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路基路面结构受交通动荷载重复作用,表现出疲劳特性,并会产生不可恢复的残余塑性变形。通过3组室内大比例模型试验,研究了全风化花岗岩、全风化花岗岩水泥稳定土和土工格室加强等不同路基结构形式的路基路面结构受交通动荷载作用的动力特性,分析了路基路面结构动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得到路基路面结构动应力、应变和永久变形随车辆荷载大小、车辆荷载通过量(对应加载次数)、运行速度的变化规律,试验论证了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水泥稳定土和土工格室加强作为高速公路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评价了路基处理的效果,确定了路基质量控制标准,对高速公路的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成华  黄俊杰  王鑫越 《公路》2023,68(5):19-24
现场原位动力加载试验是公路路基路面新材料与新结构路用性能评价和长期服役性能分析的最有效技术途径之一,而现有的原位动力加载技术和装备无法同时适用于路基和路面工程,并且存在试验周期长和费用昂贵的问题。为此,分析了公路路基路面原位动力加载试验设备的需求,明确了路基路面原位动力加载试验系统的功能要求,研制了一套既适用于路基又适用于路面的原位动力加载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电气控制系统、传动系统、激振器、振动架和循环冷却系统构成,可对路基路面进行扫频激振试验和循环加载试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路路基路面原位扫频激振试验和循环加载试验的总体方案,阐述了扫频激振试验和循环加载试验的关键参数和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少均  柳凯  朱磊磊  王帆  张帆 《公路工程》2021,(1):154-160,204
针对冲击碾压对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动力效应和破碎产生机理,以某一工程为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开展对冲击碾压破碎水泥混凝土板的静态力学分析和瞬态动力效应分析,获得不同行驶路线下的水泥混凝土路基应力状态和破碎产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静态力学下,面板角形成最大位移,板底产生最大应力,板角处最先形成断裂带.轮...  相似文献   

4.
张国花 《时代汽车》2023,(9):196-198
公路路基路面标准是保证汽车行车安全的基本保证,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标准,选用适当的检测技术检测路基路面,指导公路工程的建设,使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最大化的提高。文章介绍了第六师S303~奇台三分场公路为二级公路路基路面中试验检测技术中有关压实度、弯沉度和平整度的内容,对公路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的实施措施做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振动三轴试验,分析围压、压实度、含水量和含石量等因素对路基填土动力特性的影响,得出规律性结论,为路基抗震设计方法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研究了柔性路面结构路表弯沉,路基顶面弯沉及其路基顶面压应变对路面结构参数的敏感性,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咱面设计指标的新观点,路表弯沉受各个参数的影响较大,不能明确反映路基路面结构的工作状态。计算表明弯沉控制和应力或应变控制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路面设计应该重视路基顶面的压应变分析。高等级半刚性路面下,路基应变较小,传递工作区较浅,因此,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稳定性上。  相似文献   

7.
路基路面是一整体,路基不均匀变形会导致路面开裂。为了分析路基不均匀变形引起路面结构的应力、应变变化过程,应用ABAQUS来分析青藏公路路面结构对路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性,建立了路基不均匀变形引起路面结构破坏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路基变形量在3cm以内路面各结构层的弯拉应力在其容许范围内,道路结构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道路路基工作区与路基路面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鹏 《华东公路》1996,(5):39-41
本文分析了路基土在自重和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确定了各级道路路基工作区深度范围;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公路与城市道路路基路面结构,在满足车辆荷载应力作用下,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及路面结构层材料与厚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工格栅与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建立了加筋软土接触面变形特性的模拟计算模型;借助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方法分析研究了荷载形式、加筋层数、筋材位置、移动荷载等诸多因素对加筋软土路基力学性能、变形特性的影响。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荷载作用形式对加筋软土路基表面位移的影响并不显著;然而即使在移动荷载作用下加筋层数、筋材位置依然能够显著改善软土路基的动力及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10.
路基路面工程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路基含水量对路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秉钧 《公路》1993,(3):27-30
路基施工中,控制路基土含水量的目的往往只在于保证路基压实度,实际上,能保证路基压实度的含水量变化幅度,即最佳含水量的正、负增量范围是较大的。施工时,在这个范围内,使最佳含水量的增量保持适当的负值,则可以不仅满足压实度要求,还能提高路基强度,进而达到减小路面厚度或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韦璐 《路基工程》2007,(4):17-18
阐述了路基路面结构粘弹塑性的力学模型与力学方程。通过粘弹塑性理论分析,与传统的层状弹性计算方法相比较,粘弹塑性既能反映路基路面结构对行车荷载大小的应力及变形响应,又能获得不同行车作用时间下路基路面的塑性变形。对路基路面结构的受力机理作出更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交通荷载下粉煤灰回填桥台路面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交通荷载作用模式,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路桥过渡段路面结构、路堤与地基三维弹塑性计算模型,编制了用户子程序来模拟路面上的交通荷载,分析交通荷载作用下桥台台背回填轻质固化粉煤灰路面的动力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4.
土工织物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公路,机场,铁路,水利等各方面得到的推广。专家们估计,到本世纪末,欧洲将会有千分之一的土地为这种材料所覆盖,80%的道路施工项目采用土工织物。我国开发这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起步稍晚,在70年代末始用于铁路地基整治翻浆冒泥,其后逐步推广于防治路面裂缝。据统计,目前国内采用这种新技术的工程项目已超过了500项;其发展前景和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大量红砂岩填料,该类岩石具有崩解特性,其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结合湖南通城至平江高速公路工程中遇到的红砂岩地质情况,开展红砂岩工程力学性质及现场试验,掌握该地区红砂岩的工程特性,开展红砂岩路基填筑施工工艺现场试验及动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平高速红砂岩属于Ⅲ类红砂岩,但仍会崩解,故不能作为填石路堤对待;下路堤采用"光静1遍+羊静1遍+羊振4~5遍+光振1遍+光振1遍"能将红砂岩最大粒径控制在25 cm以下的能力,上路堤采用以下二次钯压工艺可将红砂岩填料颗粒破碎至20 cm以下,均能满足设计要求;考虑到上部动力荷载的影响深度,路床96区路基不能采用红砂岩直接填筑,应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适应性材料或改良土填筑。  相似文献   

16.
结合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的工程实例,在参考规范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质、施工水平和习惯做法等实际情况,对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的路基路面从设计、检测和施工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阐述,特别是对特殊路基如何处理以及路基路面的压实度和弯沉控制指标进行了较为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18.
农村公路路面结构与路基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中山  张宜洛 《公路与汽运》2012,4(4):130-132,154
结合当地气候、地质、水文条件以及交通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设计农村公路的路基路面是提高农村公路道路质量的关键.文中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不同路面结构的特点,提出农村公路路面在不同地域下的合理选择和设计以及路基设计要求,力求实现在现阶段农村公路施工现状的条件下提高道路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省临长高速公路和湘耒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采集了总计46941个路基路面结构质量检验数据,包括路基、路面基层和沥青面层弯沉,路面基层和面层厚度,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编写出随机变量变异性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并利用该程序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路基路面结构弯沉、路面结构层厚度、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等参数的概率分布,分析得到的各参数变异系数分布范围基本反映了我国当前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实际施工技术水平,可供修订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和施工规范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研究一直倍受工程界关注,由于动测试验实施数量有限且数据样本庞大,因此研究人员更多是采取数值仿真技术来对公路设计进行指导。采用刚性路面板与具有横观各向同性体性质的路基体构建高精度数值仿真模型,使用有限元—无限元耦合算法,编制相应的Matlab程序对实际工程中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层状路基结构体系进行静动力仿真计算。研究表明:通过模拟该体系在均布静载下的地基沉降数值计算,指出在利用有限元—无限元耦合方法解决板与地基构建的路面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对板与地基引入横观各向同性理论是满足计算精度要求的,并且使计算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计算结果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通过模拟车辆移动荷载对路面结构体系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对比考虑横观各向同性与否两种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揭示了此结构体系位移、加速度最值的变化规律,为工程设计路面体系动力特性提供了一种高精度数值仿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