站距、费用、线路不重复,以及几何条件等约束.模型为单目标线性0-1 规划,采用枚举法求解模型,最终给出以不同备选站为起点的多条可选线路方案,并从中 选取最优方案.此外,本文还结合非直线系数这一指标对一定区域内BRT线路站点数量 设置进行了评价.本文提出的线路规划方法可为规划人员提供一个科学规划BRT线路的 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对传统中小城市公交发展问题及现状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宝应县、辉县等公交发展实践,对线网密度、覆盖率、重复系数等现有规范指标在中小城市公交规划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提出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的一般布局原则及线网布局思路,最后,以宝应县公交规划为实例进行直观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解析常规公交运营问题,奠定水乡城镇发展的公共交通基础,提出一套公交运营现状调查与分析方法。从供给角度设置站点配置、线路设计、线路客流量、满载率和运行车速等指标,通过随车调研采集数据;从需求角度设置居民出行特征、公交服务满意度和关注度等指标,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信息;基于技术角度,从公交网络、站点和线路构建评价指标,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获取评定结果。以东莞市道滘镇为例验证方法有效性,调查结果发现:道滘镇常规公交车运营现状存在客流量少、满载率低、运输服务通达性差等供需不平衡问题,需通过调整站点、拓展线路和优化衔接方案等改进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相较于传统调研模式,新调查方法更符合水乡城镇的路网结构和运输特征,能为常规公交运营现状提供多方位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加强地铁与地面交通接驳,是发挥地铁和城市综合交通系统高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公交优先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了进一步方便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强化轨道交通接驳,自2012年11月杭州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以来,杭州公交高度重视地铁与公交接驳工作,构建了地铁公交接驳体系。截至目前,杭州公交共计在主城区设置地铁接驳线163条。其中,1、4号线的彭埠站,2号线的白洋站,5、6号线的长河站等站点已初步做到接驳线路全覆盖。  相似文献   

11.
To prioritize the issue of public bus development, a series of systematic reforms are being implemented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bus network in Beijing at the beginning of 2006, the paper has appli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readjustment effect of public bus network until August 2007, when five sets of public bus line adjustments were completed. The indexes such as the line length, network density, repetition coefficient, nonlinear coefficient, stop density,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stops, and stop coverage were selected,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public bus network. The results help to further optimize programs for improving the public bus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两个典型发达地区的城乡公交线网结构,选择了海宁市、海盐县、张家港市和吴江区4 个县级行政区作为样本,借助Transcad 4.5 软件计算线网密度、非直线系 数、重复系数、连通度、站点覆盖率、平均站距等6 个城乡公交线网结构指标属性值并进行标准化,采用熵值加权逼近理想排序技术作为评价方法,通过利用评价指标固有信息来判别指标权重,计算城乡公交线网结构评价值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后得到评价值与理想解的贴近度。对4 个样本的贴近度进行排序,发现张家港市城乡公交线网结构最佳,其后依次为吴江区、海宁市、海盐县,总的来说苏南样本优于浙北样本,两地城乡公交线网结构仍有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公交线网规划是公交系统设计的关键,较大程度上决定公交系统的运行状况。本文针对现有公交线网客流量不均衡、平高峰转换迟缓、非直线系数较大等问题,以棋盘形路网为研究范围,提出一种在棋盘形路网下的环线布置思路。该方法用环线交错覆盖路网,首先在设定的换乘系数约束下满足直达客流,然后在约束条件限制下对线网局部到整体进行修正,从而完成整个线网的初步布设。最后考虑从不同目的和角度出发修正得到的公交线网,最终比选得到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一个包含人、车、路、环境、能量和信息的高度非线性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公交串车问题严重降低了公交服务的可靠性,本文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给出了公交串车与大间隔的定义,提出了公交串车与大间隔问题的成因分析模型、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行车间隔预测模型和基于GPS与GIS的实时动态反馈控制模型。最后,对北京公交300路车所采集的680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使用的方法能有效地消除公交串车问题,同时也能为公交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和乘客的出行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站点覆盖水平,提高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分析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基于互联网开放地图平台的路径规划数据,采用以步行实际可达性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法对公共交通站点覆盖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但适用于区域公交站点布局评价,还可以聚焦于某一条具体的公交线路、自行车停靠点、P+R(Park and Ride)设施、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以及快递服务点、公共厕所等生活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分析和布局优化。最后,从向内深挖自身潜力、向外争取良好环境两个层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覆盖水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缩短公交出行起始步行路程和最终步行路程是提高公交出行便捷性、扩大公交出行分担率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缩短公交出行起始步行路程和最终步行路程的主要途径、某一公交站台起始步行路程和最终步行路程的计算办法和某一公交线网起始步行路程和最终步行路程的评价办法,并对利用站台覆盖率这一指标评价公交线网起始步行路程和最终步行路程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