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岩隧道横洞与正洞交叉口段施工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青  王广宏  牛刚  陈建 《隧道建设》2010,30(2):182-185,198
结合兰渝铁路大断面软岩隧道两水隧道施工这一工程实例,就横洞和大跨软岩隧道交叉口施工方案进行比选,并对主洞与横洞交接处的加强措施和2种进洞方法各自施工方法的转化、施工技术措施等进行阐述,通过工程实例验证得出采用“方案一”比较适合于软岩隧道横洞进主洞。  相似文献   

2.
沪昆客专(云南段)尖山隧道开挖断面大,岩溶发育带频繁,选择合适的横洞转正洞施工方法,对于保证隧道安全顺利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尖山隧道横洞转正洞施工为例,从过渡段及交叉口位置的加强支护以及安全、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说明,为今后类似进正洞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胡春停  刘艳仓 《隧道建设》2012,32(2):218-222
为实现横通道进入正洞的安全、快速施工,加快整体施工进度。以三联隧道软弱围岩三岔口段快速施工为背景,通过采取加强横洞支护参数、调整挑顶施工组织、优化施工工艺、更改三岔口段正洞设计以及加强保障制度管理等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在确保施工安全、减少成本的前提下,将挑顶时间缩短至7 d,实现了13#、14#横通道进入正洞的快速挑顶施工,以期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孝伟 《路基工程》2014,(1):167-170
昆明地铁3号线太平村站—虹桥村站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斜井进正洞交叉区处于浅埋软岩地段,且地表附近有快速路及地下管线,施工不当易引起塌方,造成路面开裂,使地下管线产生破坏。工程在斜井进正洞施工过程中坚持“超前探,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采用横向小导洞垂直正洞中线挑顶的施工方法,快速、顺利地完成了该区的施工,确保施工安全。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黄土长大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斜井需经过三岔口挑顶进入正洞施工,该位置围岩受力复杂,处理不好会形成长久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施工工期,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安全和施工质量,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已无法满足黄土隧道斜井进正洞施工。本文阐述了旬阳特长隧道1#斜井转正洞施工中,运用了"大包法"挑顶施工技术既安全又经济,保证斜井进入正洞施工,同时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  相似文献   

6.
金宝 《隧道建设》2010,30(6):701-705
为解决地铁车站的施工通道与主隧道的施工转换,从转化工序、临时支护费用、安全、质量、综合效益等方面对CRD法和上挑洞法2种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在地层较好时小断面转入大断面隧道交叉口可优先考虑上挑洞法,对于地质条件较差时可考虑CRD法。对与本工程类似的洞口转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谭雨和 《公路交通技术》2010,(4):103-104,113
大王顶隧道在围岩较差地段进行人行横洞施工出现初期支护开裂,分析其原因,制定减少围岩扰动方案和加强后续支护措施,以保证隧道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7,(9)
国内隧道导洞转正洞施工一般均采用挑顶方案,该方案对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衬砌变形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特大开挖断面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挑顶施工中对施工工法的要求更高。以济南东南二环项目隧道为依托,详细介绍了特大断面隧道导洞转正洞挑顶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以期对后期同类项目施工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包家山隧道大断面斜井进正洞挑顶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振宇 《隧道建设》2010,30(3):313-316
结合包家山隧道1#斜井与正洞交叉口处的施工实例,介绍大断面斜井(横断面84.315m2)进正洞的挑顶施工技术。在充分了解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了“超前支护、分部开挖、加强支护、随挖随护、及时封闭、加强监测”的施工方案。重点阐述接头部位的施工方法,对施工经验进行了总结,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断面公路隧道主洞与车行横洞交叉口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断面公路隧道主洞与车行横洞交叉口受力复杂,论文选取正在建设的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T2隧道的车行横洞为研究对象,根据地质勘查提供的支护参数,采用MIDAS/GTS真实模拟了隧道主洞和车行横洞施工的全过程.通过对主洞二次衬砌的受力状态分析,评价了衬砌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高地应力软岩环境下斜井进正洞交叉口挑顶施工难题,以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2#斜井进正洞为工程背景,对原挑顶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基于高强预应力支护理论,提出以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支护技术为核心的挑顶方案,取消原设计方案中的托梁和支撑梁,实现"以索代撑"。对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挑顶支护设计和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采用该方案对木寨岭隧道2~#斜井进行挑顶施工,围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断面隧道在软弱不均匀地层中的出洞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小导洞出洞方案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小导洞出洞方案更利于控制围岩变形,应用在实际施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隧道贯通出洞的一种可行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青海大酉山隧道在建造过程中衬砌结构出现了较多的裂缝,尤其在车行横洞与主洞交叉段衬砌结构裂缝更为明显,为了破解车行横洞施工与交叉段衬砌结构裂隙的关联性,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有限元三维计算模型,对车行横洞施工过程中大酉山隧道主洞衬砌的变形与应力状态的影响变化进行了仿真计算,对隧道交叉区段各关键部位的计算数据进行跟踪记录与分析。通过对交叉段各关键部位位移、应力的分析表明:车行横洞不同区段的施工对主洞衬砌结构的位移及受力的影响各有不同,其中,在车行横洞最初的11m范围内其施工对主洞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11m以外范围施工的影响逐步减弱;车行横洞对隧道正洞衬砌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的部位为拱顶与仰拱,其中拱顶的位移最大达1.7cm。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京福铁路客运专线前山隧道村尾斜井转正洞施工的实际情况,介绍在斜井与隧道正洞交接处体系转换施工方法,从小断面斜井到大断面正洞顺接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5.
黄金光 《隧道建设》2017,37(2):242-249
TBM洞内拆机一般是在隧道内修建大断面拆卸洞,安装桥式起重机拆机。大断面拆卸洞施工难度较大,施工工期长,成本投入大。为了缩短TBM拆卸洞施工及拆机时间,减小施工难度,以南疆铁路吐库二线中天山隧道TBM拆机为例,研究设计适应性更好的小车式电动葫芦+倒链起重系统。该系统采取在隧道拱顶布设锚杆来固定导轨和独立吊点。通过对拆卸洞结构原设计方案与优化设计方案进行比选,确定优化断面的结构形式和断面尺寸,优化后拆卸洞断面缩小1/3,施工难度降低,达到安全快速拆卸TBM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徐阳 《公路与汽运》2020,(1):121-123
结合华丽(华坪—丽江)高速公路营盘山隧道1号斜井转正洞工程实例,介绍在斜井转正洞处设置渐变段和加强段,利用门架结构作为永久性支撑结构与正洞型钢钢架形成稳定受力单元的施工方案,说明该方案的施工方法和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7.
《公路》2017,(9)
老虎山隧道施工导洞转正洞施工过程中,经过方案比选,选择全断面兜顶法施工,并根据隧道特点优化施工方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导洞转正洞这一危险性较大的施工过程,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围岩稳定,过程安全可控。这一方法节约了施工时间、节省临时支护工程量,工效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介绍导洞法的概念及其作用,分析导洞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以2座已建成运营的单洞双线铁路隧道和1座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双洞6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共3座地质差异较大的特长隧道为依托,主要进行以工期关键工序--挖掘和初期支护为研究对象的工期方案模拟,并比对模拟方案工期与实际或施工图设计工期。认为: 1)软弱破碎围岩比例高的单洞隧道应慎重采取TBM导洞法。2)仅用1台TBM单向导洞法取代工期性辅助导坑对单洞特长隧道而言是不可行的;在单洞特长隧道建设中,2台TBM相向实施TBM导洞法是可行的,但须具备设置辅助导坑的条件,辅助导坑宜按无轨双车道断面设置。3)在双洞特长隧道建设中,双洞各用1台TBM相向平行导洞法则有望取代工期性辅助导坑;双洞特长隧道实施TBM导洞法,在工期、成本(投资)、不良地质应对方面有明显优势。4)川渝地区广泛分布的泥岩、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及其互层地层具有实施TBM导洞法的天然地质优势。最后对TBM导洞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从实际应用出发,简述了公路隧道车行横洞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建议了改进型公路隧道车行横洞的设计方案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进出洞口大部分位于地质条件复杂、地理位置险峻地带,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安全,设计安全风险系数较高,设计一般为双向掘进,洞内出洞,施工过程一般比较谨慎保守。通过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依靠超前小导管对围岩进行超前支护,将施工方案由双向掘进洞内出洞优化为单向出洞。该文以文马高速公路土司城隧道出洞施工为依托,采用超前小导管代替大管棚超前支护,对独头掘进隧道"晚出洞"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