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分析城市内部道路网络应对地震灾害时的韧性变化特征,首先考虑地震空间分布特性,结合各基础设施的综合震害分析,构建了基于烈度衰减分布的路段连通概率模型,识别脆弱路段;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面向3个维度的路网结构抗震韧性多指标评估模型;最后结合实例对城市路网处于不同失效情景下的韧性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少数路段失效时路网仍具有较强的韧性,在关键路段累积失效后会使得多方面网络韧性明显下降,路网运输效率降低,并且削弱了节点间的连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山地城市路网与震害环境适应性问题,综合分析山地城市路网特点及其震害环境状态,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和选取方法,建立了山地城市抗震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山地城市路网抗震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对山城重庆某局域路网进行了抗震适应性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城市路网结构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市道路网是城市的骨架,路网结构决定城市的布局。从影响城市路网交通质量的因素分析入手,建立评价城市路网结构的指标体系,并对上海市徐汇区的路网进行了实例评价,为改善城市路网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评估重大扰动事件下城市道路网络抵御扰动并从扰动中快速恢复的能力,提出以改进元胞传输模型模拟路网流量分布状态,以韧性为测度指标的路网性能评估模型。针对传统元胞传输模型交叉口分流比例恒定的不足,明确考虑扰动事件影响期内因出行者调整路径可能导致的路径流量波动,构建出行决策行为与元胞流量传输的强耦合机制,提出一种新的动态分流元胞传输模型;基于动态分流元胞传输模型获得的路网性能参数,以路网效率为路网基础性能指标,构建反映扰动事件影响期内路网效率累积动态变化的韧性指标;并基于Sioux Falls网络开展算例研究。算例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元胞传输模型,提出的动态分流元胞传输模型通过设置交叉口动态分流参数,建立出行决策行为与元胞流量传输的动态耦合关系和路径流量变化与交叉口元胞分流比例的自洽机制,可准确描述路网实际流量分布状态;提出的基于路网效率的韧性指标可全面反映扰动事件发生后路网性能退化到恢复全过程的动态累积性能,直观展示路网抵御扰动并从扰动中恢复的能力,契合韧性内涵;韧性评估中若忽视出行决策行为潜在影响,将获得次优甚至明显偏离实际的方案或结果。  相似文献   

5.
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构建恰当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研究首先剖析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居民出行结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交通管理水平4个层面,选择道路网密度等14个具体指标构建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评价体系;然后运用熵权法为指标赋予权重,并结合综合评价函数,应用所构建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市2011—2015年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南京市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值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2012年南京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较差,2013—2014年为中等水平,2015年达到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6.
分析目前上海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方案存在的问题,对东京、巴黎等国际特大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设计的经验作了分析和概括。在线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设计私有制瘃调整方案,并简要说明了调整方案的规模、结构及功能特点。调整方案能更好地符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更符合主客流方向,具有换乘次数少、辐射能力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已有基于拓扑效率的地铁网络韧性指标无法反映地铁运营实际的不足,构建考虑线 路流量影响的路网服务效率指标和基于服务效率的路网服务韧性指标,以及基于路网服务效率 的节点重要度指标;提出以路网服务韧性最大化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基于遗传算法求解模型获 得最优恢复策略。算例结果表明:分别以服务效率和拓扑效率作为路网性能指标,获得的失效节 点恢复次序明显不同;蓄意攻击下,最优恢复策略获得的路网服务韧性分别比基于重要度的优先 恢复策略、基于节点度的优先恢复策略和随机恢复策略高16.76%、72.11%和86.21%。上述结果 表明,必须根据地铁运营实际合理选择路网性能指标和恢复策略,否则可能得到次优甚至明显偏 离实际的方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居民出行效率与合理路网间距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蔡军 《城市交通》2005,3(3):58-63
城市路网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骨架,但关于路网密度、合理间距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居民每次出行的总时间一般包括城市干路内的时间和干路所围合的街区内的出行时间,合理的干路网密度应当使二者之和最小。根据这一原理,构建了居民出行效率分析法,对合理的街区尺度、路网间距进行了推导。根据这一方法,得出如下结论:不同交通方式、不同距离出行所要求的合理街区尺度不同;即使优先考虑机动车的出行效率,路网密度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能通过宽而稀的路网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路网密度对城市公共汽车交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统计数据的量化分析对判断路网密度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路网模式、车流特性及信号控制、交通拥堵三个层面阐述路网密度提升对促进公共汽车交通发展的作用机理.基于200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量化分析路网密度与公交客运密度的关系以及路网密度对交通结构的影响,从宏观层面验证路网加密对公共汽车交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结合旧金山、香港、首尔等城市路网案例,进一步指出借助路网加密促进公共汽车交通发展,不仅需要城市干路体系的支持,更需要城市支路体系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日变交通配流的城市道路网络韧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评价重大扰动事件下的路网性能,提出以日变交通配流(day-to-day?traffic?assignment,DTA)为基础的城市道路网络韧性评估模型. 明确考虑重大扰动事件下交通流动态变化特性,构建了综合考虑出行者认知更新、行为惯性等因素影响的DTA模型,设计了启发式求解算法;定义了基于DTA的路网可达性指标,构建了可全面评价扰动事件生命周期内系统性能的韧性指标与评估模型,并在Nguyen & Dupuis网络上进行算例研究. 结果表明:在扰动事件后的前10天,路网韧性波动变化,此后随着交通流分布趋于稳定,路网韧性单调上升,从第10天的0.323上升到第50天的0.794,上升了145.77%;与传统随机用户均衡(?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SUE)模型相比,DTA模型获得的路网可达性与韧性指标存在显著差异,SUE模型下路网可达性随时间单调上升,而DTA模型下路网可达性在前15天剧烈波动,随后才单调增加,表明要获得准确的路网韧性指标,必须首先准确假定出行决策行为和相应配流模型;出行者行为惯性、路段通行能力退化程度与恢复速率以及路网拥挤程度等因素均对交通流量分布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路网可达性最终导致路网韧性指标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实际应用中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合理标定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云理论与物元方法相结合的云物元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了包括道路网络基础设施、政府监管以及路网服务水平3个方面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观赋权(专家打分法)与客观赋权(熵权法)相结合融合的方法确定综合权重,结果更具有效性。通过青岛市的统计数据,对其路网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青岛市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评价等级为IV级,脆弱性等级相对偏高,与现实情况相符,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快速城市化地区公路网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乡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化与公路交通的耦合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以苏南快速城市化地区——张家港市为例,突破传统区域路网规划思路的限制,结合城市路网规划的思想、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新的区域路网规划思路,着重探讨了规划的预测、路网布局、断面、节点处理问题,在路网性能和运行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系统评估是道路和相关交通规划的前置环节。通过分析城市道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道路自身的技术、运行特性,从协调性、适应性、技术性能和运行性能4 个方面构建评估体系,并对后三者引入路网负荷度、路网密度、路网饱和度等指标进行定量评估。通过评估长沙市金霞经济开发区的路网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该评估体系具备完整性和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道路的局部灾害,需对城市路网的抗灾能力进行评价。文章回顾了路网弹性的内涵,从路网拓扑结构和路网交通特征两个层面出发,提出路网弹性指数的概念并给出了量化方法:①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了城市道路网络拓扑结构的特性,构建了基于节点度、中介中间度、接近中间度的节点拓扑指数;②基于交通量和富余饱和度指标构建了节点交通指数,并提出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主干道网构建虚拟交叉点和虚拟路网,采用虚拟路网OD迭代反推技术,获得各虚拟节点间的现状出行量;利用交通均衡模型对其均衡配流,获得虚拟路网各单元的均衡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干道网存在的布局结构缺陷,给出系统改扩建优化方案。为城市干道网改扩建布局规划方案的宏观一体化优化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市主干道网构建虚拟交叉点和虚拟路网,采用虚拟路网OD迭代反推技术,获得各虚拟节点间的现状出行量;利用交通均衡模型对其均衡配流,获得虚拟路网各单元的均衡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干道网存在的布局结构缺陷,给出系统改扩建优化方案。为城市干道网改扩建布局规划方案的宏观一体化优化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路网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恒 《城市交通》2010,8(4):23-32
路网结构是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获取国内外69个铁路客运枢纽地区的卫星图片,对其路网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国内外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路网结构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路网密度、支路比例等方面。结合这些差异以及实地调查经验,指出我国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路网结构存在的问题:整体路网密度不高,路网级配不合理;新改建车站设计时过于重视进出站匝道的作用而忽视支路;铁路客运站集散交通汇入城市交通的关键节点设计不精细;疏散模式较为传统,周边轨道交通不发达。最后,对国内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路网设计提出了提高路网密度、增加支路比例、精心设计流线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农村公路系统的配置效率,从时间与地域两个维度,比较了2006—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路网系数K(经济水平系数),并基于国土系数理论对未来农村公路的合理发展规模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就交通供给而言,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具有发展不平衡的地域差异;就交通规模增长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而言,K...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连通可靠度分析只适用于极端情况下的路网状态评价,而基于连通可靠度的关键节 点、关键路段的识别,能够分析常规条件下的城市网络可靠性。以乌鲁木齐城市路网为研究对 象,采用路网效能和路网效率为评价指标,辨识路网的关键节点和关键路段,并对所有节点和路 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路网中起重要作用的节点或路段只占总体的很小部分, 而其余大部分对路网的影响是较小且相似的;由于老城区路网发展已近饱和,关键节点多集中在 此区域;城西开发区路网尚未完全形成,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该地区的关键点段,以防止出 现潜在的拥堵状况;关键路段中,除河滩路之外,其余多数为东西走向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在路网规划中不重视支路网的规划,导致许多城市支路网密度低下,并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制约城市经济发展。本文以常州市支路网规划为例,首先分析支路网现状,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中心区按用地性质进行功能分区;通过规范支路网密度及满足公交覆盖率的要求,计算各功能分区的支路网密度;基于路网密度的要求下,对中心区支路网进行调整规划,并针对近期地块开发及区域交通组织,提出近期支路网实施规划;最后对支路网规划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支路网规划建设及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指导常州市支路网规划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