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冉家坝站—大龙山站区间及大龙山站—大石坝站区间为背景,针对2条重叠小净距隧道的特点,重点阐述注浆加固、下层隧道同步支撑台车、上层隧道复合式TBM重叠段掘进控制等施工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对城市轨道交通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坑开挖引起下卧地铁区间隧道上浮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坑开挖对其下部的地铁区间隧道有明显的影响.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浦江南浦路站--浦江耀华路站区间的中间风道基坑工程位于地铁区间隧道的上方,坑底距隧道顶的最小距离仅为9 m.基坑开挖对该地铁区间隧道上浮影响的分析与计算成为该工程的关键.为此建立了该基坑工程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实际施工工况进行模拟,动态地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开挖卸荷对地铁区间隧道上浮的影响:下行隧道上浮较上行线要大.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地铁区间隧道变形值超过允许值,需对隧道周围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或者采用堆载的方法.建议加载大小为160 kN/m2;若采用坑底加固的方法,加固弹性模量为30 MPa.  相似文献   

3.
地铁盾构区间施工测量的主要目的是按设计正确贯通.结合广州地铁六号线东湖站一黄花站盾构隧道施工实例,详细阐述地铁盾构区间施工测量管理机构、精度、程序、方法、盾构姿态控制等基本内容,验证了该方案在隧道施工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根据地铁盾构区间施工的特点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人民广场站-南京东路站区间隧道,研究了地铁运营隧道收敛变形及其影响.阐述了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人民广场站-南京东路站区间隧道收敛变形的测量方法与结果.结合改进的盾构管片接头模型对地铁运营隧道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给出不同水平径向收敛时的管片内力数值.通过实测地铁运营隧道水平径向收敛变形,结合数值模拟和最大裂缝宽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区间上行隧道水平径向收敛普遍较大,最大可达77 mm.衬砌管片的弯矩和裂缝宽度与水平径向收敛变形密切相关.通过理论计算,不同水平径向收敛变形时的裂缝宽度为腰部最大,拱底次之,拱顶最小.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地铁暗挖隧道的施工中,经常要借助明挖车站或明挖区间作为暗挖隧道的施工通道和提升口。为了加快进度,需要在明挖车站或明挖区间未施工二衬结构的情况下提前进洞。以北京地铁10号线北土城站—安贞门站区间从区间明挖段提前进暗挖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介绍进洞施工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确保提前进洞的施工安全和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节点工期。  相似文献   

6.
武汉地铁7号线湖新区间下穿既有长江隧道工程,湖新区间采用盾构法修建,为避免地铁七号线建设对运营中的武汉长江隧道造成不利影响,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对地铁7号线的湖北大学站~新河街站区间隧道与武汉长江隧道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铁施工会对既有长江隧道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技术方案基本可行,可为类似隧道下穿工程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查阅近接隧道施工影响区及相应工程对策的研究成果,调研国内部分叠落矿山法隧道工程的相关设计、施工经验。针对用矿山法施工的北京地铁19号线金融街站—平安里站区间与3号线阜成门站—平安里站区间上下叠落4孔隧道工程,分析后行下洞隧道开挖对既有上洞隧道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的设计、施工技术措施。利用MIDAS-GTS进行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得到各施工阶段对既有区间结构、地表沉降的影响及其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采用上下叠落4孔隧道进行设计施工是可行的,通过采取先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强隧道初期支护及二衬刚度、加固夹层岩体等措施,能满足隧道设计要求。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8.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老街站至大剧院站区间隧道穿过繁华商贸区,沿线建(构)筑物密布,地面交通繁忙,地质条件复杂,对该区间在单洞双层隧道的新奥法施工中对拱顶下沉量进行监测分析,并找出了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以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3标(中原东路站—郑州火车站站)区间盾构穿越郑州火车站盾构隧道下方有既有人防隧道为例,详细叙述了该人防隧道探测、处理施工技术及盾构穿越该段人防隧道施工技术,希望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铁路     
《世界轨道交通》2009,(11):15-17
天津地铁9号线中山门至十一经路站双向贯通 10月8日,由中铁一局承建的天津地铁9号线大直沽西路站至十一经路站盾构区间右线隧道安全贯通,这意味着9号线实现了从中山门站至十一经路站盾构隧道的双向贯通。天津地铁9号线大直沽西路站至十一经路站右线盾构区间,是9号线中山门站至十一经路站之间的最后一条盾构隧道。  相似文献   

11.
以青岛地铁3号线宁夏路站—敦化路站化区间隧道上软下硬岩层段为工程背景,利用数值模拟对三种断面隧道施工沉降、衬砌结构受力、塑性区分布、断面开挖面积和配筋面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对隧道开挖断面进行综合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拱部削尖马蹄形断面能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且断面配筋面积最小,经综合考虑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为最优断面方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矿山法隧道断面形式多变且转换频繁,施工难度加大。由台阶法标准断面转换为双侧壁导坑法特大断面,通过常规过渡渐变的施工方法无法实现大跨度转换,并且初支结构稳定性存在安全隐患。本文以北京地铁14号线金台路站-朝阳公园站区间施工为背景,对小断面转换为超大断面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最终确定采用"侧向施工通道+复合衬砌"的方法,并合理运用暗挖辅助措施,通过监控量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最后顺利完成断面转换施工。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武广客运专线金沙州隧道是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控制工程之一。由于金沙洲隧道开挖断面大,工期紧,地质条件复杂,迫切需要选择合理的斜井转正洞施工方法这对于保证隧道安全快速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现场监测表明,采用大包法进行斜井转正洞施工,围岩与支护结构安全可靠,保证了工期,施工质量达到了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杭州地铁1号线盾构区间(红普路站-九堡站)由于穿越有害气体层而调整为浅覆土区间,论述在设计、施工中遇到的难点及处理办法,理论计算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对同类工程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隧道建设的不断推进,盾构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隧道施工,而盾构选型合适与否则是盾构施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南昌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土建施工07合同段国威路站~青山湖西站盾构区间的盾构隧道参数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工程重难点对盾构机的设计要求,分析了盾构机刀盘、刀具对上软下硬地层的适应性,并对盾构机渣土改良系统、同步注浆系统和螺旋输送机提出了优化建议和意见,总结了上软下硬地层的盾构机选型方案,对今后遇到同类工程盾构施工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西安地铁4号线飞天路站到航天大道站区间双连拱隧道工程为例,通过FLAC3D软件模拟计算隧道两侧洞室采用CRD法(交叉中隔墙法)施工时各阶段地表沉降,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侧洞室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占总沉降的65%,上导洞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占该阶段总沉降的67%;控制上导洞施工引起的沉降是控制最终沉降的关键。中洞施工时,在监测断面前后1.5倍单个导洞宽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增长速率较大;两侧洞室施工时,在监测断面前后5倍单个导洞宽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增长速率较大。当施工到该范围内时,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并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1号引水隧洞大断面TBM洞内组装的施工过程,分析了组装整体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同类工程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3):134-137,141
杭州地铁1号线下沙江滨站至滨江一路站区间是杭州地铁建设的第1条大断面穿越钱塘江的盾构隧道工程。在阐述该工程概况及隧道断面和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工程难点,主要包括:下穿钱塘江大堤、下穿江底输油管、高水压下管片接缝防水等。采用工程类比、工程实测等手段,针对各个难点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些应对措施可为类似的越江隧道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哈尔滨地铁3号线湘会暗挖区间右线隧道施工监测为背景,通过对地铁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监测点和拱顶沉降监测点累计沉降值的分析,总结哈尔滨地铁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的变化规律。发现隧道开挖过程中纵向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上台阶掌子面通过监测断面前1.6 B(B为洞宽)到通过监测断面后4.8 B范围内,并对比冻融对地表沉降造成的影响;横向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距隧道中心线两侧3.2 B范围内,给出横向地表沉降数学表达式并计算出沉降槽宽度参数建议值为k = 0.78,其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隧道内拱顶沉降主要发生在上台阶掌子面通过监测点前1.6 B到通过监测点后3.2 B范围内;隧道内初期支护体系的设置对控制拱顶沉降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