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线下工程的沉降所引起的轨道永久变形做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制,为保证无碴轨道的稳定性,需严格控制桥梁工程的工后沉降.介绍无碴轨道桥梁沉降的观测方法,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和控制工后沉降,将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控制到限值范围内,以确保无碴轨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结合胶济客运专线施工,介绍无碴轨道路基沉降的观测方法。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和控制工后沉降,将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控制到最小值,以确保无碴轨道的营运安全。  相似文献   

3.
根据沉降观测结果结合河滩相软土地基特点,得出河滩相软土地基工后沉降符合双曲线关系,并分析了工后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速率,提出袋装砂井处理的河滩相软土可以不设预压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番禺北斗大桥引道软基处理的方法选择、施工控制、工后观测的全过程,分析了工后沉降控制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工后沉降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对路基工后沉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某高速铁路路基段存在大范围软土地基,采用水泥砂浆桩进行地基加固处理。通过对地基处理后一年多的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分析及预测表明:各观测点的沉降量-时间曲线均已经收敛,路堤荷载作用下路基面沉降已经稳定,沉降板预测最大工后沉降ΔS'为4.8mm,路基面观测桩双曲线法预测路基面最大残余沉降为2.3mm,沉降完成比例St/S∞最小为92.4%,均满足高速铁路沉降控制标准。因此,水泥砂浆桩处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是可行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鞍山西站CFG桩板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图兵  肖伟 《路基工程》2011,(2):105-107
依托哈大客运专线鞍山西站CFG桩板复合地基加固工程,采用有限元程序对桩板复合地基的应力、沉降等承载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沉降观测结果,推算出了地基最终沉降及工后沉降。计算和实测结果表明,加固后的地基沉降远小于天然地基沉降,沉降控制效果明显,工后沉降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要求。  相似文献   

7.
赵新益 《路基工程》2012,(6):138-140
路基工后沉降合理控制已成为影响路基工程方案、投资和运营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典型高路堤工点的设计,结合实际施工填筑及沉降观测资料对中低压缩性土地基高路堤变形特点及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对于地质条件良好、填高10.0~16.5 m的高路堤,采取相应措施后工后沉降能满足规范要求,路基平顺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冯一峰 《上海公路》2012,(2):135-137
高速公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对后期运营至关重要,崇启通道工程位于软土地基区段,确保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了软土路基填筑施工中,沉降和位移观测的操作过程,提出了软土路基沉降观测的具体方法,总结了利用沉降观测数据控制填筑速率、控制卸载时间,计算沉降土方量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沉降控制设计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丹 《路基工程》2010,(3):195-197
工后沉降控制是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工程设计最核心的问题。针对京沪高速铁路徐州至上海段路基工程的特点,在分析沉降控制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工后沉降分析方法及主要沉降控制设计方案:采用CFG桩、预应力管桩及桩板结构等进行加固。经现场施工及典型工点的沉降观测、评估,验证了其可靠性、合理性,满足了铺设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深厚软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常由于交通荷载和路堤荷载等作用,造成工后沉降量过大、不均匀沉降等现象。以浙江省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采用泡沫混凝土置换高速公路宕渣路堤为例,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典型断面的工后沉降进行模拟,提出了该工程不同路段的合理换填厚度,对其他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依据现场试验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泡沫混凝土换填前后路基沉降控制效果。泡沫混凝土换填路基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填土荷载,减少软基的附加应力,从而达到抑制沉降和侧移、提高路堤稳定性的效果。现场沉降观测结果表明,换填前大部分路段预压期末沉降速率不满足规范要求,换填后沉降观测结果显示沉降速率为2 mm/月~4 mm/月,依据换填后沉降变化采用sep程序所预测的工后沉降大幅减少,路基沉降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公路》2017,(3)
工后沉降是路基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高填方的高等级公路中,对其要求更为严格。工后沉降一般根据施工期实测沉降曲线进行推算,但受地基处理方法、上部荷载填筑方式、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合理预测工后沉降一直是一个工程技术难题。文中以某高等级公路工程路基沉降的长期观测数据为基础,引入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对工后沉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双屈服面模型计算的工后沉降较常用的推算方法得到的工后沉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值得在设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提出软土路基沉降控制,不但要在设计中,也要对施工过程加以严格控制的方法,具体的介绍了沉降观测以控制工后沉降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城市快速道路扩建工程软基路段施工期间的稳定安全及工后沉降控制是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汕头市梅溪河金凤大桥———西港高架桥段城市快速道路软土地基路堤施工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总结不同施工期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的监控方法。  相似文献   

14.
娄霜 《路基工程》2014,(3):179-183
针对某客运专线铁路软土地基分布广、厚度大和地基处理方式多样的特点,为保证路基工后沉降和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开展了超载预压现场试验,结合现场观测数据,采用广义开尔文流变模型进行地基参数反演,并进行铺轨施工数值模拟研究和工后沉降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数值反演得到的地基参数合理可靠,经过三个月的堆载预压,工后沉降量较未堆载预压工况显著减小。路基填筑完成后的静置时间、堆载预压高度、预压时间对于工后沉降有显著影响,静置时间越长,其工后沉降量越小,增加堆载预压高度、预压时间均可以在短时间内加速地基固结沉降,减小工后  相似文献   

15.
以曲线拟合法为主,研究了预测模型的速率与沉降的特征,指出了Gompertz模型、Usher 模型等增长曲线预测工后沉降存在的不足,改进了二次三项式预测模型,提出了计算幂函数模型参数的简便方法.结合高速公路长期的工后观测资料,分析了常用方法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并对工后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邓天棋 《路基工程》2010,(5):184-186
针对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沉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彭湖高速公路K52+830周通湾大桥过渡段为典型工点开展现场沉降观测。通过沉降计算和理论分析表明,应用指数曲线和双曲线法能较好地反映地基沉降变形规律,可提高工后沉降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番禺区北斗大桥是番禺区西线公路中的枢纽工程,南北引道各长约1km。地基软土分布广泛,厚度大,埋藏浅。介绍软基处理的方法选择、施工控制、工后观测,以及分析工后沉降控制的影响因素,提出工后沉降控制的一些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由沿海高速公路的特殊地质情况,采用多种的软基处理措施,并对软基的沉降实施动态观测。根据观测的沉降资料,判断路基沉降的稳定性,并尝试由沉降曲线用双曲线函数推算软基的工后沉降量。  相似文献   

19.
缪胜林 《路基工程》2011,(6):130-132
为确保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高填路基的填筑质量,针对C1B5S填料建立一段试验路基,在填料压实度和变形模量双控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冲击压路机进行补压增强,研究其碾压遍数与压实度、沉降量的关系,以确定最佳施工工艺;同时对代表性工点进行工后沉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冲压补强的高填路基工后沉降量是路基本体高度的0.08%~0.10%,路拱横坡改变小,对控制高填路基的差异沉降和工后沉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以珠海市建成的公路软基处理及沉降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指出地基处理不可能消除工后沉降,选择地基处理方法应与地基条件、路堤高度相结合,不同处理方法均需足够的预压,地基沉降规律较符合双曲线关系,工后沉降会引起横坡改变,加筋土桥台是消除“三孔”跳车现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