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杜宇 《隧道建设》2020,40(7):1017-1028
为解决已建成运营的地铁与外部环境不协调和不能满足新的运营功能需求的问题,必要时需对运营地铁工程进行改扩建。以西安地铁已实施的几种土建相关改扩建工程(包括车站主体、车站出入口、车站风亭、车站小型附属构筑物)为例,对改扩建工程的背景、实施方案、实施效果、风险源及技术措施、运营保障措施、实施管理机制、投资及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认为: 1)对地铁进行改扩建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应通过多角度比选出最佳改扩建方案; 2)实施前应充分论证和验算,将不利影响、实施风险、工程投资降到最低; 3)在乘客密集的公共区域施工作业,需加强运营管理,制定专项紧急保障方案,避免发生运营事故; 4)现缺少针对改扩建工程的施工及设计规范、标准,缺乏系统化的管理程序及机制,建议尽早形成地铁改扩建完善的建设程序、合理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林  谭佩莲  王根 《隧道建设》2014,34(1):41-47
长沙地铁2号线望城坡站建设先于大河西交通枢纽工程中心,交通枢纽工程中心与望城坡站附属2号风道与Ⅲ号出入口结合部位考虑进行合建。因此,交通枢纽施工前需要对望城坡站附属2号风道与Ⅲ号出入口结构进行改造。为研究改造措施的合理性,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地铁附属结构改造前后周边位移、内力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采取桩顶连梁将围护桩、出入口结构和风道连成一个整体,以增强车站附属结构的整体性。得出结论如下:改造工程主要是对出入口通道结构进行保护;由于围护桩的隔离作用,不需要对风道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3.
谢朝军  刘龙涛 《隧道建设》2018,38(Z1):110-114
为研究地铁车站出入口排烟的合理方案,通过大量工程实例,根据机房位置的不同将地铁出入口排烟设计方案分为5类,从气流组织、土建影响、排烟效果等方面对在车站大系统机房设置排烟风机、在地下通道旁边设置排烟机房、结合出入口设置地面排烟机房、出入口通道顶部设置土建夹层作为排烟机房、在地面出入口屋顶设置排烟风机等5类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对高度超过10 m的多级提升出入口防烟方案进行设计,得出不同情况下建议采取的最佳排烟方案,以期为地铁车站出入口排烟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龙喜安 《隧道建设》2019,39(8):1341-1349
为解决地下空间站城一体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以佛山3号线美旗站与万科天空之城项目为依托,结合2个项目功能定位与需求,重点对精准衔接方案设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与结论如下: 1)在地铁站厅层公共区设置接口,引入周边综合体的穿越和进出站客流,增强了对车站周边商业的客流覆盖能力; 2)综合体地下室方案结合车站风亭进行设置,解决了风亭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影响; 3)采用车站站厅层为综合体设置地下车库连通道的方式,加强了商业体地下车库流通性等; 4)对接口结构方案、设备方案、建设运营管理界面划分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接口区域结构因地制宜采用适用性较强的地下单层结构、土建建设管理以商业地下室轮廓线为界、设备运营管理以接口处防火卷帘与防盗卷帘为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矩形顶管工法在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矩形顶管施工案例,特别在地铁出入口施工中.通过对国内既有施工案例的介绍,研究分析了地铁出入口采用矩形顶管法施工时始发、接收方式的特点,结合施工工况等影响因素,总结了目前矩形顶管法施工地铁出入口始发、接收方式及设计原则.在地下过街通道、地铁出入口、商场出入口等设计施工时,该始发、接收方式的设计原则、施工技术可为工程技术人员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姜宝臣 《隧道建设》2017,37(4):486-493
由于线网完善和城市规划调整,地铁建设无预留换乘节点的改造换乘站数量在增加。如何解决深埋、编组不匹配,无预留节点等改造换乘问题,成为地铁建设新的挑战。广州地铁6号线海珠广场站存在深埋、编组不匹配,无预留节点和周边环境复杂等问题,通过对不同换乘形式进行分析,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L型平面换乘方式、单循环换乘的客流组织模式、台-台加厅-厅组合通道换乘形式;在结构设计上,通过采用明暗结合法满足了古树保护、历史建筑保护以及既有运营线安全等多项建设控制条件,成功实现了城市中心区复杂条件下的地铁换乘设计和建设问题。设计方法和实施经验对该类型的换乘车站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淑燕 《隧道建设》2017,37(Z1):79-85
地铁车站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有利于乘客使用和运营管理,为使佛山地铁三号线的标准车站布置标准化和模块化,汲取已有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实践,提出佛山地铁三号线公共区(包括站台宽度、楼扶梯和票亭布置、站厅和站台高度、柱跨和公共卫生间布置)、设备区以及出入口、风亭和风道等的设计思路,给出标准车站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方案,并通过计算验算标准站的客流适应性。通过研究使佛山三号线地铁车站58%的公共区、19%的设备区和86%的风亭布置标准化,30%的设备区布置模块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其他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曹波  刘波  聂卫平 《隧道建设》2013,33(11):914-920
以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终-火区间地铁暗挖隧道下穿2条电缆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地铁暗挖隧道施工的全程动态数值模拟,并基于现场初期支护收敛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砂卵石地层条件下地铁暗挖隧道初期支护收敛变形特点。结果表明: 1)地表最大沉降为6.46 mm,地铁隧道数值模拟得到的最大收敛值为7.10 mm,实测最大收敛值为6.77 mm,地铁隧道初期支护变形控制在合理、安全的范围内; 2)减小钢拱架间距和全断面注浆这2种技术措施对于提高地铁隧道初期支护及围岩的稳定性效果显著; 3)先施工的右线隧道对周边环境引起的损伤大,后施工的左线隧道对周边环境引起的损伤小; 4)先施工的隧道应设计更高的初期支护强度、全断面注浆等技术措施来保证隧道衬砌及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马荷荷  姚显贵 《隧道建设》2017,37(4):494-504
为了方便乘客使用和提升地铁沿线土地价值,促进地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铁出入口与周边物业结合的建设案例越来越多。通过对该类出入口进行分类总结,根据是否同步建设,对其进行细部分类,结合实践经验对该类出入口与物业结合的同步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着重分析出入口与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同步结合设计的方法,讨论如何处理车站与物业的衔接关系,使该类出入口更好地满足城市景观、用地、消防疏散、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确保既有轨道交通线路的正常运营,必须严格控制轨道交通线路周围施工对运营线路的影响。以广州市某运营地铁隧道侧方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深基坑紧邻地铁隧道侧的支护设计、施工方案及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需严格控制紧邻地铁隧道侧深基坑的施工,选择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案对地铁隧道的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2)紧邻地铁隧道侧分段施工,部分区段采用双排桩加直撑的支护形式,在提高支护刚度的同时方便基坑开挖,且施工时预留土台,可有效控制双排桩的变形,降低对地铁隧道的影响; 3)通过变形监测分析,地铁隧道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能确保基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华福才 《隧道建设》2012,32(3):341-345
结合已开工建设的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的工程实际,针对青岛城市特色及地铁工程特点,对地铁线路埋深进行了分析总结思考。依据不同的规范及理论公式进行地铁隧道覆跨比推算,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理论值。针对3号线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及非技术难题,从施工技术、环境影响、工程经济、功能需求和出入口的设置等角度对花岗岩地层中地铁隧道的埋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定性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手段,充分利用青岛地铁既有硬质花岗岩自身良好的自稳条件,从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节约工程投资等角度出发,建议青岛市后续地铁线路宜选择适当埋深、暗挖方法,地铁隧道覆跨比选择对于车站隧道采用0.9~1.1,区间隧道采用0.5~0.6比较适合青岛地区隧道工程。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设计的重要性、难点、原则和设计思路,使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等出地面建筑更好地和城市环境相融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白廷辉 《隧道建设》2014,34(1):53-59
上海地铁新五线工程建设具有难度大、风险高和工期紧的特点,与运营交叉项目多,建设的边界条件极为苛刻。通过上海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盾构穿越工程及换乘通道和出入口工程实践案例,阐述上海地铁解决工程难题和挑战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推广"建设为运营服务"的建设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4.
徐冰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7):344-347,36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地处长三角核心区的上海地区基坑施工面临的周边条件愈加复杂,不可避免地遇到对周边构筑物影响问题。依托某临近地铁基坑项目,研究了复杂周边环境下的上海典型基坑设计,通过现场变形监测结果验证了规范预估的可靠性,表明采用地下连续墙方案较好的解决了周边环境影响问题,可以供相关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江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5):247-250,262
伴随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基坑工程规模也越来越大,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不可避免地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确保可以安全高效地实施基坑工程。基于临近运营地铁17号线的上海某超大基坑项目,针对性地进行了分区施工设计与实施。监测结果表明采用的设计及分区施工方案是可靠有效的,可以对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较强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姚显贵 《隧道建设》2014,34(12):1153-1162
近年来,地铁出入口越来越多,然而,地铁设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线位和站位上,对出入口建筑设计的重视不够。结合已有理论研究,对出入口建筑的功能、构成要素、分类、防灾及设计理念等设计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同时,通过大量调研,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使用功能、防灾、环境景观及人性化设计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最后,针对出入口建筑规划控制、与邻近建筑结合、征地拆迁、重要市政管线复测等设计管理与规划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徐涛  王凯 《路基工程》2021,(2):166-170
以武汉金地中核凤凰商业城项目的大面积深基坑施工近邻运营的武汉轨道交通蔡甸线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为背景,对其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深基坑开挖施工对运营的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施工保护和控制措施建议,确保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的近接运营安全。研究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施工监测的沉降趋势较为吻合;在现有保护控制措施下,大面积深基坑施工对地铁车站及区间结构的变形影响较小,车站和区间结构安全整体可控。  相似文献   

18.
王若晨  朱勇  邸成  黄华 《隧道建设》2020,40(7):1029-1034
针对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建设过程中因地质原因产生的隧道内紧急救援站方案优化需求,分别从土建规模、工程投资、施工风险、疏散排烟、运营维护5个方面对3个优化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选,同时,进一步探索研究单洞合修洞内救援站设置模式。通过研究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特长隧道紧急救援站段设置多处小断面通道可能比设置1处大断面综合通道节约投资; 2)救援站地段应适当加大结构间距,以避免群洞效应; 3)救援站整体土建规模较小时也可能存在较高的施工风险; 4)救援站内土建工程方案调整会影响机电设备配套及运营成本; 5)竖井式联络烟道宜按90°直弯头设计以便施工及运营维护。  相似文献   

19.
基坑土方开挖期间,由于施工过快、支撑架设不及时、降雨等原因,易出现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及周边环境沉降等安全隐患。本文介绍杭州地铁5号线某站附属结构出入口的工程实例,对比分析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支撑轴力变化、地表沉降等监测数据,总结类似条件下险情出现的原因,并针对基坑开挖出现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桂庙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与下卧深圳地铁11号线平面共线长达3 km。为解决上方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的下方既有地铁运营盾构区间上浮变形问题,在施工期对下卧盾构区间隧道进行长期自动化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数值分析计算,确定下卧地铁盾构区间产生上浮变形的原因。在对比分析开挖工况、地质条件、结构施工和开挖范围及长度等因素对盾构隧道上浮变形影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施工上浮控制经验,提出三重高压旋喷桩和三轴搅拌桩地层加固、调整结构施工工序并采用分幅施工方案、提前施作竖井+抗浮板+抗拔桩等地铁盾构区间上浮变形控制措施。现场实践表明,竖井+抗浮板+抗拔桩措施对地铁上浮控制十分有效,能够确保基坑施工期间下卧地铁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