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铁路车站联锁系统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实训室的现状,设计了基于计算机联锁仿真软件的铁路信号车间级实训室建设方案。该方案不仅实现了计算机联锁全功能仿真,还搭载信号集中检测仿真软件和室内外设备等模拟设置故障场景,使学员逐步掌握计算机联锁的原理和知识。实践证明,该实训室的建设给现场试验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计算机联锁设备的现场维护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联锁仿真试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仿真试验存在的必然性 随着铁路发展的加速,信号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各种设备改造周期逐步缩短.对计算机联锁车站而言,信号设备的改造一旦涉及联锁软件的变动,就必须进行联锁试验.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规范计算机联锁的运用,促进计算机联锁的发展,按照铁道部的要求,沈阳铁路局电务处要求将大连铁道有限责任公司管内12个非标1218改进型计算机联锁车站(场)的室内设备,改造为JD-ⅠA型计算机联锁系统.  相似文献   

4.
符合SIL4级要求的计算机联锁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联锁系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铁路信号设备。当前国内铁路快速发展对计算机联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CENELEC系列标准引入到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开发出符合SIL4级要求的计算机联锁系统,并阐述了作者对欧洲铁路安全标准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铁路计算机联锁发展的启示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铁路计算机联锁的研究与应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对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道部制订了一系列规范、标准、要求和规定,实施制造特许证、制式合格证和产品合同证的三证管理,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计算机联锁系统功能。我国铁路计算机联锁按照系统工程理论进行设计,实现“设备集中,结构合并,功能模块,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强化“计算机联锁系统技术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高计算机联锁系统智能、自检、互联能力,积极开展安全评估认证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铁路》2006,(6):73-73
计算机联锁教学系统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够完全仿真现场计算机联锁的联锁功能,模拟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的全过程,模拟设置信号机、道岔、轨道电路等信号设备的故障。计算机联锁教学系统由教员机、学员机、仿真控制台、行车地面股道组成。学员机完全模拟现场计算机联锁设备所实现的功能;教员机显视学员机的工作,并能模拟现场设置故障、模拟临站办理半自动,模拟办理场间联系,设置车长、车速,模拟列车运行及调车作业,同时在学员机上给出同步显示。  相似文献   

7.
1课题的提出 随着日照港吞吐量的急剧增长,铁路集疏港量也出现了高速增长,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便成为港口铁运公司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对铁路信号设备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日照港于2005年4月将计算机联锁系统由WJLS.30型改为DS6.11型。电务段信号工区担负着港口铁路室内信号联锁设备维修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铁路信号联锁逻辑形式化建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铁路车站信号联锁逻辑的形式化描述无论对计算机联锁软件的开发,还是对联锁软件的测试都是非常重要的。 铁路大站的联锁逻辑十分复杂,对其进行形式化描述是一项艰难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尚无这方面详细研究的文章和报道。本文利用层次结构的概念,采用层次化有色Petri网,以建立铁路车站信号计算机联锁软件第三方测试的现场仿真环境为目的,以车站联锁设备的层次化有色Petri网模型为背景,介绍了铁路车站信号联锁逻辑的形式化描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在进行动态模拟雷击试验时,电源端口和采集驱动端口最容易出问题,主要原因是对试验方法以及采集和驱动电路工作原理的不了解;结合雷击试验标准的要求,分析计算机联锁系统采集和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电源端口和采集驱动端口的模拟雷击试验方法,并对试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结果评定进行说明,为以后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的防雷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要求,CTC区段和列车速度超过160km/h的区段、客运专线、高速铁路、铁路基建和更新改造线、大修工程等,均应采用计算机联锁。随着济南局京沪线、胶济线电化改造,DS6-K5B计算机联锁设备大量开通投入运用。面对先进的设备和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设施和教材,而电务维修人员的维护技能培训又迫在眉睫,因此,探讨DS6-K5B计算机联锁设备技能培训方法是摆在电务职教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