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卷首语     
我国铁路从本世纪初,开始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其目标是将编组站已有的溜放速度控制、进路控制、车辆管理、信息管理、决策管理等集成为一体,通过在编组站建立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与控制平台,完成计划自动编制与调整、计划自动执行与集中控制、作业过程自动控制,实现作业管理和控制一体化、路局调度与车站调度一体化、运输管理与决策支持智能化,以提高编组站作业能力与效率,保证运输安全生产,使编组站信息管理和生产过程全面自动化。  相似文献   

2.
地铁机电系统综合集成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借鉴国外地铁综合自动化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广州地铁3号线主控系统的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对国内地铁综合自动化集成平台的设计思路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推动国内地铁自动化集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铁结构变形及病害发展是众多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结构安全自动化监测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用于监测地铁结构运营期的形变和表观病害的状态变化。文章围绕测量机器人、移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信息的智能化感知、智能化处理和成果展示进行解释,然后以苏州地铁1号线为例,阐述智能化测绘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适用于地铁车辆段的自动驾驶技术方案,针对车辆段/停车场的信号系统方案进行论证,提出ATS系统监视、ATS系统监视和控制、ATC监视和控制等3种可选择的技术措施,并分析各种方案对运营的影响。对把车辆段/停车场纳入ATC控制范围的方案,提出系统架构,给出要增加的信号系统设备种类。同时,结合正线停车场的典型案例,分析特殊运营要求及相应的限制条件,配置中心、轨旁及车载设备,开发新的软件,设计符合本工程的自动化停车场方案,实现列车自动化收发车及折返作业,提高运行效率。根据试运行报告及试运营过程中的数据,进一步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论对新建车辆段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运营提供可靠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车辆段/停车场依靠司机根据轨旁信号显示行车,运行安全完全依赖于人工,出入库效率低。城轨正线系统广泛使用CBTC系统,在当今城轨交通领域占主导地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自动化车辆段/停车场也随之推广,现就自动化车辆段/停车场信号系统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上海铁路局在积极推进煤炭抑尘站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煤炭运输抑尘技术上仍存在一些不完善和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对设备进行改造,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对系统进行升级和集成,提高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和创效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铁路发展趋势和整个社会对现代铁路在环保、节能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铁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开展BIM、GIS等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实现铁路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运维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前景。针对京雄城际铁路固霸特大桥项目,以应用BIM技术构建的高精度三维铁路工程结构物模型为载体,以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生成的GIS数据集成大场景为核心,实现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提升了铁路建设项目智能化建造水平。在京雄城际铁路四桥六线并行段、桥梁装配式一体化段进行BIM+GIS数据集成技术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施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正线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而与之配套的车辆段和停车场仍然仅依靠司机根据轨旁信号显示行车,车载信号系统仅提供固定限速防护功能,运行安全完全依赖于人工,出入库的效率非常低,很难和正线相匹配。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车辆段和停车场的关键功能,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数字铁路、智能铁路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数字铁路、智能铁路及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内涵、区别及其相互关系,回顾以铁路运输智能自动化为起点的铁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国内外发展历程,提出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完整技术体系框架,明确其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及智能自动化相关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特点是:集成和互联的专业子系统数量多、差异大,现场设备复杂,技术发展快,自动化程度高,要求系统安全、稳定、可靠。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控系统经过了从人工、分立系统到综合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当前,综合监控系统是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自动化监控系统采用的主要形式,并有向深度集成、路网综合监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大型数据中心在先进技术加持下的运行与维护(简称:运维)管理新模式,以及新模式能够给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带来的变化和提升点,文章以中国铁路主数据中心为例,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数据和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技术,分析数据中心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Web Service与BIM集成技术的基坑安全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安全监测的三维可视化、信息自动化和多方协同参与,在施工现场安全监测中可应用集成了Web Service与BIM技术的基坑安全监测系统。Web Service与BIM技术集成的关键技术是信息交互与监测数据管理。介绍了监测系统结构及部分指令。该安全监测系统已应用于深圳市某地铁基坑施工监测中,实现了监测信息的动态管理和监测数据的自动分析处理,具有良好的功能扩展性和平台移植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的设计,创新性地提出将系统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设计体系。介绍系统设计体系在机车检修基地设计中的应用,总结了检修基地系统集成的技术集成、工程集成、管理集成的方式和实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设备选购,而应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技术集成是系统集成技术指标的关键,工程集成是系统集成成功实施的保障,管理集成是系统集成最终效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铁路货场平过道道口自动防护系统以高清视频设备、智能闸机控制装置、列车及车辆检测传感器等为基础,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及信息处理与集成技术,实现列车通过平过道道口图像信息的自动采集,平过道道口列车接近报警,智能闸机抬杆/落杆自动控制、远程监控和集中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能加大技术防范力度,有效地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货场平过道道口科技管理水平,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交通")建设、运营及管理需要信息化手段支撑,但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周期长、投资大、涉及系统多、集成和实施难度高。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以及逐渐成熟的应用模式,使得建设符合城轨交通行业管理需要的云服务成为可能;同时可解决由于城轨交通企业各自建设信息系统导致的资源分散、难以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可快速提升行业信息化普及水平,降低整体建设成本。通过分析城轨交通信息化的现状,探讨城轨交通云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在行业内采取合作与合资2种建设模式,搭建Iaa 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 S(平台即服务)、Saa S(软件即服务)3个层次的城轨交通云服务,以及分阶段实现的云建设思路,为城轨行业在云计算时代加速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铁路枢纽工程物资管理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及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对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目标的控制,文章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发展方向,以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工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为例,运用Excel服务器平台,通过互联网建立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交换,为工程建设物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系统集成已由技术集成向管理集成转变。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弱电系统集成商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应是项目管理能力和系统技术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是系统集成商的基本能力,系统技术能力是系统集成商的独特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开发及应用,企业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企业信息的进一步应用。针对国内大型铁路勘察设计院大量的勘察设计信息通过各类信息系统产生、运输、存储和利用的实际问题,如何有效地整合各类勘察设计信息,提出利用多Agent技术,建立信息控制系统,通过信息检索机制,在信息源和信息用户之间进行信息的检索和传递,从而达到信息整合与高效搜索目的。  相似文献   

19.
简要分析了在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运维过程中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以石家庄地铁1号线西王站为例,介绍了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和模型构建,并着重阐述了数据集成处理、设备维护模块设计、三维可视化管理、搜索和定位模块设计及维护记录模块设计等功能设计内容,分析了在维护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BIM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维护管理提供了信息化、可视化的管理方式,提高了运维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新时期高铁建设运营工作中由要素众多、变化动态、关联密切等系统集成而带来的管理难题,构建“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的智能高铁建设运营管理系统模型,以描述多专业协同、外部需求满足、与外部环境互动的静态截面最优设计,以及全生命周期动态最优的系统目标;构建高铁系统与信息系统双螺旋融合促进模型,分析智能高铁系统管理效率提升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