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民路越江隧道工程浦东风塔基坑距离黄浦江防汛墙近,挖深大,基坑工程必然影响到黄浦江防汛墙的安全。该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论证了浦东风塔基坑施工对黄浦江防汛墙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外滩十六铺地区是上海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四个重点地区之一,十六铺地区综合改造一期工程地块狭长,而水上旅游码头地下空间受功能需求的限制必须紧邻黄浦江建设,因此不具备单独建造防汛墙的条件.介绍了在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建设历史上首次采用的“三墙合一”防汛墙设计理念,阐述了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将防汛墙结构与基坑围护墙、地下空间结构外墙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地下空间开发和防汛安全的问题,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康晓雯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170-172,M0019
上海某桥梁工程承台基坑紧邻河道防汛墙,承台与防汛墙结构间最小距离为6m。由于河滩土质软弱、距离防汛墙近等特点,通过MIDAS GT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计算分析承台基坑开挖与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防汛墙结构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安全施工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浦江市区段防汛墙岸线长,结构型式复杂多样,受河道演变及通航影响,墙前泥面各异,加之沿线分布众多码头及堆场,墙后荷载不尽相同,若严格按照规范及相关规定要求对每段防汛墙进行复核计算,工作量巨大。通过分析实际工程中影响防汛墙结构整体稳定及渗流稳定的边界条件,提出敏感因子法。根据防汛墙实际情况选取敏感因子,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推求出满足防汛墙结构整体或渗流稳定要求的临界值,将实际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即可评判防汛墙的结构整体稳定性及渗流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在穿越黄浦江防汛墙施工时,不可避免地引起地层土体应力释放及重固结,工程必然影响到黄浦江防汛墙的安全。介绍了轨道交通14号线穿越黄浦江隧道的施工方案,以及越江范围内防汛墙的情况,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论证了隧道施工对黄浦江防汛墙安全的影响。最后分别对浦东段与浦西段防汛墙的不同影响情况提出了建议措施,可为相关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具体项目地下公共工程防汛影响专项论证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分别对施工期和使用期作了防汛安全影响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工程施工期对周边防汛设施的影响,并针对该地下公共工程施工期和使用期存在的防汛安全隐患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最终给出了防汛论证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中心城区道路积水改善工程中,排水管道穿越河道常采用非开挖顶管施工方法。以虹口区某道路积水改善工程为例,提出管道穿越段防汛墙改建方案,并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了顶管穿越河道施工对防汛安全的影响,为开展相关设计及防汛安全影响分析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体量巨大,其防汛安全已经成为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日常管理中发现的实际情况,系统总结了上海市地下空间防汛安全存在的四方面问题,从近期和远期两个层次,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防汛墙工程作为保障人民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由于使用不当,多次发生出险破坏的情况。以闵南船厂段出险防汛墙为例,分析出险原因,实施抢险措施,以作为典型案例,为防汛墙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张苏 《隧道建设》2007,27(3):75-78
上海某地铁盾构隧道穿越上海第三大河白莲泾,白莲泾防汛墙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方桩结构、桩基伸入隧道内,盾构通过前须处理桩基。为保证防汛安全和满足盾构穿越要求,先在防汛墙外侧施做砖结构临时防汛墙,然后拆除盾构穿越区域的防汛墙,利用船载起重机拔除影响桩基,在桩孔中灌砂并采用搅拌桩加固扰动地层,在原桩位置打入短桩代替原来的方桩,凿除上部50cm混凝土保留钢筋和基础连接形成整体结构。恢复上部墙体结构,在等强后盾构穿越。  相似文献   

11.
依托昆明轨道交通火车北站深大基坑的工程实例,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模拟基坑开挖和回筑全过程,计算深大基坑地下连续墙的内力、位移,对富水圆砾地层深大基坑地下连续墙的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并对地下连续墙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比选。分析研究得出:对于富水圆砾地层采用分层开挖方法及内支撑体系,其深度达到35.0 m的深大基坑,地下连续墙嵌入深度建议值为35.0 m,厚度建议值为1.5 m,并满足整体稳定性、抗倾覆、抗隆起、抗管涌验算要求。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富水圆砾地层地下连续墙施工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2.
黄福杰  陈浩民  何则干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188-190,213,M0021
为确保处于深厚淤泥区的临近地铁基坑在新建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的三维计算模型,计算分析地铁基坑对新建基坑开挖、支护的力学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完成后,地铁车站基坑位移呈现岀“鼓肚型”,符合连续墙加内支撑基坑支护型式一般的变形规律;新建基坑围护桩最大侧移为24.5 mm,竖向位移为6.54 mm,均小于围护桩位移控制值,说明新建基坑支护体系设计具备合理性;地铁车站基坑围护结构最大位移为12.16 mm,远小于一级基坑位移限值。同时发现其地下连续墙两侧的位移增量不同,右侧(靠近新建基坑一侧)地下连续墙位移增量较小。其原因是新建基坑开挖淤泥区使右侧地下连续墙所受的主动土压力减少。  相似文献   

13.
薛磊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4,(1):182-185,198
随着地下建设空间的进一步利用,地下连续墙应用范围不断向下拓展。目前,地下连续墙已经作为永久受力结构应用于建、构筑物主体结构中。基于上海远方相关地下连续墙锚碇基坑实践,对地下连续墙作永久受力结构的应用进行探讨,并针对框架式地下连续墙、桩-墙咬合式地下连续墙、圆形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进行阐述。结果表明,作永久受力了的地下连续墙结构通常较为特殊,部分为特殊结构形式,部分包含特殊接头形式,在目前的施工技术下是可以实现地下连续墙作永久受力结构的。用集约高效,推进城市功能复合。创建“就近职住、 功能复合”的现代城市,在规划及设计中进行街道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
重要的越江管道关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越江管下穿防汛墙的布局屡见不鲜。以上海市两条越江供水管道为例,根据越江管道相关的保护规定,划定其两侧的控制范围和保护范围;分别采用优化的桩基承台结构和原状土地基处理的方式,给出管道下穿范围防汛墙的结构设计方案,并采用圆弧滑动法验算了结构的合理性。为类似的防汛墙设计,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治国  奚晓广  吴玲 《隧道建设》2018,38(9):1480-1488
为研究基坑分区开挖对邻近越江隧道保护的有效性,以上海市西藏南路双线越江隧道附近绿谷一期基坑工程为依托,首先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基坑分区与不分区开挖对地下连续墙位移和既有越江隧道收敛变形的影响。然后根据现场监测数据,研究基坑分区开挖下既有越江隧道和地下连续墙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 1)采用分区开挖的方式,地下连续墙最大位移减小23.9%,邻近越江隧道最大竖向位移减小35.4%,分区开挖施工对距离较近隧道的保护效果更好; 2)对于面积较大的分区,其开挖导致的地下连续墙变形更大; 3)既有越江隧道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发生了斜向压扁的不规则收敛变形,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对邻近隧道的收敛变形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安旭 《路基工程》2019,(6):144-149
针对和融地块基坑工程施工,运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开挖过程对近邻天津地下直径线、京津城际铁路及津山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土体位移,地表沉降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开挖至坑底时达到最大,坑外土体变形随着与地连墙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增大,达到最大值之后,随距离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对于既有铁路线结构,变形主要由基坑方向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控制,二者均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在靠近侧基坑开挖阶段,位移增幅最大;当基坑开挖至坑底时,既有铁路线结构位移达到最大,且均小于控制值,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王翼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2):200-202,208,M0021,M0022
详细阐述了上海市杨浦区民星南排水系统工程中主体泵站地下连续墙基坑设计,介绍了异形平面地下连续墙布置、钢筋混凝土支护结构与泵房主体结构一体化设计,采用启明星软件对地下连续墙的内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对深基坑的变形进行了验算、对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理论计算分析和施工监测结果表明,设计的基坑安全可靠,施工对周边影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深基坑地下连续墙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宜山路站换乘通道下穿轻轨3号线车站的基坑工程为背景,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对基坑施工进行全过程动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工程监测数据基本吻合,下穿轻轨车站的基坑开挖可引起上部车站结构的不均匀沉降。为保护上部车站结构,采用了全方位旋喷加固(MJS)的施工新工艺,首次在相对于桩基如此近距离的范围内把MJS法应用在既有地铁车站正下方进行施工,指出了地基加固体对基坑开挖产生的位移传递具有阻断作用。结合规范要求,在对基坑施工进行全过程动态模拟条件下,通过预测地表和基坑自身变形特征及最大值来分析和评价整个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自身结构的安全性;同时为了评价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还对上部车站结构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得出在相应位移约束条件下的安全状态。对比分析表明,在紧贴基坑地下连续墙的土体中进行二次加固及结构逆筑施工,可有效控制上部车站结构变形。  相似文献   

19.
对一个挖深17.5 m的多道支撑上海软土条形市政深基坑的变形进行实测分析,研究发现其围护墙侧向位移沿深度方向呈典型弓形分布,并存在一定踢脚变形,对在影响范围内“坑中坑”,深坑对浅坑围护墙侧向位移影响明显,在设计上增加匝道外侧围护插入比以及在匝道外侧围护与深坑第一道围檩之间设置混凝土传力带,可有效减小匝道外侧开挖变形;同时抗隆起安全系数与最大侧移关系之值处于经典的统计范围之内,围护墙最大侧移与挖深之比值基本介于0.30%~0.77%,处于二、三级变形控制线之间;墙后地表沉降分布曲线与上海基坑标准预测曲线更为契合,其与墙体侧移比值基本介于0.4~2.0,其均值为0.80,无匝道区域平均值相对偏大;立柱桩回弹具有明显的空间反应特征,基坑中间位置的回弹量约为均值的1.3~1.45倍和基坑边侧立柱桩回弹量的2倍,空间反应特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