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由于国内设计规范中并未明确道路互通式立交匝道鼻端纵坡的计算方法,因此,以宜黄公路立交A匝道为例,选取间距1 m和5 m,采用瞬时纵坡法对匝道起点进行纵坡计算,同时结合项目实际,分别对设置路拱和不设路拱两种情况进行匝道起点纵坡计算与分析取值,以便为互通立交匝道纵坡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汽车行驶的纵横组合方向前轴受力分析出发,介绍了公路合成纵坡的原理及规范的规定值,并说明了超高渐变率的选用对合成纵坡的影响.将工程实例与相关规范结合,分别说明了山区公路与平原区公路超高渐变段长度取值需注意的问题,并分析了超高渐变段外侧合成纵坡与中线合成纵坡的坡差存在情况,对路线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风电场道路主要服务于风电机组大件设备的运输,属于低等级道路。文中通过对风电场常用风机设备及国内常用风机运输车型的分析,从机舱重量对道路纵坡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风电场大件运输车辆最大爬坡能力的计算方法;按照中国常用风机单机容量的大小及风电场所处区域海拔高度的不同,分别计算所用代表车型的最大爬坡,得到风电场道路最大纵坡设计值,以解决现行规范对最大纵坡的规定不能满足风电场道路纵坡设计需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路隧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熊世龙 《公路》2001,(11):93-96
公路隧道在提高公路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运营效率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山区公路隧道为出发点,就隧道设计范围、洞口设计、纵坡取值及持殊设计等方面阐述个人观点,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实地调查了贵州省山区低等级公路线形状况,采集了山区四级公路平曲线半径、纵坡、竖曲线半径等主要线形指标。统计分析了上述各指标的分布规律,对比分析了各指标所能达到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相关指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山区低等级公路线形组合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线形指标条件下,平纵组合路段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既有山区四级公路大部分路段可满足相应的设计标准,但公路线形连续性较差、圆曲线和纵坡指标取值较低、不利行车安全的平纵组合路段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关于公路最大纵坡长度限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对各级公路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对坡长的计算方法不明确,所以在执行中很难掌握。提出了一种确定公路纵坡受坡长限制的坡长计算方法,供路线纵断面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山区公路中有代表性的纵坡路段——岚济(岚山头—济宁)公路K198+800和K217+740进行试验观测,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山区公路在不同纵坡坡度、不同设计速度和不同速度折减量下的临界坡长,进而提出了最大坡长限制建议值。  相似文献   

8.
《公路》1984,(2)
十二、纵坡 1.最大纵坡的确定公路设计应使汽车在全路线均匀地运行。运用计算行车速度,将各项公路几何特征相互联系,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对许多公路特征都已定出一些设计数据,并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行车道纵坡与计算行车速度的关系方面却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9.
该文选取东风天龙牵引车(DFH4251AX4AV)作为目标车型,计算其在海平面高程下满载和超载时的动力因数以及爬坡的最大坡长限制值,发现目标车型的实际爬坡性能与中国现行的公路纵断面设计标准相差较大.当纵坡较大时,规范中规定的最大坡长限制值已经远远超过了目标车型所能爬上的坡道长度;而当道路纵坡较小时,若车辆入坡速度较大,即使货车超载,目标车型的爬坡能力也能较好地适应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公路》1959,(2)
在推行汽车列车化的情况下,对道路修建标准的提高日益需要,有关这种技术标准问题,公路总局公路科学研究所正进行试验研究,尚未得出可靠的验证资料,目前各省进行大力改建公路所用标准亦不一致。兹参照交通部公路设计院对汽车列车化,对道路标准要求的初步意见及结合我区具体情况,提供有关公路修建技术标准的初步意见如下:一、有关路线的主要技术依据(Ⅰ)路线纵坡路线纵坡对行驶列车是最主要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我区多系山岭丘陵地带,原有公路坡度既陡,修建公路  相似文献   

11.
《公路》1981,(2)
福厦公路于1951年初在老路基础上全线抢修通车,当时的技术状况还达不到老六级公路的标准。路基宽度6~8米,最大纵坡达13.5%,最小平曲线半径仅18米,木桥占79%,单车道桥占62%,还有三处渡口,路面为简易砂石路面,道路的通过能力很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运行速度,该文分析了如何检验高速公路圆曲线最大超高、一般路段超高、大纵坡路段超高设置的合理性,重点研究实际运行车速及横向力系数取值对超高取值的影响,并以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典型路段为实例对超高的取值进行了分析,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路线形对驾驶人眼动速度变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路》2010,(6)
为了研究公路线形对汽车驾驶人眼动速度的影响,采用EYELINKⅡ型眼睛运动分析仪,对4名经验丰富的驾驶人在平纵线形丰富的云南山区公路上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测量并记录了不同道路条件(弯道半径、纵坡坡度)和试验车速下的驾驶人的眼动速度,并以95%车速的眼动速度为基准,计算得到了眼动速度变化率。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则,对模型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关于眼动速度变化的多元回归模型是显著及有效的;驾驶人的眼动速度变化率与公路的弯道半径、纵坡坡度以及车速都有着显著的线形关系;相对公路的弯道半径和车速而言,纵坡坡度对驾驶人的眼动速度变化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们采用苏联的纵断面,在纵坡设计中,有很多方便和优越性。笔者通过京山线一级路的纵坡设计,在实践中有点滴体会,草成本文。纵坡设计工作是一项复杂、全面而带有艺术性的工作。本文只侧重于平原区、丘陵区高级道路的纵坡设计,挂一漏万,仍所难免,尚望同志们指正。 (一)设计时遵循准则设计时除了绘制纵断面图的资料外,事先应将公路  相似文献   

15.
目前设计任何等级的公路,都采用适用于各种地形的统一技术标准。考虑山岭区道路所不同于平原区、丘陵区道路的地方,是在于平面上有很多的弯道以及有很多地段具有最大坡度,因而必须注意去适应这些山岭区的特点,使某些技术标准更为切合实际。山岭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圆曲线最小半径。这种半径用下式来计算: R_(最小)=V~2/(127(φ_2+i_B))公尺式中:V——汽车速度,公里/小时; φ_2——车轮与路面的横向粘着系数; i_B——超高坡度。在山区道路上所能达到的速度,是由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纵坡、滚动阻力系数等等来决定的。图1表示出苏联一般的汽车最大行车速度与纵坡的关系。根据这个图和前述的公式,计算出圆曲线最小半径与道路纵坡的关系。在计算中采用φ_2=0.16,i_B=0.06。使用图2中的线图,就可能根据汽车行驶的实际情况为山区公路选择出圆曲线最小半径。用这种线图总是能使圆曲线半径比全苏标准中所规定的半径小些。在全苏标准中,只考虑了等级而不考虑地形;因此,根据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我国道路发展的需要,公路等级不断提高,穿越山岭地区的公路长大隧道也越来越多,为了缩短工期,增加工作面,在设计中要一般都需设置竖井或斜井。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斜井往往位于深沟大山,纵坡较大的地段,施工难度大,尤其是大纵坡斜井施工,安全风险高。本文通过总结敦当试验段II标阿尔金山隧道斜井14. 88%纵坡无轨出渣施工方法,优化了隧道大纵坡斜井出渣方式,减少了出渣对隧道各工序间的影响,提高了出渣效率,同时确保了无轨出渣车辆运输安全,加快了施工进度,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7.
李锋 《隧道建设》2015,35(7):686-691
依托拟建的厦门第2条海底隧道工程--厦门海沧海底隧道,针对处于复杂海域地质条件与下穿城市敏感建筑物群的特长海底隧道最大纵坡问题,展开研究和比选,确定厦门海沧海底隧道的最大设计纵坡。采用国内外调研、工程类比及理论分析等手段,结合国内外有关规范要求,在满足隧道通行能力、行车安全性及最小围岩覆盖厚度的前提下,利用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通过对不同最大纵坡取值方案的施工风险、施工工期、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及车辆运行成本等进行综合论证比较,得到采用35%的最大纵坡施工风险小、经济效应佳的结论。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指标对比选进行量化,研究结果将为海沧海底隧道纵坡的选择提供支持,并为今后类似海底隧道总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方便道路设计者厘清公路与城市道路在平面设计上的区别,对比分析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和《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中平面线形设计参数。通过对比得知:公路规范和城道规范的设计参数在计算中计算公式相同,但部分变量取值不同;变量取值不同的原因是公路与城市道路在建设时追求的侧重点不相同,公路规范更侧重于安全、平顺、经济,城道规范更侧重于舒适、安全、环境协调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计算时需根据道路种类,依据侧重要点进行取值。  相似文献   

19.
快速路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由于隧道快速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最小,越来越多的城市快速路采用了隧道的建设形式。现行道路设计规范对隧道快速路最大纵坡的取值存在一定的争议。提出了隧道快速路最大纵破取值应考虑的影响因素,并以江阴市澄杨路隧道为例进行分析。应从隧道交通流大小、车型比例、综合造价、交通安全等方面科学系统地分析后确定,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设计时速在30km/h及以下山区旅游公路平纵线形设计方法,本文结合山区旅游公路地形地质特征,对平纵线形设计中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最大纵坡、最大最小坡长等设计指标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值范围,依托我市某景区工程项目验证指标提出的合理性与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低速山区旅游公路车辆在30km/h、20km/h、15km/h车速下,最大坡度内,最大纵坡设计值依次为9%、10%、12%,平曲线最小半径依次为30m、15m、15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