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综合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采用惯性测量、射频定位同步、网络数据交换、视频图像实时分辨及数据综合处理等先进技术,能有效提高高铁线路基础设施装备的检测效率,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养护维修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介绍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系统组成、系统总体框架等,并详细阐述各子系统的系统组成、基本检测原理和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气化铁路弓网综合检测数据分析及现场运行维护需求,运用数据分析工具介绍接触网主要结构形式在弓网综合检测数据中的典型特征和利用典型特征进行缺陷定位的方法,结合接触网局部缺陷诊断与综合状态评价的分析应用,提出阈值管理、图像辅助、重复对比、图形化、数据综合、数据融合等分析方法,并以实例验证了该分析方法排查接触网设备缺陷的实际效果。基于接触网检测数据分析提出的分析方法,为提升接触网检测数据分析质量,深入挖掘检测数据价值,推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精准维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我国线路检测、维修的现状,提出建立客运专线固定设施勘测、设计、施工与维修一体化,构建数字化综合检测体系模式。综合检测体系是实施综合维修的基础和依据,它包括客运专线固定设施数字化的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检测设施与设备的建设。实施综合检测体系的具体措施是研究、制定修程和修制等相应的客运专线维修标准,建立动态与静态检测结合、检测和验收结合机制,开发综合检测分析软件,开展基础性数据建档工作和研究综合检测设备等。  相似文献   

4.
综合检测列车是一种综合检测高速铁路质量达标的高速列车。在时速350 km中国标准动车组基础上,研发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配套先进的高速综合检测试验设备,同时研发代表新技术发展趋势的高速动车组关键系统平台,开展高速动车组新技术工程化应用及试验,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安全综合检测技术水平和动车组技术水平。介绍了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研发的背景、总体目标、总体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介绍世界高速铁路发达国家主要综合检测列车的情况,分析和比较各自车型的技术特点.阐述综合检测列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选取0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和CRH380A-001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进行比较.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和我国现有技术状况,对我国综合检测列车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以高速动车组为载体,加装了轨道检测、弓网检测、轮轨动力学检测、通信检测、信号检测等精密测量设备,集成现代测量、时空定位同步、大容量数据交换、实时图像识别和数据综合处理等先进技术,在高速运行中可对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基础设施状态进行等速检测,是提高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效率、指导现场养护维修、确保列车运营安全的重要技术装备。  相似文献   

7.
《成铁科技》2006,(2):F0003-F0003
成都铁路局桩基检测中心行政上隶属于成都铁路局科研所.是专门从事工程质量检测,具有综合检测能力的检测和技带咨询机构。获铁道部检测单位行政许可.拥有铁道部工程检测资质,并通过了四川省质量技带监督局计量台格认证。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带人员。现有国内外先进的低应变测桩仪、声波透射仪、探地雷达、工程检测仪、隧道断面检测仪、仝站仪等检测设备和仪器。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使用的综合检测列车是以高速动车组为载体,装备专用检测系统,对线路和轨道、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基础设施,轮轨和弓网接触状态及列车有关指标等进行高速动态检测.具有检测列车精确定位、在线数据集成、综合处理和分级评价等功能,是保证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正常运营的重要技术装备.此文根据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的使用现状,对综合检测列车高级修费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提出在铁路工程建设期间摊销的高级修费用标准.  相似文献   

9.
综合检测列车是高速实时检测基础设施状态的设备.文章结合国外综合检测列车发展的状况,说明我国综合检测列车研发的现状,以及综合检测列车研发方案的实施,新综合检测列车满足新建200~250 km/h及以上速度等级客运专线和200 km/h及以上既有提速线路的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外高速综合检测技术分析,为保障既有线提速200~250km/h列车运行安全,确保提速线路基础设施良好,研制了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弓网检测、动力学检测、信号检测、ATP监测、无线场强检测、动应力测试和环境监视系统,自主集成200km/h过渡综合检测列车,并对京沪线等既有提速干线进行每十天一周期的动态实时检测和分析,提出尽快完善高速轨道动态检测评价标准及方法、深化接触网检测评判标准研究、尽快完善信号动态检测标准、形成我国铁路高速铁路动态检测标准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监测方案论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术合 《铁道工程学报》2003,(4):111-115,123
本文论述了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并通过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间隔层回路监测项目的分析 ,提出了综合自动化间隔层回路的检测模式 ,以及为了采集、传输、归档和分析这些数据而设置的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监测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高速综合检测动车组承担着我国高速铁路的日常线路维护,并进行一系列的搭载试验.在既有碳钢列车上,卧铺包间已经投入使用,而针对高速综合检测动车组所研发的卧铺包间还处于一个空白阶段.结合高速综合检测动车组特有的车体结构,参照人机工程学理论,研发出全新模式的、适用于高速综合检测动车组的卧铺包间.重点分析高速综合检测动车组内部卧铺包间的研发方案.  相似文献   

13.
谢保锋 《中国铁路》2009,(11):57-60
基于GIS的铁路信号动态检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突破基于检测的传统维修维护管理模式,在管理、维修、检测等各级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公共、一体化基于GIS的信号动态检测综合信息管理和共享平台,实现检测车的实时定位跟踪、列控基础台帐数据管理、检测数据和维修数据的综合显示及远程可视化辅助维修功能。介绍该系统设计目标、总体结构、系统功能及开发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对高速铁路司机行车前疲劳状态进行检测,可预防疲劳驾驶,保障行车安全。为此,设计开发了高铁司机行车前疲劳检测系统。检测了高铁司机的心率变异性、闪光融合频率、血氧、血压、呼吸、体温等心理、生理指标,并调查主观疲劳程度和出乘前一晚睡眠时间,获得了180人的有效数据。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综合疲劳指数,并验证综合疲劳检测模型的拟合度。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CART决策树算法,将综合疲劳指数分为4个等级。系统可在5 min内完成全部检测,即刻出报告,可防止高铁司机疲劳驾驶,并促使他们出乘前注意休息。系统附加提供按摩放松操作和保健知识推送,同时建立个人档案,以便长期监测司机疲劳状况。  相似文献   

15.
阐述轨道检测梁的组成和总体技术要求,从主梁制造、吊臂制造、轨检梁焊接、轨检梁涂装工艺方面分析轨道检测梁制造技术;从下料件的下料排样、下料件断面处理、冲压件成型后处理、主梁加工和轨检梁安装方面分析轨道检测梁制造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依靠轨道检测梁完成高速铁路检测任务,证明轨道检测梁制造技术方案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铁1号线车辆在线安全监测系统综合了国内多种车辆在线监测技术,进行了很多富有针对性的开发,并在异响检测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地铁线路短、车辆种类单一、行车密集的特点,将平轮、温度、异响等检测技术进行集成开发;根据实际检修需要,对转向架、车轮、轴箱、车钧、受电弓等部件的质量状况进行监控;并根据地铁公司检修运作模式,对检测平台进行专门设计。  相似文献   

17.
数据分析     
编者的话可以说,数据分析是检测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整个检测工作中最最重要的一道工序。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运行检测所得到的全部数据如果不进行系统的分析,那么整个检测工作的作用便无从谈起。地面检测数据分析处理中心的任务就是系统科学地进行数据分析,进  相似文献   

18.
从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监测及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探讨中国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综合检测监测技术发展方向。面向高铁工务、电务、供电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需求,按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综合应用"原则,融合发展综合巡检和搭载式检测设备、统型固定监测装置和小型专业检测仪器,构建铁路基础设施综合一体化检测监测体系;与此同时,加强铁路基础设施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数据处理、融合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提前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掌握基础设施状态演变规律和预测其变化趋势,并依据设备技术状态进行预防式维修养护。最后,针对我国现有检测监测体系,从综合检测技术、综合维修管理技术和检测数据分析应用方面提出创新意见。  相似文献   

19.
概要介绍广州地铁综合检测车第三轨检测系统,包括检测系统结构、检测原理、检测系统信号流程图、检测系统数据处理以及显示、系统标定等。  相似文献   

20.
铁路综合检测业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铁路综合检测业务管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文研究并设计了铁路综合检测业务管理系统;提出环境层、数据库层、技术组件层、业务领域层和应用层的总体架构,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并给出了系统的关键技术.目前该系统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其中的关键技术都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