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无信号交叉口多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论的方法,对已有r种代表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分析;建立了无信号交叉口多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与其它模型相比该模型 中适合中国公路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混合交通流条件下城市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分析城市环形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的运行特征。简化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个体性,突出其群体性,将行人与非机动车作为一个整体,以当量人群描述行人与非机动车组成的交通流;以当量人数为自变量,当量人群群个数为因变量,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城市环形交叉口当量人数与当量人群群个数的关系模型,选择三次函数表示当量人数与群个数的关系模型;应用假设检验的方法研究城市环形交叉口当量人群的到达时距分布,验证当量人群的到达时距分布服从移位负指数分布;以M3分布描述环道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将城市环形交叉口的当量人群和环道车流作为独立优先交通流,研究城市双车道环形交叉口与三车道环形交叉口入口处的混合交通流冲突特征。结合城市环形交叉口的当量人群、环道车流的到达特征以及城市环形交叉口入口处的混合交通流冲突特征,应用间隙-接受理论分别建立混合交通流条件下城市双车道环形交叉口与三车道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模型,应用概率论建立混合交通流条件下城市环形交叉口共用车道情况下的通行能力模型。实例分析表明,所建立的通行能力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混合交通流条件下我国城市环形交叉口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于育民 《东北公路》2000,23(2):90-93
本文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通过利用概率论的方法,对以大车和小车两种代表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分析。建立了无信号交叉口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发展了无信号交叉口单一车流理想条件的通行能力理论。  相似文献   

4.
以跟车模型为基础,利用概率认的方法,对已有r种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路段多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发展了混合车流理想通行能力理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实际调查和观测分析,采用冲突技术法建立了机非混合交通流条件下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机动车流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进一步提出了422型和444型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共用车道和拓宽路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冲突技术法推荐模型计算通行能力与典型交叉口观测通行能力和车队分析法计算通行能力,验证了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有效性。此外,探讨了行人流和非机动车流对机动车流通行能力的影响。最后,计算分析给出了422型和444型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行人和自行车流量与交叉口机动车流通行能力的回归关系式,为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无信号T型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分析法,对由大型车、中型车和小型车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分析,并考虑了主路和支路冲突车流的相互影响。在无信号T型交叉口主路车流车头时距服从改进后的M3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支路3种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了主路交通量、主路左转车比例以及可接受间隙对支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路环形交叉口延误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公路环形交叉口的运行状况,需对其进行延误研究。运用间隙接受理论,通过概率分析方法,考虑公路环形交叉口多种混合车型条件下的延误,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公路环形交叉口的延误模型。应用该模型,得出延误理论值,与实际调查所得延误值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翟颖  常玉林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4):29-31,34
环形交叉口的几何设计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为提高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针对原有环形交叉口中心岛设计的不足,通过研究交叉口不同车型比例及车辆行驶轨迹,提出了关于中心岛半径设计的优化建议,建立了适用于公路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半径设计的优化模型,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主路不同流量条件下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春  王炜  李文权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2):82-85,99
详细分析入口匝道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行为的异同之处,借鉴无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诸多研究成果,运用接受间隙理论分析研究入口匝道通行能力,提出主路在低流量、中等流量和高流量时下车头时距分别服从移位负指数分布、2阶Erlang分布和3阶Erlang分布。考虑不同类型车辆汇入的临界间隙和跟车时距,建立主路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入口匝道通行能力模型。求出相应条件下混合车流的入口匝道通行能力值,为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的入口匝道控制以及系统控制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形交叉口多已实施了信号控制,然而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在基于间隙接受理论计算通行能力时,临界间隙的确定方法多运用实际数据回归分析或假定临界间隙分布以概率论估计,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因而提出了一种考虑驾驶员行为、车辆行驶特征与入口几何特征的临界间隙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建立了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入口单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在模型中给出了信号控制时环形车道车流量的通用计算公式,该公式可描述不同相位控制时的环形交叉口环形车道车流量.给出了环形交叉口运行稳定时通行能力计算的迭代方法,确定了输入值与输出值.最后以长春市新民广场为例进行了计算,模型计算值为7916 pcu/h,仿真值为7582 pcu/h,误差为4.2%.与其他计算方法相比,模型计算值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合流区上匝道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经验计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高速公路合流区上匝道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的计算问题。利用已有的高速公路合流区外侧车道交通特征分析结论,推求在外侧车流不同车头时距分布特征下的上匝道混合车流汇合概率模型。运用回归技术和统计方法,建立了加速车道合流点分布概率的实测经验模型。对可接受间隙理论的原型进行了形式上的修正,最终建立高速公路合流区上匝道的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经验模型,它是主路交通量、匝道交通量、加速车道长度、匝道混合车流比例以及各自的临界间隙和随车时距的函数。最后结合实例介绍经验模型的数值积分求解方法,并证实该经验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无控改为信控后环形交叉口调头车流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环形交叉口交通量的增长,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设计和信号控制是缓解交通问题和改善交通现状有效技术措施。通过分析环形交叉口交通流特性采取措施,可控制右转、直行、左转3种车流在环道内通行,而对调头车流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结合信号控制方法分别介绍在环内、环口和环外对调头车流控制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环形交叉口左转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借助内侧环道与外侧环道设置左转待行区和直行待行区,并建立环道交通信号与进口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的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在饱和度等约束条件下,基于进口道停车线和环道停车线后不同的交通状态建立相应的延误计算模型,以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信号控制参数优化模型。案例分析表明:当左转交通量低于左转二次停车控制法适用的左转临界值时,所提出方法的延误较高;而当左转交通量高于该临界值时,左转二次停车控制法的延误快速上升并高于所提出方法的延误,且将导致环道锁死,而采用该方法仍能稳定运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分析进口交通量、不同类型环道数量和环岛半径等差异对所提出方法控制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形交叉口进口交通量增大,该方法适用的临界左转比例随之降低;当进口交通量的左转比例低于临界左转比例时,交叉口处于非饱和状态且延误低;反之,交叉口处于过饱和状态且延误高。当左转交通量高于450 veh·h-1时,增加左转环道有利于降低车均延误;而当直行交通量高于1 150 veh·h-1时,增加直行环道效果更佳。当进口交通量小于800 veh·h-1时,环岛半径对交叉口延误影响不大;而一旦进口交通量高于800 veh·h-1后,环岛半径对车均延误的影响随进口交通量的增长愈加显著,环岛半径越大,交叉口车均延误就越高。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城市交通中,常规公交和社会车辆混行的矛盾长期存在,严重影响着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文章首先分析公交车的存在对路段交通流特性的影响,然后进一步利用跟车模型计算路段混合车流通行能力,提出在不同公交车比例下的路段通行能力。通过研究和计算分析,说明在混合流中公交车对社会其他车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陈峻  王涛  李春燕  袁长伟 《中国公路学报》2012,25(1):128-134,140
为了精确解析城市公交车和社会车辆混合运行的状态,在基本路段车速模型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公交车流量、社会车辆流量、公交车比例等参数,建立了改进的混合机动车运行速度模型,分别选取单向二车道和单向三车道路段进行交通试验调查,采用Metrocount 5600气压管式车辆分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并用于改进模型的参数标定,并分别建立了2种车型的速度差模型,提出了路段混合车流3种不同交通运行状态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同等车流量情况下,不同公交车比例对社会车辆速度的影响表现为3个显著的变化区间;随着路段饱和度的增加,社会车辆和公交车之间的速度差呈现出从几乎不变、快速缩小到接近于零3个较为明显的运行状态;考虑车流组成中公交车比例的变化可以细化路段车流畅通状态、拥堵形成状态以及拥堵状态的判别。  相似文献   

16.
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s)与人工驾驶车辆(HDVs)混行的交通发展模式会促进城市路网容量发生变化,为解析混合交通流对城市路网容量可靠性的影响,构建了智能网联环境下城市路网容量可靠性双层规划模型。为表征CAVs信息获取与自动驾驶的能力,假定CAVs遵循系统最优原则选择路径,而HDVs则根据自身经验选择路径,基于二者路径选择的差异建立描述混合交通分配的下层模型,刻画智能网联环境下的混合交通流分配特性。并且,为了快速求解大型路网交通分配,将下层混合交通分配模型转换为非线性互补下问题进行求解。考虑到实际路网的随机性,以及路网道路通行能力并非固定值,运用具有多种相关性的均匀随机分布理论,建立了的描述城市路网容量可靠性的上层模型。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分析不同CAVs渗透率下的路网容量可靠性,并进一步解析各路段对路网容量可靠性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当需求水平d > 0.5时,路网容量可靠性开始降低;当d > 0.7且CAVs渗透率λ=0时,可靠性小于0.4;当d > 0.7而λ=1时,可靠性接近1,说明CAVs可增强路网容量可靠性。研究还发现,当需求水平处于0.7~1区间时,渗透率的变化对路网容量可靠性有显著的影响,但随着需求的增大,路网处于超负荷状态,渗透率对路网容量可靠性影响较小。此外,CAVs渗透率从0增加至1的过程中,路网中存在“道路容量悖论”现象的道路从19条下降至3条,且当λ=1时路网中仅有1条道路出现了显著的“道路容量悖论”现象,拥堵严重。表明CAVs渗透率的增大可以显著改善路网中的“道路容量悖论”现象,减少路网容量可靠性的波动,提高路网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仿真技术应用于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仿真技术对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进行了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对影响通行能力的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仿真技术的优点保证了各种交通特性都能在标定通行能力中得到反映,因而相对于经验模型和分析模型更能体现其研究环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