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应用激光测速仪测出了空泡水筒内离回转体壁表面0.30mm外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情况;测量了平行于旋转螺旋桨盘面前、后截面上的速度场;并且首次成功地测量了螺旋桨任意半径处叶剖面上的速度环流量。文章还介绍了仪器的性能、机构配置及校验情况,表明仪器性能可靠,测速精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三种集装箱船的10只桨模的系统研究找出了大侧斜螺旋桨的环量分布、纵倾、侧斜和叶剖面形状间的最佳佳配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用理论分析来探索应用实验方法获得螺旋桨桨叶径向环量分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应用激光测速仪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实现了绕螺旋桨桨叶剖面上的环量测试。并对用不同测量方法获得的桨叶径向环量分布进行比较,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螺旋桨的空泡性能,提出一种基于面元法的螺旋桨设计方法,桨叶几何形状用较少的B样条控制角点来表示。给定桨叶剖面环量分布,并认为桨叶剖面弦向环量分布与压力差分布形式相同。将面元法计算得到的压力差分布转换为环量分布,以计算的环量分布与给定的环量分布之差的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通过最小化目标函数可以得到桨叶几何形状。  相似文献   

5.
叶梢带端板螺旋桨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叶梢带端板螺旋桨的设计方法。采用推广的勒布斯(Lerbs)升力线理论和修正的动量定理来计算诱导速度与水动力螺距角。给出了叶梢带端板螺旋桨的环量分布形式以及推力分布的求取方法,还着重介绍了叶梢端板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带有κ-ε湍流模式的流线迭代法计算敞水螺旋桨和回转体后螺旋桨的性能,计算中采用涡轮机械中分析螺旋桨叶剖面出口流动方向和大小的方法,从速度和能量的角度来考虑螺旋桨对流体的作用,因此流体通过螺旋桨后能量的改变是预测螺旋桨性能的关犍。它要求计算螺旋桨叶剖面的出流角,出流角由可测量的理想出流角和实际流体引起的偏差角组合而成。一待出流角确定后即可得到流体经过螺旋桨后能量的改变,利用流线迭代法可算出螺旋桨与回转体组合体周围的流场,随之可确定螺旋桨的各性能参数。本方法对B470—12和B3—50系列螺旋柴的敞水性能进行了计算,还对一个数学回转体的自航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同试验吻合良好。与巳有的回转体后螺旋桨性能的预测方法比较,本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在回转体尾部流场和螺旋桨性能之间进行迭代计算,从而大大地减少了计算量。  相似文献   

7.
针对水面舰船的高、低航速多工况服役需求,通过增强桨叶剖面在低空泡数条件下的负荷和控制桨叶剖面在高空泡数条件下的流动分离,提出了一种螺旋桨叶剖面参数化构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工况叶剖面优化设计方法,使舰船螺旋桨在高、低航速下均能有效、经济航行。以DTMB 5415舰船螺旋桨为例,优化设计了一个叶剖面,并应用到桨叶设计。通过与常规NACA剖面桨在多工况下的对比模型试验获得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对应20 kn航速时,两种剖面螺旋桨的水动力效率相差1.5%;在对应40 kn航速工况下优化剖面桨水动力效率比NACA剖面桨高6.4%,并避免了推力突降风险。  相似文献   

8.
非均匀流场中抗空泡桨叶剖面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非均匀流场中螺旋桨桨叶剖面的设计方法,提出保持剖面空泡特征不变的等效运转曲线的思想与确定方法。本文方法设计的桨叶剖面能有效地控制空泡范围和空泡类型,得到期望的空泡性能。剖面可采用母型剖面或“新剖面”方法来设计,进而可确定桨叶弦向环量分布,然后由升力面理论设计三维桨叶的几何形状。通过实例螺旋桨的设计,其空泡性能得到显著的改善,说明本方法是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导管螺旋桨内流场的LDV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导管内流场,通过在导管壁上开窗口,使用LDV激光穿过窗口方案来测量导管螺旋桨的内流场.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案测量导管内流场是可行的,并为导管内螺旋桨叶片的环量分布分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翼剖面优化理论在螺旋桨设计和减荷切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Epller的叶剖面设计方法与螺旋浆升力面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水翼剖面的优化,并将其应用到螺旋桨减振降噪设计中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在螺旋桨减荷切削中用优化水翼剖面获得了出奇制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螺旋桨设计参数对桨叶片空泡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亮军  唐登海  辛公正  曾志波 《船舶力学》2016,20(11):1361-1368
文章基于扰动速度势面元法建立了在均流条件下螺旋桨桨叶片空泡数值预报方法,空泡模型采用压力恢复闭合模型。通过对5600TEU集装箱船螺旋桨空泡的数值预报,以及与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能够较为快速准确地预报螺旋桨桨叶片空泡,可用于分析参数对螺旋桨空泡性能的影响,为抑制螺旋桨空化设计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桨叶侧斜、纵倾以及桨叶剖面型式对螺旋桨空泡性能的影响,计算表明加大侧斜能够减少空泡面积,空泡向外半径偏移;桨叶剖面的设计对空泡性能影响较大,优化设计桨叶剖面可以有效减少空泡面积,提高螺旋桨抗空化能力;纵倾向压力面弯曲的分布形式可以改善梢部的压力分布,减少叶梢附近空泡长度,从而可望减少由空泡引起的脉动压力。  相似文献   

12.
荷兰船模水池B系列螺旋桨新旧图谱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永华 《船舶》1997,(3):30-36
本文详细介绍了荷半船模水池1978年版B系列螺旋桨图谱的几何尺度、图谱的新旧表达形式,在计算K1、Kq的回归系数的基础析旧图谱在性能及叶剖面截面形状的变化进行了比较,供设计人员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英国《世界渔业》杂志介绍了一种由柴油发电机向马达螺旋桨供电驱动推进船舶的新方法。马达螺旋桨实际上是装在“导流管”中的一台马达组件。导流管壁内放有永磁激励的定子;一个叶端固定在环圈上的螺旋桨作为转子,它们置于一个幅射状支撑的轴向推力轴承内。由于电磁动力是加在螺旋桨叶端的环圈上,具  相似文献   

14.
华汉金 《船舶》1996,(1):17-20
本文以3300dwt货船为目标船,开发研究了适合冰区加强型螺旋桨的叶剖面,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叶剖面不仅强度符合规范,而且抗空泡性能好,用此叶剖面可减小桨的盘面比,用这种叶剖面29000dwt货船的实桨试航证明,该桨比原桨效率提高约4%。  相似文献   

15.
修改压力分布设计螺旋桨新型叶剖面来改进空化斗的工作已经进行多年,但是均基于薄翼理论进行二维剖面与三维叶剖面之间的转换。文中分别用B样条曲线和曲面表达二维剖面和三维桨叶,指定Eppler剖面的压力分布作为三维目标压力;将一个初始螺旋桨用B样条曲线表达其0.8R处的剖面几何;建立算法调整0.8R剖面对应的B样条控制多边形,进而调整桨叶几何,使得0.8R处三维面元法预报压力逼近目标压力。文中最后还讨论了高负荷时该剖面的压力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修改压力分布设计螺旋桨新型叶剖面来改进空化斗的工作已经进行多年,但是均基于薄翼理论进行二维剖面与三维叶剖面之间的转换.文中分别用B样条曲线和曲面表达二维剖面和三维桨叶,指定Eppler剖面的压力分布作为三维目标压力;将一个初始螺旋桨用B样条曲线表达其0.8R处的剖面几何;建立算法调整0.8R剖面对应的B样条控制多边形,进而调整桨叶几何,使得0.8R处三维面元法预报压力逼近目标压力.文中最后还讨论了高负荷时该剖面的压力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7.
桨叶根部负荷及毂涡能量利用研究一直是螺旋桨设计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RANS方法进行敞水螺旋桨定常数值模拟,并与LDV流场测量数据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进一步分析了3个不同环量分布形式螺旋桨的毂涡结构差异,阐述了螺旋桨根部负荷对毂涡结构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的螺旋桨桨叶厚度测量平面定位方法,一是将各厚度线都旋转到特定的平面上来定位;二是将测针正置于厚度线的方向上测量,以达到大幅度减少螺旋桨叶厚的定义误差、定位误差和测量误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如众所知,使用导管螺旋桨的船舶,除了在螺旋桨叶梢产生空泡腐蚀外,在导管中间环部位(螺旋桨圆盘区域)的内壳板表面(以下简称中间环内壁)也产生严重的空泡腐蚀,需要常常修补或换新。由于中间环内壁空泡腐蚀而穿孔、开裂,导致整个导管结构破坏,造成螺旋桨桨叶损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减少导管中间环内壁的空泡腐蚀,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导管中间环内壁空泡腐蚀的原因是螺旋桨旋转时产生的梢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螺旋桨的空泡起始航速,本文提供了一个基于Eppler剖面设计方法上的非定常螺旋桨设计方法,二维剖面直接由Eppler剖面设计方法给出并直接输入到升力面设计程序中进行三维剖面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新剖面螺旋桨方案的空泡斗要比常规剖面的宽。在平均伴流条件下使用升力线、升力面设计程序给出一个初步螺旋桨方案。然后用定常/非定常面法检查设计结果是否满足推力要求并作修改设计,从中选择一个不符合空泡要求的剖面作为关键剖面。使用Eppler剖面设计方法来改善空泡斗,为了研究剖面弦向负荷对螺旋桨性能影响,本文设计两只螺旋桨,一只为带有Naca66迭加Naca a=0.8,另一只为新剖面的方案。模型试验结果证实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