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土工格栅、格室和筋砂垫层大模型试验及抗变形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土工格栅及土工格室加筋砂垫层处理松软地基进行了室内大模型试验,对其抗变形能力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试验及理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垫层能够有效分散载荷,显著提高地基K30值,使地基下沉减少40%左右。  相似文献   

2.
土工格栅砂垫层与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独使用碎石桩复合地基在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和减小变形方面效果较差.通过模型试验对土工格栅加筋砂垫层 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弱地基进行了研究,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其承载机理和抗变形能力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格栅砂垫层 碎石桩复合地基能大幅度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且桩顶布置的土工格栅加筋垫层能够有效地分散荷载,减少地基沉降量.  相似文献   

3.
路堤荷载下加筋垫层加固软土地基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DINA建立了土工格栅加筋垫层的有限元模型,对未加筋地基和不同加筋层数、不同加筋模量、不同加筋间距的加筋地基进行计算,分析了各种情况对地基沉降、侧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铺设格栅能有效控制软土地基的沉降和侧向位移;铺设多层格栅时最佳加筋层数为3层;随着加筋模量的增大,格栅对竖向沉降和侧向位移的约束作用增强,格栅模量为0.5 GPa以上时能发挥很好的加筋效果;加筋深度为0.2 m,间距为0.4 m时,格栅对沉降和侧向位移约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管桩+钢筋混凝土板复合地基、管桩+桩帽+土工格室复合地基、管桩+桩帽+土工格栅复合地基的受力和沉降控制效果,开展了3种复合地基处理深厚软土路基的现场试验,分析研究了不同垫层条件下管桩复合地基受力和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路堤荷载作用下,桩顶和桩间土应力由路基中心向路肩、坡脚处逐渐减少,土工格栅垫层时桩土应力比为2.47~5.42,土工格室垫层加固桩土应力比为2.30~6.25;钢筋混凝土板垫层时桩土应力比为8.05~14.81;随着路基填土荷载的增大,土工格栅、土工格室拉力逐渐增大,路肩位置拉力最大,相同荷载作用下土工格室所受拉力大于土工格栅;3种复合地基加固措施中管桩+钢筋混凝土板对路基沉降的加固效果最好,稳定后地基面沉降分别为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桩网复合地基地基面沉降的68.46%和72.56%.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布设多种试验仪器,观测劲性体桩加固软土地基,对桩土荷载分配、土工格栅变形、孔隙水压力、地表沉降、深层水平位移等进行了观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劲性体复合地基与常规桩承式复合地基具有相似受力和变形特征,同时由于采用"薄壁高强"的优化设计,劲性体复合地基更有利于发挥桩、土、加筋垫层的协同作用。采用劲性体复合地基处治深厚软土地基效果良好,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6.
浅谈土工格栅在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了土工格栅在处理软土地基应用,阐述了土工格栅在加固软土地基中的作用机理和解析计算方法,并引入筋土作用系数的概念进行解析计算,并对影响其加筋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介于一般的换填法处理与深基础处理之间,是土工格栅应用于软基处理最理想的适用范围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某拟建软基上加筋土挡墙工程,对地基处理时采用的不同方法进行了平面有限元分析。通过计算比较它们对路堤底面应力分布、侧向位移、垂向沉降的影响,阐述了土工格栅加筋垫层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黑龙江省呼绥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确定的原则,介绍了砂桩、粉喷桩、土工格栅加筋粒料垫层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加强竖向及横向支撑是处理好软土地基的技术关键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9.
详细介绍了高速公路项目中运用的砂桩与加筋砂砾垫层(土工格栅)复合地基的设计与施工,通过实验、检测,获得了相关施工工艺参数,对推广该项工艺和治理湿软结构物地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土工格栅的性能及其砂垫层的作用机理。探讨了施工中土工格栅砂垫层实用的合理性、加筋层数和砂垫层的厚度及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城市隧道沿线邻近既有桩基的情况下,隧道开挖导致的地层变形规律,本文通过一个透明土物理模型试验并采用基于PIV技术的土体内部断层三维变形量测系统监测变形,得到了在既有桩基影响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的周围土体变形区域主要位于隧道上方及上方左右两侧,变形主要以竖向沉降为主,水平变形为辅,砂土地层呈现出整体较均匀变形模式,竖直与水平方向变形均大致对应隧道轴线对称;砂土地层中,隧道掌子面在桩基-隧道中心轴线前时,隧道周围地层变形较小,即隧道开挖的影响还未到达(刚到达)该区域;掌子面位置经过桩基-隧道中心轴线切面后,该切面上地层发生持续变形,直至掌子面位置距离该面约2倍直径后重新达到稳定平衡状态,变形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2.
以某高速铁路试验段软基处理工程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对砂桩加固软土地基的侧向位移变化规律及其与沉降的关系作了分析。分析结果可知,砂桩加固处理软基的侧向位移主要发生在填筑期,后期增长缓慢并很快趋于稳定;砂桩加固处理加快了软土层的固结速率,起到了限制侧向变形的作用,减小了软基的侧向位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通过加筋回填减小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的力学机理,参照桥台后加筋回填离心模型试验原型尺寸,应用ABAQUS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桥台后加筋回填平面应变数值分析模型,通过不同加筋设计参数(加筋间距、加筋长度和筋材刚度)以及回填材料强度与地基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了桥台后加筋回填变形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减小土工格栅加筋间距,增加土工格栅弹性模量、回填材料内摩擦角以及地基刚度,采用倒三角形变长度加筋布设,皆可有效减小桥台后回填体表面沉降;地基刚度特性对加筋回填变形行为的影响取决于地基与加筋回填体的相互作用特性。  相似文献   

14.
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材料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减少公路桥涵台背回填病害,对台背回填材料和主要处理措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从构造差异、地基沉降、回填材料的压缩变形等方面分析了台背回填病害的主要原因,对常用工程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总结,包括桥头搭板、地基处理、反开挖填贫混凝土和压密注浆等,对石灰土、砂砾、风积砂、陶粒粉煤灰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加筋体、EPS夹层等常用台背回填材料的性能及其效果进行了比较与评价。研究认为台背回填材料的选取应该就地取材,采用新技术对现有材料进行加筋和改性,建议重点研究EPS夹层与格栅加筋的综合运用技术和新型轻质回填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有效预防桥头跳车病害的发生,提高公路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5.
根据收集的地基荷载资料和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和工程经验,提出了碎石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表及其分布类型和统计特征参数,为《桥规》修改和按地基基础可靠性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砂桩在公路工程软土地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有必要通过实例,分析其加固软基的适用性、理论依据、施工中关键环节的控制以及砂桩处理过的地基固结沉降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铁路路基翻浆冒泥的发生机理, 进行了大量调查, 总结了目前铁路2种较易发生翻浆冒泥的路基模型; 建立了循环列车荷载作用下土中振动孔压增长与消散规律的控制微分方程, 计算了土中孔压比的增长规律, 判断其是否会液化而引发翻浆冒泥; 分析了普铁和高铁列车运行速度、列车轴质量、土的固结系数、固结应力比和围压对翻浆冒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路基在列车荷载和水的持续共同作用下, 土中孔压比随列车荷载振次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但是其增长速度处于持续减小的状态, 最终趋于稳定; 土中孔压比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形式, 且其最大值通常在距土层表面0.6 m处; 列车运行速度越大, 土中孔压比增长越快, 越容易发生翻浆冒泥, 当速度为200 km·h-1时, 普铁路基土发生翻浆冒泥所需振次为高铁路基的19%;列车轴质量越大, 土中孔压比增长越快, 当轴质量为18 t时, 普铁路基土液化所需振次为高铁的24%;增大土的固结系数能降低孔压比的增速, 路基土达到液化所需振次就越多, 从而越难发生翻浆冒泥; 等压固结时路基土比偏压时更容易发生液化而形成翻浆冒泥; 增大围压能够降低孔压比的增速, 路基土也就更难发生液化, 发生翻浆冒泥的可能性就越小; 普铁路基发生翻浆冒泥的可能性比高铁线路中更高。   相似文献   

18.
浅埋微型隧道的覆盖土层对扰动变形十分敏感,对其研究主要停留在施工经验阶段,有必要从理论上对顶管施工引起的土体扰动和地表变形规律进行研究,以便估计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危害的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施工病害发生。以重庆市主城区排水工程南滨路段顶管施工为例,对顶管施工引起的土体扰动和地面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不同厚度覆盖土层顶管施工引发的覆土层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三轴试验及抗压强度试验所得的数据和试验后试样破坏情况,分析了级配砂砾石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并从能量势的角度提出砂砾石基层的塑性变形可分为永久变形和似弹性变形,这一分析对考虑基层的变形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由预钻式旁压试验结果推求地基土变形模量的几种常用方法。并结合 粘性土层旁压试验实例,推求适用于某地区粘土的剧凡的比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