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表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公路建设中沿线表土资源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指导公路生态环保与恢复实践。依托南亚热带广东清远—云浮高速公路,在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养分特征、土壤结构及土壤种子库特征等综述基础上提出了不同表土资源的结构、养分及种子库等利用方式及优先利用顺序,并开展了农地表土的边坡客土喷播(或回填)+外源种子喷播、林地表土边坡客土喷播(回填)+外源种子喷播、取弃土场表土回填诱导自然植被恢复、桥梁段落施工便道稻田土回填+外源种子喷播利用等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表土尤其是林地表土的保护与利用可极大丰富建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人工群落与环境植被的融合性,但野外建成群落植物种类与室内试验土壤种子库萌发种类有差异,表土回填中根茎及其他营养体对工程实践中自然植被群落建成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高寒山地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对植被恢复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折多山4个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并与同海拔原生植被土壤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寒山地公路边坡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处于极度缺乏水平,除恢复初期进行了原始表土覆盖的3800m处样地外,恢复一年的样地仅占原生植被土壤的3.7%和9.4%,人工恢复5年的样地也只占11.16%、24.37%和21.29%、30.66%;碱解氮除3800m处样地外均未检出;土壤密度与同海拔原生植被土壤相比均显著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明显减少,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0~20 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不到原生植被土壤的50%。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极度缺乏可能是高寒山地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极其困难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在高寒山地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原始表土进行有效保护并回填或用有机客土覆盖并适量追施氮肥是保证边坡植被恢复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影响公路边坡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植物组合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效果。为了探索适宜伊犁地区公路边坡的植被恢复措施,以S242线巩留至尼勒克公路边坡为例,设置不同植物组合、不同覆土厚度的植物措施进行实地试验,创新性地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构建植被-土壤耦合模型综合评判公路边坡植物与土壤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边坡表土回填厚度是可能影响该地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2)土壤因子共同解释了8种不同措施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异信息的96.3%,土壤抗蚀性是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之一。(3)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标的关联度系数为0.25~0.50,以中等关联和较强关联为主,对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影响最大;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抗冲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平均关联度系数最大,表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抗冲性对植被恢复质量影响最大。(4)相同覆土厚度下,草灌混播的D植物组合措施的植被与土壤的耦合程度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相同植物组合措施下,覆土厚度为15,20 cm的两个小区进入初级协调,覆土厚度为5,10 cm的均为低级协调,增加公路边坡土壤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为确保该区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效果,建议边坡表土回填厚度应大于15 cm。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自治区锡乌穿沙公路修建在库布齐沙漠高大的流动沙丘区,风沙流侵袭与沙丘整体前移埋压公路是主要沙害形式。现有防沙措施是沙障保护下的人工植被及封育恢复起来的天然植被构成的综合防护体系,固沙及阻沙效益明显。文章重点介绍了防护体系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5.
山区公路边坡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公路边坡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对北京市延庆县境内的栾赤公路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土壤性质的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模式下乔木层群落结构要明显优于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模式下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数量、多样性指数略优于人工恢复模式,而植被盖度小于人工恢复模式;人工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优于自然恢复模式.在尊重自然生态演替规律的前提下,对公路边坡进行合理的植物种植将有利于边坡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为指导三江源地区公路走廊带范围内原生植被保护及植被恢复建设,通过对国道214公路走廊带范围内土壤的采样分析,选取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及速效氮等4项土壤养分评价指标,构建物元模型,进行土壤养分评价。结果表明国道214公路沿线土壤养分水平整体良好,除速效磷含量极贫乏外,其余养分指标含量均达到丰富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有机质、速效磷是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公路景观类型美学感知差异及其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王云  崔鹏  江玉林  陈学平 《中外公路》2006,26(1):173-177
公路景观美学感知是建设高层次公路网络的需求。选择云南省楚雄-大理-保山高速公路作为研究区,沿公路在视域范围内拍摄不同景观类型相片(水体、植被、农田、天象、人工建筑),出示给不同道路使用者(北京市民、专业学生、非专业学生、公路环保专家),让他们根据偏好程度进行评分,然后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评价者背景资料、对不同景观组成要素评分、对不同景观特征进行排序。结果显示:公众对公路沿线景观视觉质量非常关注;对自然景观类型的偏好(水体、天象、自然植被)超过了人文景观类型(农田、人工植被、人工建筑),但是农田景观、边坡人工花卉、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工建筑等人文景观也具有较高的美学质量;景观特征排序的结果也显示公众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要求公路设计人员在公路选线时考虑路线与水体关系,加强沿线自然景观保护,如自然植被。景观设计时考虑路域自然水体保护、人工湿地恢复,同时加强人文景观的规划,营造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具有地方文化特色、高质量的公路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路域扰动土壤及其生态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宁合高速公路陇西互通交环境工程建设析系统研究成果,研究分析评价了陇西立交绿化区扰动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植被对扰动土壤的水保与改土效应,自然与人工恢复植被的生物量与养分积累,恢复植被改良扰动土壤性质,恢复植被物质流,在此基础上对扰动土壤生态管理的原则进行了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国道G214线青海段路域土壤和植被的基本特征、相关关系与空间分异规律,为路域环境保护、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对公路沿线40个样地的土壤养分与植被盖度、多样性和生物量数据进行了基本统计、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将40个样地分成5类。结果表明:土壤与植被属性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与离散性,显示了自然地带性规律叠加了人为影响;大约以K540附近为分界点,即玛多以北路段的土壤和植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退化,玛多以南至玉树段路域土壤和植被情况较好,少数破坏地段处于正向演替的过程;氮素不足以及土壤盐碱化可能是制约路域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当地植物如紫花针茅、沙棘、高山绣线菊、百里香等具有较好的植被恢复与土壤改良效果;为充分发挥当地适生植被的水土保持效果,避免生态受到破坏,在高原公路建设中应注意保护这些原生植被,同时增施氮肥(或种植固氮植物)和控制土壤盐碱化对路域植被恢复重建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边坡加固工程与公路建设工程一样不可避免地要对周边路域环境产生影响,对公路建设时已经产生破坏的植被进行二次破坏,污染土壤和水源,影响动物种群的稳定发展。文章采用生态防护方法,将边坡保护和边坡绿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恢复裸露边坡的植被,还具有保障道路和行车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公路边坡植被生长的适应性分析,阐述了集土壤保水,结构改良和营养等技术于一体的恢复公路边坡生态环境的技术原理,方法及其工程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蔡欣宇  汪平  周晶  高振燕  赵满喜 《公路工程》2008,33(2):22-24,31
依据荒漠藻固沙结皮与风沙学基本原理,针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环境特点,分析了省际通道公路建设取沙过程产生的地表植被剥离、沙丘活化等环境问题。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风沙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取土场扰动减缓措施与沙障恢复技术。结果表明,草方格沙障能有效固定取土场边坡和底部的流沙,并有利于生物结皮的形成,改善土壤营养成分,促进植被恢复,是一种成功的取土场固沙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公路生态工程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公路生态工程技术、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公路植被恢复工程,其主要内容涉及生态绿化设计,植被恢复及交通安全,它不同于我国以往的单纯绿化,是一项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4.
风沙地区公路取土场施工的环境影响与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荒漠藻固沙结皮与风沙学基本原理,针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环境特点,分析了省际通道公路建设取沙过程产生的地表植被剥离、沙丘活化等环境问题.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风沙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取土场扰动减缓措施与沙障恢复技术.结果表明,草方格沙障能有效固定取土场边坡和底部的流沙,并有利于生物结皮的形成,改善土壤营养成分,促进植被恢复,是一种成功的取土场固沙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5.
西部黄土区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之特有的黄土结构,致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强公路边坡维护和生态修复无疑是保障公路基础设施安全、促进路域景观优化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地区典型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公路类型对应的边坡特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黄土区公路边坡不同坡位、坡向土壤养分含量对比情况,为探究土壤养分流失特征、以及不同路域景观结构下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流失的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公路边缘效应与植被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路是一个人工干扰廊道,其边坡的植被受其影响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但与其他区域的边缘效应不同,它的植物物种并不是最丰富的区域,相反受公路小气候条件影响,其风速大、污染重、温度高,而且N元素可以得到不断的补充,这与其他自然原因造成的边缘效应明显不同,本研究仔细调查了多条不同路龄的公路边坡植被,分析公路边坡边缘植被的特点,为将来进行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材客土植生是在岩石边坡上为植被创造生长条件,制造出与自然表土相近的生长基础,培育出稳固的边坡和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的植被,有效的恢复生态,同时形成可粗放式管理的优美植被群落。文章介绍基材客土植生的技术原理、设计和施工要点等,为今后同类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公路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内外公路生态恢复技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恢复方法和政策性的建议,对保护和人工恢复路域生态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土壤细菌与植被相互作用对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的影响,以广连高速公路工程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特性、功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细菌群落多样性,但由于土壤细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等)氨基酸代谢及氮异化还原、同化还原功能较强,易与植被进行无机氮竞争吸收,植被生长1年后,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不足,即边坡生态恢复前期土壤细菌与植被氮竞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植被生长。因此,在岩质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应注重硝态氮肥的施加,以缓解土壤氮素竞争,促进植被稳定生长,进而提高边坡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水土保持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2021,66(6):371-374
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回填量大,破坏沿线地貌和植被,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打破自然景观协调性。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经破坏恢复难度极大,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工程沿线的生态成为公路建设中的关键点和难点。以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为例,总结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工程水土保持设计和实践中的关键点和经验,认为通过优化工程设计、土石方综合调配利用、表层土壤和草甸剥离与保护、工程植物综合护坡等科学技术措施,能有效保护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这对于今后我国高海拔、高寒及民族地区公路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