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应用P-5L_2型数字粉尘计与配有符合BMRC粒度分级标准予捕集器的粉尘采样器,置于各粉尘作业场,同时、同步测定呼吸性粉尘与总粉尘质量浓度及相对质量浓度,通过相关分析与计算,求得粉尘质量浓度转换K与K_1值,及CPM与mg/m~3换算图。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开发使用P-5L_2光散射数字粉尘计,采用P-5L_2与FCQ-20A粉尘采样计,对水泥粉尘进行同时间、同位置、同高度、同方向、同步采样。测得相对质量浓度,质量浓度进行对数转换,转换后的对数值进行K值研究[K=lgc/lg(R-B)]。结果表明对数K值的精度较高,误差较小,因此经对数K值转换后的质量浓度准确性、稳定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3.
光散射数字粉尘计在粉尘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光散数字粉尘计在作业环境,大气,公共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中的应用,相对质量浓度与质量逍度转换,转换K值测定方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导坑法施工掘进作业各工序、掘进循环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接尘量和离掘进面不同距离各工序粉尘分散度。调查持续近一年,共测定5次,每次连续3d。结果显示:平均掘进循环周期为536.11min,每循环接尘时间为429.74min,每工班8h接尘时间384.76min;TWA9.22mg/m3,工班接尘量为73.77mg·h;各产尘工序以打眼时粉尘颗粒径最大,离掘进面距离越远粉尘粒径越小;而炮后则以离掘进面16m处粒径最大;各工序粉尘分散度以粒径<5μm的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5.
对矿接尘工人1688人胸产X线支观察结果,尘肺患病率为1.78%,其中1期28例,II期2例;30例患者中井下采掘工27例。X线异常率为45.08%,以井下工最高,X线异常率及各长种出现尘肺0^+的发生率与生产环境中的粉尘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及0.978。而与空气中锰浓度无相关,发锰均数与浓度无相关及尘肺期刊不平行。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南京地区P-5L2型数字粉尘仪的换算系数K值,用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生产的P-5L2型数字粉尘仪和江苏省建湖电子仪器仪表厂生产的HFC-3BT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对南京石榴园采石厂和浦镇车辆厂的各种粉尘进行了测定,得出了不同作业点不同粉尘的总尘和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与粉尘相对质量浓度的换算系数K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GB16 2 2 5 - 1996《车间空气中呼吸性矽尘卫生标准》的颁布实施 ,我国对粉尘监测工作已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呼吸性粉尘监测比总粉尘监测要求的技术条件与人员素质均较高 ,监测中的质量要求与总粉尘监测浓度的质量要求相差很大 ,因此 ,如何保证呼吸性粉尘监测质量和准确度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为此 ,笔者对呼吸性粉尘监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1 冲击板硅油厚度是影响呼吸性粉尘监测质量的关键  冲击式呼吸性粉尘采样器中的冲击板 ,是沾着空气动力学直径为 7 0 7μm以上的大颗粒粉尘 ,即非呼吸性粉尘。实际上即…  相似文献   

8.
电焊工尘肺早已列为职业病,目前电焊作业场所空气中焊尘尚无卫生标准,电焊工尘肺与焊尘浓度的关系尚不清楚。近些年来,关于制定粉尘容许浓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报道。我们为了控制电焊工尘肺的发生,为了给现场改善劳动条件提供科学数据,应用接尘量回归分析法,对管内机务系统  相似文献   

9.
应用灰色数列模型寿命表法对接尘工人连续工作30年,控制尘肺患病率在1%的条件下,水泥粉尘作业场所的粉尘容许浓度为16.8mg/m3。同时采用直线与曲线回归进行拟合预测,选择相关指数较优的模型对数回归,现场水泥粉尘容许浓度为24.3mg/m3。灰色数列模型、对数回归方程与实际概率单位误差分析,GM(1,1)的误差较小,拟合度较好,现场粉尘容许浓度合理严格。  相似文献   

10.
铁路粉尘作业场所36种粉尘粒度质量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铁道部分粉尘作业36种粉尘质量分散度的测定,以及按照BMRC与ACGIH曲线标准所作的呼吸性粉尘与总份尘质量比的测定结果。按照BMRC曲线,呼吸性粉尘与总粉尘质量比,水泥生产粉尘1:1.4~1:7.3,采石场粉尘1:4.6~1:20,铸造粉尘1:2.9~1:20.4,隧道施工粉尘1:2.1~1:10.0,其他粉尘1:5.4~1:26.3。36种粉尘呼吸性粉尘与总粉尘质量比最小为1:1.4的成品水泥尘,最大为1:26.3的烘煤尘。本文尚对粉尘粒度谱精细测量的卫生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奥法施工隧道掘进作业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14.49mg/m■^3。各工班中以炮后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最高(41.88mg/m■^3),装碴和打眼分别为22.84mg/m■^3和6.44mg/m■^3。掘进作业全过程时间加权接尘量为12259.57mg/(m■^3.min)。其中装碴接尘量最高717.76mg/(m■^3.min)占掘进全过程总接尘量的58.50%。各产尘工序产尘量构成比也以装碴最高  相似文献   

12.
列车在地下运行时,新风从隧道内引入,因而隧道内空气颗粒物的体积质量会严重影响列车车厢内空气的质量,而目前国内外对地铁隧道内空气中颗粒物的研究非常少。采用实地测试的方法,获取了地铁隧道内空气中各粒径颗粒物的体积质量数据,并分析了各粒径颗粒物体积质量的相关性,相关程度高则说明来自同一个来源。结果表明,地铁隧道内空气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中,细小颗粒占了主要成分;不同粒径颗粒物体积质量之间高度相关,列车车厢内空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体积质量之间高度相关,车站站外空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体积质量之间中度相关;隧道内、列车车厢内、车站站外空气中的同种粒径颗粒物体积质量之间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地铁站台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对北京某地铁站台空气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以及粒径分布情况进行了1 d的实地监测,同时采集了站台内外的总悬浮颗粒物样品,研究了颗粒物元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监测粒径为0.0060~9.8900μm范围内,地铁站台空气中颗粒物总数量浓度与粒径为0.0060~0.0170μm的颗粒息息相关,总质量浓度主要取决于粒径为0.6120~6.6700μm的颗粒;早晚乘车高峰时段内站台空气中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都显著增大,晚高峰时段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早高峰时段;监测期间,PM 2.39(粒径为0.0060~2.3900μm颗粒)和PM 9.89(粒径为0.0060~9.8900μm颗粒)平均质量浓度超过了环境空气中PM 2.5和PM 10的标准限值。站台空气颗粒物中Fe含量最高,Fe、Cu、Mn、Cr、Mo的含量显著高于站外。  相似文献   

14.
盾构管片预埋槽道技术近年来逐渐在轨道交通工程中得到应用,但对于区间内管线及设备如接触网、疏散平台等具体安装方式及槽道螺栓的受力性能鲜有报道,尤其随着大直径管片(直径6 m及以上)应用的增多,高净空下接触网的安装方式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提出预埋槽道T形螺栓固定点的最大单点工作荷载为8 kN,对接触网、疏散平台等盾构区间内管线与设备的安装方式及受力特点逐一进行探讨,重点研究高净空下接触网的安装难题;然后在现场拼装完成的管片上对槽道及T形螺栓进行拉拔、剪切试验。经分析,接触网螺栓受力最大,但满足工作荷载限值要求;通过试验验证了在接触网专业要求的3倍工作荷载条件下,槽道不变形、管片不开裂,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证明T形螺栓工作荷载及管线与设备的安装方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疆戈壁地区某铁路路基试验段各工点填料的颗粒分析试验、重型击实试验、振动击实试验以及现场的压实质量K30检测,分析戈壁粗粒土的颗粒组成、颗粒级配、粗颗粒含量及细颗粒含量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新疆戈壁地区填料主要为不均匀级配不连续土,大部分属于B组填料,且由东向西由细变粗,属于缺级粗粒土,填料中1~2 mm粒径含量相对偏少,是造成填料级配不良的因素之一;填料中粗颗粒含量及细粒含量对最大干密度的影响显著,且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填料的颗粒级配特征粒径与最大干密度的回归方程。各工点现场K30检测结果分析表明,当填料的级配处在泰勒理想级配范围内,填料中粗颗粒含量在60%~70%左右时,压实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盐碱沙尘环境是影响接触网绝缘子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和突发性,常用的污区分布图不能据实反映气候的急剧变化,往往造成接触网绝缘元件污闪事故的增加。利用含盐沙尘颗粒动力学方法,结合盐碱沙尘源区气象特性,建立颗粒物的动态沉降模型,探索沙尘颗粒在接触网绝缘子表面快速沉积规律,分析污秽源区下风向各站点的不同灰盐比以及粒径分布,得出各站点在无降水期间受含盐沙尘天气影响的污闪预警时刻。分析表明,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可结合污闪预警信息准确定位,进行清扫工作,为污闪预警系统的制定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96头钢轨打磨列车用集尘装置的技术要点、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使用集尘装置,可以将打磨钢轨产生的粉尘通过滤清后收集到集尘箱中定期处理,有利于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是现代钢轨打磨列车采用的新技术装置,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各类打磨车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对隧道整体双洞互补式通风条件下瓦斯扩散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瓦斯隧道爆破施工主要产物浓度峰值从掌子面向隧道洞口方向逐渐减小。(2)风速变化梯度随风管附壁程度的增加、距工作面距离的降低而显著提升;另外,局部压力损失会随着风管管口距工作面距离的缩小而增大。(3)在隧道掌子面附近区域瓦斯浓度变化最为显著,且射流区瓦斯浓度相较于回流区要低。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瓦斯隧道施工通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