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针对洋山四期陆域回填情况复杂以及自动化堆场使用要求较高等问题,对回填层地基加固提出振冲、强夯和振动碾压相结合的综合施工方法,并进行试验段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确定地基加固方法各项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研发一套振冲监控系统,进行了强夯法对承台影响的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振冲法地基沉降可达90. 6 cm,强夯法地基沉降可达59. 1 cm;强夯法对承台振动和沉降影响在安全范围内;通过静、动力触探和压实度,加固后地基满足设计要求,可以为后续地基加固全面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本文结合湄洲湾港秀屿港区石门澳作业区6#、9#、11#泊位陆域地基处理工程,分析地基施工中的各项参数,以为地基处理工程质量管理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7.
基于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化工码头后方罐区规划情况,从现场状况、工期和造价等角度,对开山填海造陆和港池疏浚回填三种陆域形成施工方案进行分析比选,选定吹填结合开山填海为陆域形成与地基处理的最优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中介绍了在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固结法对陆域地基进行处理的施工工艺,并在卸载后采用强夯加固吹填砂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并通过检测试验得出了该方案满足浅层地基处理要求,符合港区使用荷载。 相似文献
9.
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接收站陆域形成是围绕西门堂岛四周抛石成堤,堤内吹砂至标高+4.5m,形成陆地。本文是以Ⅳ区为例,结合9号孔隙水压力观测结果,进行地基稳定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12.
滇池草海清淤工程疏浚区域分为3个片区,疏浚面积70万m2,工程量220万m3,输送距离8~15 km。针对输泥路径上的场地限制问题,进行了长距离输送方法的分析及研讨,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决定采用接力泵输送方法,实现了长距、高效输送疏浚土。 相似文献
13.
14.
目前针对疏浚底泥的减量化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成果颇多,工程应用却依然存在较多技术难题。针对疏浚技术成果工程化应用难的问题,对目前疏浚清淤工程常用的疏浚方法、底泥脱水工艺、絮凝药剂的选配以及后期的余水深度处理技术工程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的难点,并对今后疏浚工程管理与研究提出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内河湖库底泥污染基础调查及治理规划,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应加强设备智能化与自动化研发,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沿岸港口建设日趋饱和,需要在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沿岸建设大型港口物流枢纽、大型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及清洁能源风电机组等基础设施,海岸工程勘察常遇上浪高、流急、水深、风大等作业条件;另一方面,大型基础建设越来越需要高标准严要求的综合勘察技术以解决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采用传统单一的海上工程勘察技术越来越难满足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寻求海岸工程勘察技术的革新是必然的要求。以四航院为例,回顾海岸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过程,并展望勘察技术水平提高可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推动我国水运行业的海岸工程勘察技术与国际接轨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无填料振冲法适用于加固砂土地基,但对吹填粉土地基处理效果尚不明确。为了研究无填料振冲法加固吹填粉土地基的可行性,结合潍坊港某吹填造陆工程,通过现场监测孔隙水压力、土体沉降、分析了无填料振冲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及沉降变化特点,并结合加固前后标准贯入试验和平板载荷试验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距振冲点距离越远,孔隙水压力增加的幅度越小,且超静孔隙水压力在每遍振冲后1 h内孔隙水压力消散约80%;无填料振冲加固后振冲点附近地面沉降值随着距振冲点距离的增大呈对数衰减。现场检测数据表明:加固后土体密实度显著增大,地基承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当前通用BIM建模软件无法反映填海工程的大沉降量问题,基于商用BIM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创建了填海工程BIM应用管理平台。平台支持监测数据的实时导入,实现了BIM模型与施工期沉降监测数据的动态关联。该平台可通过读取钻孔数据实现BIM模型生成,支持4种填海工程常用的监测数据分析与管理功能;并可以调用Navisworks软件实现施工进度与工程量的管理。此外,开发的专用数据库网站,利用配置权限、异地备份、数据加密等手段,提供数据存储、安全策略、数据归档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平台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土木工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集成性极高的高新信息技术,本文通过对VR技术的讨论分析了VR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指出VR技术必将在土木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