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我校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感染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次此感染验与实验大白鼠的感染有直接关系。并就动物鼠龄和饲养条件与感染阳性检出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 例一: ××女性,46岁,住院号120663,于80年11月2日以发烧,身痛二周,昏迷抽搐一天之诉入院。二周前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治疗少尿休克时用大量高渗糖、速尿、激素、甘露醇等,后出现嗜睡,谵语,继之呕吐、抽搐、偏瘫,渐入昏迷。查脑脊液糖200mg%,血糖660mg%,尿糖(++++),尿酮(一)血钠151mEg/L,血钾5mEg/L,BUN78mg%,  相似文献   

3.
<正>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血热流行于欧、亚、非、19个国家,近些年来本病疫区仍在扩大。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从1932年在黑龙江省首先发现、现已分布23个省。除新疆鄂木斯克出血热外,我国的出血热与朝鲜、日本、苏联、北欧等地出血热均有肾脏损害,因此于1982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工作组会议”上、将该病统一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但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起广东电网的跳闸事故,详细说明其处理过程,深入分析了该事故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对事故处理的方式做了探讨,最后基于确保各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可引起实验室感染。1960年苏联首次发生113例实验室感染出血热爆发,以后在南朝鲜、芬兰及国内均有一些报导。以上均为进行出血热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疫鼠—黑线姬鼠、棕背(鼠平)或红背(鼠平)而发生。此类事例已为从事出血热研究人员所熟知,但对其传播机理尚不甚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类实验室感染为普通实验室由于接触实验动物大白鼠而发病。1975年和1978年在日本仙台首次发病,病人  相似文献   

6.
<正> 流行性出血热(亦称有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中如中国、朝鲜、日本、苏联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诸国流行。本病的发现已有50年的历史,自1978年李镐汪等分离到HFRS病毒并完善了诊断该病的特异性血清学技术之后,HFRS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在一般认为HFRS是由某些小啮齿动物的一种病毒引起人类发病,病毒在自然宿主(鼠类)体内虽不引起可见疾病,但却大量繁殖,长期带毒、排毒引起水平方面传播,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近年来HFRS流行地区不断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发现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常于冬季流行,临床特点有发热、出血及肾脏损伤。病情重危,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各疫区均重视抓“三早一就”(早诊断、早治疗、早休息、就地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措施,对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及降低病死率取得了显著效果。遵照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根据部分内部资料及西安地区的防治经验,本文就出血热的辨证论治简述于后,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死于休克者较少,而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者明显增多。哈医大分析了1980年365例死亡病例,死于少尿期者占50.76%,且尿毒症死亡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化学、肾活检、电镜技术的进展。为研究出血热肾衰机理开辟了广阔前景,国内外对这方面研究较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正> 检查血液中抗体是诊断流行性出血热的常用的比较可靠的方法,但往往该病的血液中抗体甚至I_gM抗体出现得不够早。多数病人尤其是轻型病人是在发病3~4d以后,有的是在7~10d才出现抗体,同时在流行地区只检查一次抗体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抗体检查是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试剂,有的技术也较复杂,  相似文献   

11.
<正> 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与免疫反应有关,并证实体内有免疫复合物的存在。为了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减轻病理损害,降低病死率。我们对收治的部分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采用了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及细胞免疫增强剂——植物血凝素(PHA)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例出血热重危型并发急性肾衰时血透析疗法进行了分析,提出早期施行透析疗法可予防并发症,并对透析时机,出血热肝化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有条件血透单位应首选血透析疗法以减少出血热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正> 长期以来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这是因为病毒分离未能成功,实验室缺乏有效敏感方法,从而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有人报导用免疫酶染技术(简称酶染)检查病理组织及培养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启示我们使用直接法对出血热早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进行研究。现将1981年11月至1982年元月我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季节新采取的145伤外周血白细胞的酶染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流传较广,死亡率高,对人民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我国有27个省、市报告发生本病。出血热病在发病早期,易和上感(普通感冒和流感)相混淆,临床上尚无好的确诊办法。实验诊断方法上,目前虽有间接免疫萤光法测IgM,可达早期确诊目的,但是,  相似文献   

15.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以下简称出血热)为小啮齿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在我国其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这已早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又发现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城市型和以大白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实验室感染的出血热。至于本病的传播途径问题,长期以来,虽有各种假说——虫媒、呼吸、食物等途径,但均缺乏确凿证据,这对本病的有效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正> 伤寒是个很古老的疾病,伤寒的发病率随着城市卫生措施的改进,特别是饮水的改进而大大降低。解放以来,伤寒发病在全国均大幅度下降,尤以大城市下降更为明显。但近几年,有些传染病包括伤寒又有所抬头,甚至引起局部暴发流行。因此,目前对伤寒的防治工  相似文献   

17.
一、本文检测95例出血热患者487份血清中,出血热IgM及IgG抗体皆为阳性,而非出血热流行地区健康人血清30份及非出血热患者血清30份,皆为阴性。二、出血热患者血清中IgM抗体于病程第1日可检出,3—12日阳性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其滴度2—3病日开始增高,3—6病日达高峰,持续6—12天,第10—14病日逐渐下降。IgG抗体于病程第2日可检出,4—5病日阳性率上升,7—14病日达高峰,其滴度于检出后逐渐增高,5—14病日始达高峰。三、患者病情轻重与血清中抗体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应用干预分析模型模拟肾综合出血热发病数的可行性,对武汉市蔡甸区1980~2009年的月度发病数据建立干预分析模型,并将模拟效果与单纯使用ARIMA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干预分析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HFRS的月发病数,给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聚肌胞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对多种病毒感染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也是一种良好的非专一性免疫增强剂。本文总结国产聚肌胞治疗早期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双盲试验结果表明聚肌胞早期使用有促使退热加快,减轻肾损的作用,越低血压及少尿期的病例数亦较多,对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