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先从定义、分类和特点3个角度介绍了嵌入式可变情报板。然后通过948份问卷调查,分析了嵌入式可变情报板在北京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北京市嵌入式可变情报板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高速公路大型可变情报板的技术特征,并介绍了一种新型的LED大型可变情报板。它具有可靠性高、可视距离远、使用寿命长、字型美观清晰等优点。适应于高速公路全天侯连续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了缓解事故条件下高速公路的拥堵情况,通过可变情报板的选址研究及诱导信息的及时发布实现交通流的合理分配,进一步提升交通系统效率.侧重研究可变情报板在事故条件下的使用场景,通过引入收益因子、覆盖矩阵等手段合理地刻画诱导信息对不同出行者的不同影响,进一步建立以可变情报板安装成本最小、事故未处理惩罚最小、事故处理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的选址模型.将事故条件下高速公路可变情报板选址问题建立为大规模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传统方法难以求得精确解.研究运用Benders分解方法将模型分解为主问题和子问题,以较高的求解效率得到模型的精确解.算例表明,基于事故条件下的高速公路可变情报板选址模型针对不同事故条件下的不同规模的路网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现有江苏太湖隧道的服务特点及需求,探索了国内外交通服务方式的利弊,分析了太湖隧道事故的空间特征,提出了基于可变情报板的追踪式服务研究。通过对标准规范的分析,可变情报板的方案选型,确定洞口和洞内的情报板形式,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特点以及系统的设计方案,提高了出行效率,降低隧道的安全风险,保证隧道良好的畅通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速路监控系统信息发布的核心设施无疑是可变情报板。高速路的路况信息、气象信息以及运行指令等都是经过情报板发布,它能够有效的指导交通流,进而保障交通顺畅。本文选择京广高速路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说明了其情报板的设计原理、功能模块、故障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可变情报板(交通诱导屏)在交通信息发布、交通诱导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满足公众对交通诱导信息的需求,可变情报板的布局应得到进一步的合理规划。根据聚类分析和室外屏选址的基本原理,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室外屏选址理论,借助Excel强大的统计功能,该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可变情报板是传播道路实时路况信息的重要交通设施,但版面文字信息量过载和信息结构不规范导致视认性降低等问题仍然存在。根据已有可变情报板文字信息显示规范和应用现状,将文字信息内容分为状况、突发性事件及计划性事件3种。通过招募45名驾驶人开展静态认知试验,研究了基于驾驶人视认特性数据的可变情报板文字信息优化问题。首先,通过静态认知试验采集了驾驶人视认特性。其次,构建了文字字数与视认时间的关系模型。然后,利用统计假设检验明确了文字字数对视认时间、判断时间及理解错误率的影响,逐步确定了可变情报板推荐文字字数。最后,通过视认时间及理解错误率,确定了不同内容文字信息单元阈值及推荐信息组合结构。结果表明:驾驶人视认时间及判断时间均随文字数量和信息单元数量增加而显著增长;理解错误率随文字字数增加而显著增加。综合考虑驾驶人视认时间、判断时间、理解错误率及主观偏好,建议可变情报板文字信息阈值范围介于12至16个字。状况信息上限为3个单元,宜由位置、状况及诱导信息构成。突发性事件信息上限为3个单元,宜由位置、事件及诱导信息构成。计划性事件信息上限为2个单元,宜由位置及事件构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广深高速公路采用光纤式可变情报板给道路使用者提供交通信息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针对门架式可变情报板道路节点数量阈值缺乏量化依据的问题,选取42名驾驶人对7块显示不同道路节点数量的门架式可变情报板开展了室内静态认知实验,分析了视认时间、理解时间、信息理解正确率、综合设计评分和信息量接受程度评分这5项指标与门架式可变情报板道路节点数量的关系.基于趋势分析和Welch's anova方法确定特征指标,构建了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计算特征指标综合评价指数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道路节点数为2~8个时,驾驶人视认时间、理解时间、综合设计评分和信息量接受程度呈现显著差异变化(4项指标的差异性检验p值均为0.01),信息理解正确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13).熵权法确定特征指标对道路节点数量影响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视认时间(0.32)、信息量接受程度评分(0.31)、综合设计评分(0.26)和理解时间(0.12).依据TOPSIS综合评价结果并通过综合评价指数验证,最终确定门架式可变情报板道路节点数不宜超过4个.   相似文献   

10.
对高速公路交通组织要素进行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建立可变情报板与交通组织要素的对应关系,提出关联事件下的可变情报板信息联动发布策略,实现路网信息发布策略的标准化及优化,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诱导对路网交通运行的调节能力,促进大规模路网运行效率的整体提升。本文以二秦高速为例,基于两起及以上阻断事件同时段发生,且事件的关键区域发生重叠的情况下引起的信息执行冲突问题,提出相应的信息发布解决机制,从而通过交通诱导提升二秦高速对于突发关联事件的调节能力,保证路网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上海公路》2012,(4):I0001-I0001
今年5月,干线公路一期情报板工程正式实施,工程范围包括与S20外环高速公路浦西段相衔接的普通干线公路,有顾戴路、漕宝路、吴中路、G318国道(沪青平公路)、G312国道(曹安公路)、蕴川路、江杨北路和宝杨路,该8块为“图形+文字”型可变信息情报板。在G312国道(曹安公路)的米泉南路、嘉松北路、翔江公路等交叉口设置3块文字型信息情报板。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可变情报板(Variable Message Signs,VMS)在实际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从交通工程角度出发,分别论述了VMS同静态交通标志之间的协调设置、不同场合对VMS的具体技术要求、VMS的优化布局及评价、VMS的前置距离和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等关键问题,以期获得对VMS应用的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京公路》2010,(3):I0004-I0006
建设具备业务管理,应急管理、公共服务三大功能的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建成了路政局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和10个区域分中心,接入可变情报板、监控视频、气象检测站等外场设备387台套,整合原有交通量检测设备196套。  相似文献   

14.
基于船位推算和GPS的嵌入式内河船舶远程终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船位推算方法辅助GPS进行船舶定位,设计了基于GPRS无线通信的嵌入式内河船舶远程通信终端.该远程通信终端为内河船舶的监控、导航和预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高速公路中基于无线GPRS专网传输的可变信息标志VMS在交通管理和控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无线GPRS专网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了VMS无线GPRS专网传输实现方案和数据传输的过程,指出了无线GPRS专网传输方案是VMS有线传输方案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备用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以浙江省20省道某边坡工程为依托,采用基于GPRS无线通信技术的远程监控系统对该边坡进行施工过程监控,并依据监测成果对边坡施工方案提出合理建议,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工程实践表明运用远程监控方法能够实现边坡动态施工管理。  相似文献   

17.
GPRS测控终端掉线是指GPRS生产调度系统在与现场智能数据采集终端无线通信过程中,由于通信链路受到外界干扰或者通信链路某环节出现系统异常,导致整个通信链路数据通信中断,从而出现数据传输失败的现象。本文分析了GPRS无线测控终端掉线的现象,并从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可变情报板LED单灯组合方案的设计与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工程实践角度出发,结合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可变情报板用LED技术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原"5红3绿"LED单灯组合设计方案的历史背景与当前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5红2绿"和"5红2绿1蓝"等新单灯组合配比方案,较好地满足了技术先进与造价合理的平衡性要求,该改进方案已在连霍国道主干线(江苏省连徐段)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成功应用,并被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在其它高速公路招标文件中采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路网的不断建设,我国长途客运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长途客运车辆交通事故屡屡发生,本文提设计了一种基于GPRS的长途客车监控系统,它是利用卫星定位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谷歌地图技术和图像压缩等相关技术,且在Visual Basic 6.0开发平台上而完成的,该系统将采集到的车辆GPS信息、车内图像信息以及报警等信息通过GPRS网络发送到监控中心,实现监控中心对运行中长途客车的监控,以确保长途客车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0.
从北京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VMS(可变情报板,Variable Message Signs)布局设置存在的不足,结合北京市道路建设智能化交通安全管理设施设置指导意见,综合运用节点重要度方法和交通区位线理论,研究并构建VMS布局规划设置优化模型——路段重要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北京市VMS布局设置规划方案,并为其他城市的VMS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