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找出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确定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状态,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构建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为顶层目标,提出一种基于AHP-DEMATEL和云模型的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的组合评价方法。从交通流、交通工程设施、隧道条件、气候环境4方面构建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价的初始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和敏感性分析筛选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在明确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内容后,建立各指标的综合评价等级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个安全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考虑到各个安全评价指标间的影响,利用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法(DEMATEL)分析各指标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以及中心度,并联合AHP-DEMATEL确定各个安全评价指标的综合影响度;最后采用云模型量化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生成各个安全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云图,得到各个安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及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价的最终结果。结果表明:车辆密度、行驶车速、大型车占比、曲线段长度占比、最大纵坡值、路面抗滑性是影响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以四川省二峨山隧道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其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价最大隶属度为0.595,隧道交通安全评价等级为II级,符合现场调研结果。  相似文献   

2.
李明  吴波  李春芳 《隧道建设》2018,38(10):1674-1679
针对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性评价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问题,基于云模型理论处理地质指标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提出一种定量指标为区间数的云模型确定方法。分析归纳福建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构建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性评价体系及各指标的量化标准,将各评价等级划分为“简单”、 “一般”、 “较复杂”、 “复杂”,将其映射到区间[0,2.5)、[2.5,5.0)、[5.0,7.5)、[7.5,10.0]上,并确定对应云模型的数字特征。将所提理论及方法应用于福州地铁2号线某车站基坑工程中,基于评价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地下水、软土等的处理方案,工程实践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孙联伟 《隧道建设》2008,28(4):447-451
通过对某高速公路K112+500~K119+500长达7km的线路设计情况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改线优化设计方案,由原设计的4座大桥、1座中桥、4座隧道及3.1km路基、2次跨越河流和国道、“三左两右”5段平曲线,优化为2座大桥、3座隧道及1.0km路基、“一左一右”2段平曲线、避开国道和河流,路线长度减少1.0km。隧道增长1711.5双延米,桥梁缩短1079双延米,路基缩短约1.6km。然后从技术、环保、经济、工期及运营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技术上将“曲线取直”,并满足纵坡要求;环保上以“隧代路桥”,减少占用农田20.5hm2;经济上降低工程造价1650.6万元;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施工干扰,工期可缩短;隧道长度虽略有增加,但线路长度减短、线形更好,利于运营。  相似文献   

4.
《公路》2021,(5)
高速公路隧道内部环境单调封闭,视觉参照物较少。在低照度环境下,驾驶人视距不足、视野范围狭窄,发生撞壁、追尾等事故率较高。为解决当前高速公路隧道视线诱导系统设置混乱、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驾驶人视距和视区为评价指标,并建立高速公路隧道中部视线诱导系统的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具体是将诱导系统的常用做法,按照诱导物高度、诱导物尺寸、低位诱导、轮廓诱导等分项指标分别划分为A、B、C、D等4个等级,并应用于贵州织普高速公路双山隧道的交通安全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增加低密度隧道反光环、中等密度隧道反光条,驾驶人的视距、视区得到了优化,交通安全评价等级由C级提高到A级,交通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卿伟宸  高杨  朱勇  章慧健 《隧道建设》2018,38(1):91-102
针对特大跨度四线铁路隧道,其开挖面积相当于6倍普通单线铁路隧道,开挖成洞难度大,尚无成功先例。以六(盘水)沾(益)铁路乌蒙山2号出口四线车站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开展特大跨度隧道施工工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撑索转换”,即利用“外锚”替换“内撑”,实现拱部临时支撑的安全拆除,降低拱部支护体系转换过程中的施工风险,并且突破传统软岩隧道施工中拆撑步长、跳拆等限制,提高了拆撑安全性及灵活性,同时为后续施工提供了较大的工作面。2)通过“以索代撑”,即利用锚索取代临时横撑,避免临时撗撑拆除风险,使得开挖更加灵活。3)采用三台阶“撑索转换”及“以索代撑”施工工法,实现了特大跨度隧道台阶法施工。  相似文献   

6.
关宝树 《隧道建设》2017,37(3):275-275
本讲座在16讲中,总结的矿山法隧道设计、施工的基本经验和行动准则(关键技术)可归纳为以下的“32字箴言”,即: 围岩为本,地质先行,松弛有度,内实外美,排堵协调,重视环境,预防维护,管理到位。实际上,“32字箴言”也是老生常谈,也是大家公认的。问题是,与“32字箴言”对应的“八大关键技术”,我们做得如何,要心中有数。有些技术亟待完善,有些技术则刚刚起步,有些技术尚在研究之中。因此,如何利用每年修建上千座隧道的大好契机,把我国修建矿山法隧道的技术提高到与“隧道大国”相适应的水平,实现“隧道强国梦”,是本讲座所追求的一个愿望。“抛砖引玉”,愿大家共勉之。  相似文献   

7.
山岭公路隧道洞口美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现代化城市、交通、景观的发展,隧道洞口美学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隧道作为特殊的交通要道,为使其美学发展符合隧道的工程特性、满足隧道运营的安全性原则,在对隧道洞口美学已有研究调研的基础上,对隧道洞口美学进行比较全面的综述和研究: 从隧道的工程特性出发去认知美学,将隧道洞口美学的研究设定为审美活动; 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3个层面对隧道洞口美学设计进行分析,指出“绿色生态”“以人为本”“内实外美”是隧道洞口美学设计的核心思想;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提出隧道洞口美学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由定性向定量转化。  相似文献   

8.
低等级公路隧道事故多发,照明节能和交通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文中分析了蓄能自发光诱导系统在隧道交通安全改造中的应用原理及优势,并以郭家坝隧道诱导系统改善为例,从设置依据、评价指标等对其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相比传统照明方式,蓄能自发光诱导系统安全性高、运营维护少、能耗低,且布设成本、维护运营成本都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在交通安全态势评估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且研究成果和系统应用相对来说较少,相关理论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弊端,初步建立事故条件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态势评估及预测体系。首先,本文根据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选取人,车,路,环境四个评价指标,并将评价指标细分为11个二级评价指标,将交通安全态势等级划分为非常严重、严重、较严重、一般、安全五个等级,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交通安全态势评估模型。然后,根据现有交通安全态势指数及变化趋势,基于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交通安全态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拉萨市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变成了人们较为重视的社会问题。为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本文将从人为、车辆、道路和环境四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对拉萨市交通安全进行评价分析,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品质亟待提升。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人民需要3个维度分析开展公路隧道提质升级行动的时代背景,从8个方面解读其深刻内涵,并详尽阐述公路隧道提质升级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要点。强调应关注的重点区域是隧道洞口、洞身和路面,最需要补齐的短板是通风、照明、消防、逃生疏散、交通安全设施以及智能化管养平台,并提出“设施是基础、安全是根本、养护是关键、管控是核心、预案是保障、品质是追求”,建议大力推进公路隧道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安全、服务协调发展,打造安全、绿色、智能的公路隧道,助力我国由“公路隧道大国”迈向“公路隧道强国”。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在隧道洞口段驾驶员出现视觉滞后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室内试验模型,开展驾驶人在隧道行车过程中的视觉滞后试验,通过T检验分析数据增量的差异性,提出出现滞后的条件,并分析出现的原因。结果表明: 1)进入隧道,当亮度变化速率S趋于350 cd/m2·s时出现“认知滞后”,增加到约为400 cd/m2·s时出现“调节滞后”; 驶出隧道,当S趋于400 cd/m2·s时出现“认知滞后”,增加到约为500 cd/m2·s时出现“调节滞后”。2)出现“认知滞后”时,对行车安全有一定影响;出现“调节滞后”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更大。3)可采用通过减光设施延长驾驶人视觉适应时间、细化照明分级、无极调光等方法减缓亮度变化速率,来有效抑制滞后现象,提高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3.
刘成华 《隧道建设》2018,38(Z1):161-166
为解决中条山隧道在施工至高地应力F7主干断层段时,左右线已施工完成的247 m初期支护发生严重变形开裂的问题,选取不同段落对“刚性支护一次到位”和“柔性支护释放应力后进行二次支护”2种方案进行试验,通过对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和初期支护表面观察,得出以下结果: 1)软岩大变形段落采取“刚性支护一次到位”相比“柔性支护释放应力后进行二次支护”变形速率明显下降,最大收敛速率由28 mm/d下降至18 mm/d,最大沉降速率由24 mm/d下降至12.8 mm/d,释放应力时发生变形的“度”更易掌控; 2)在采取“刚性支护一次到位”的基础上,辅以优化“隧道边墙曲率”和“施工工法”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开裂,确保隧道结构的质量,顺利通过F7主干断层。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城市道路隧道与公路隧道的运营风险差异,通过运营隧道调研和交通事故数据收集,从隧道本体结构及设施、外界环境、交通特性3方面出发,对城市道路隧道与公路隧道的运营风险进行阐述和对比分析。分析得出: 1)与公路隧道相比,城市道路隧道在结构方面的运营风险较大; 2)城市道路隧道车辆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公路隧道低,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使其社会风险较高; 3)在城市道路隧道运营风险的防控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周边环境扰动对于结构安全的影响和运营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结合《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从已发事故与潜在隐患2个维度构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物元模型具有能够精确化识别、定量化反映事物质量综合水平的特点;云模型则具有将事物的随机性、模糊性有机结合的属性,可有效研究双重不确定性客观现象的普遍规律。鉴于此,构建两者相结合的云物元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其权重,用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以山东省17个城市为例,对其道路安全等级进行评价检验,结果表明:云物元模型可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相互转化;山东省约76%的城市处于"良"水平以上,个别城市处于"中"等级、1个城市处于"差"等级,基本符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根据测算结果,针对各市区城市的道路安全等级差异给出具体改善其交通安全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柏文 《隧道建设》2013,33(3):220-223
目前隧道洞口设计时常常强调贯彻“不破坏或少破坏原始地貌”的原则,很少提到“结合施工条件确定洞口设计方案”的原则,在一些特殊条件下隧道施工需要扩大洞口开挖范围从而造成洞口原始地貌的改变。为了解决目前铁路隧道洞口设计理念与实际施工脱节的问题,对几条铁路隧道洞口设计及实际施工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为确保铁路施工及运营安全,当隧道洞口地形陡峻且需要开辟洞口工区时应该结合施工便道引入确定洞口的开挖及支挡结构,强调隧道洞口设计不但要贯彻“不破坏或少破坏原始地貌”的原则,在地形陡峻时也要贯彻“结合施工条件确定洞口设计方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为及时发现并合理应对综合管廊PPP项目存在的风险,给政府部门提供投资决策的依据,提出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风险评价方法。首先,借助德尔菲法确定初始风险清单,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25个要素指标降维处理,并结合以往研究文献及项目特点构建管廊PPP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引入C-OWA算子实现指标赋权,削弱数据极端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建立基于集对分析的风险评价模型,利用灰色关联度确定差异度系数i值,通过联系度的取值评判项目风险等级及发展趋势; 最后,将模型应用到青岛高新区管廊PPP项目实际工程,结果表明该项目风险等级为“中等”,有向较低风险等级发展的趋势,同时验证模型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为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成为一个日趋严峻的问题,建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交通安全的现状,分析了交通系统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各种因素道路、车辆、驾驶员、交通环境、交通管理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一个道路交通体系.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已有的数据和模型提出了适合目前国内交通现状的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以模糊数学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为基础,通过模糊评价模式计算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间的权重系数,从而得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综合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道路基本路段安全评价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建有  杨雪峰 《公路》2004,(9):103-106
根据城市道路中人、车冲突的状况,基于交通流理论研究了一套城市道路基本路段安全评价指标,作为城市道路基本路段交通安全评价的依据和准则,并利用该指标对西安市道路基本路段安全度做了实例分析,安全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0.
杭州环北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下穿高铁桥涵的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环北地下快速路隧道工程采用大直径(11.58 m)泥水平衡盾构浅覆土斜交下穿既有沪杭高铁桥涵。为确保高铁运营安全,对桥涵沉降进行监测,同时考虑盾构穿越施工阶段隧道所处的复杂环境条件,通过在管片中埋设纵向和环向钢筋应力计,对盾构施工引起的隧道纵向及环向结构响应进行全过程跟踪实测分析。监测结果表明: 桥涵最大纵向差异沉降率为0.20‰,最大横向差异沉降率为0.30‰,均在铁路安全控制标准内;在隧道穿越施工过程中,盾构总推力随盾构姿态的变化而变化,并对隧道管片受力和桥涵位移产生明显影响,其中,管片纵向轴力呈现“顶部大,底部小”的趋势,环向弯矩呈现“腰部最大,拱顶、拱底次之,两肩最小”的特点,桥涵倾斜方向也会发生变化。研究成果证明: 在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施工过程中,为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除了需要对穿越对象进行严格监控之外,对隧道本体进行监控研究也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